列宁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发展阶段、基本内容与当代启示
作者: 袁银传 康兰心[内容提要]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阶段性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新需求,结合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批判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科学理论。基本内容包括:坚持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导向的教育原则,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与社会主义现实教育相结合,阐释社会主义民主、平等、自由、法治的科学内涵。列宁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新时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共识,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列宁;社会主义教育;基本内容;当代启示
[作者简介] 袁银传,哲学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康兰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2 0 1 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 1 9 Z D A 0 0 4)的阶段性成果。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批判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科学理论。列宁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内容体现在《怎么办》《进一步
退两步》《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青年团的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中。列宁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共识,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列宁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发展阶段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列宁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他根据不同阶段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变化,创新了教育内容与形式。列宁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理论的形成与丰富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十月革命前、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经济政策时期及之后。
1 .十月革命之前: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引导人民进行革命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斗争过程中,列宁深切认识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要反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统治,就必须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对工农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 8 9 2年,列宁组织了萨马拉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积极宣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并深入研究俄国的农村与农民问题,了解当地居民的思想动态,对伏尔加河流域的青年产生了较大影响。1 8 9 3年,列宁前往当时俄国的思想文化中心彼得堡,与当地纺织厂、烟草厂的许多工人小组取得联系,掌握了工农群众对于政府与社会主义的认识。在长期实地收集工人与农民的生活与思想素材之后,列宁创作了系列重要文章,对工农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与理论宣传。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论所谓市场问题》等文章中,列宁阐发了“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社会主义工作,就是在工人中间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工人正确了解现代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基础与发展,了解俄国社会各个阶级及其相互关系”[ 1] 1 4 0 - 1 4 1的思想。同时,他还深入工人群体,分发一系列为工人撰写的小册子。这为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与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建立奠定了舆论与思想基础。
1 9 0 2年,列宁明确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法。在宣传方面,列宁看到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 1] 3 2 8,因而提出要对劳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首先应当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批判吸收了普列汉诺夫对于革命理论为人民所掌握的重要论述以及考茨基关于灌输方法的科学内容。同时,基于切实深入收集工人在工厂的日常生产生活实际情况,他指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 1] 3 2 6。因此,“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 1] 3 6 3。通过对经济现实的调查和把握,列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意识是无法自发地在工农群众中诞生的,因为工农群众无法从他们现有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先进的社会主义意识,而进行经济斗争仅仅是从浅表的物质利益层面出发,是自发性的服从,无法上升到政治意识层面,无法产生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也无法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只有运用积极的灌输方式,基于社会主义科学的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引导,才能激发工人阶级的自觉性、主体性和使命意识,使其转变为投身革命与后续建设的主体力量。培养优秀的教育者与宣传员队伍对工人阶级进行指引,通过分发记录科学理念和时事政治的小册子与书籍,提升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利用这种压迫的每一个具体表现来进行鼓动”[ 1] 3 4 3,才能使其意识到在思想层面也应当对资产阶级进行深刻的革命与斗争,从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和最终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意识形态领域,经济主义在当时表现出较大的影响力,主要以《工人思想报》和《工人事业》杂志为阵地支持“批评自由”,以为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辩护,并宣扬机会主义思想与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否认党的领导作用与对工人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列宁对此观点进行了严肃批驳:“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自觉因素’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的影响。”[ 1] 3 2 5列宁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的实质,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的价值要求,并大力建设《火星报》《曙光》《前进报》等先进报刊。列宁“特别坚决主张围绕全俄报纸即通过一齐为共同的报纸而努力的办法来建立组织的计划”[ 1] 4 5 2。《火星报》作为社会民主党人的机关报,在宣传无产阶级革命、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工人无法自发得出无产阶级先进思想和阶级意识,所以工人群众迫切需要各种意义上的书刊读物。
2 .十月革命胜利后:“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培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废除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使集体主义与自由平等思想更加深入群众,维护苏维埃政权以及团结人民有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的和平建设愿望愈加强烈。基于对现实经济状况的科学把握, 1 9 1 9年列宁在农业公社和农业劳动组合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原来那种贫困不堪的农民经济如果不加改变,就谈不上巩固地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2] 8 1逐步将古老的小农经济转型为合作社与公社的社会主义农业模式,并进行各方面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是广大人民所能接受的模式。列宁指明了陈旧的宣传模式已然不适应如今的建设要求,党的宣传工作应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实际,要在经济与政治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的教育工作。[ 2] 3 0 8 - 3 0 9
1 9 2 0年,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国民教育方面党应当加强对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消除资产阶级的思想残留,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和共产党这个斗争的先锋队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培养和教育劳动群众,使他们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那些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习惯和风气”[ 3] 1 7 1。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列宁对资产阶级旧社会“一个最令人厌恶的特征”[ 2] 2 8 3作出了深刻批评。在内容方面,资产阶级旧社会向劳动群众传达资产阶级一切为利益与官僚等级的思想,无形之中向群众灌输了种种与实际相脱离的口号性的知识与阶级观念,“旧社会依据的原则是:不是你掠夺别人,就是别人掠夺你;不是你给别人做工,就是别人给你做工;你不是奴隶主,就是奴隶”[ 2] 2 9 1,并运用教会与私有制度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进行束缚与控制。而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共产主义时代新人应与具体历史实际相结合,在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基础上,戳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种种谎言,促使人民群众觉醒。在教育方面,旧学校主要以死记硬背与纪律教育为主,不让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将教育与政治相分离。列宁在批驳无产阶级文化派时指出:“要使同志们和我们共同参加文教工作,关键在于教育同我们的政治的联系问题。”[ 2] 3 0 1教育是绝不能独立于政治而存在的,需要注意的是,绝不能以资产阶级的思维方式进行无产阶级教育,否则仍旧是资产阶级意识在主导思想;对于资产阶级遗留下来的科学知识,我们也不能全部否定,而应当借鉴其有效之处,在粉碎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绝不能忘记社会主义的建设任务,即在旧社会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新教育,社会民主党人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 1] 3 6 6深入群众,使科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出真正具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时代新人。
3 .新经济政策时期及之后: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在建立之后,应当教育人民以无产阶级的方式和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来理解政治。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特别需要培养共同体意识与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否则就无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强大合力。国内战争末期,列宁再次强调统一意志与精神的重要性,指明了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与建设者身份的重要任务,强调思想教育绝不能脱离政治,而宣传与教育工作都旨在落脚于国家建设实际。1 9 2 1年,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指出,对整个国家而言更需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 5 7 0。要想克服旧制度遗留的种种障碍,首先就应当教育人民群众成为经济事业的建设者,结合群众生活的具体实际循序渐进,并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科学地对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进行与其自身切实相关的思想教育,由此促使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外化与践行。
1 9 2 2年,列宁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中指出:“应该向他们提供各种无神论的宣传材料,告诉他们实际生活各个方面的事实,用各种办法接近他们,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唤醒他们的宗教迷梦,用种种方法从各方面使他们振作起来,如此等等。”[ 2] 6 4 9直到晚年的《日记摘录》与《论合作社》,列宁都反复强调在和平时期更应侧重于文化教育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没有关心或者远没有充分关心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而不做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 2] 7 6 3列宁还以教育总局为例,认为该机构臃肿且教育方法不够先进,“并不适应广泛的国民教育的需要”[ 2] 7 6 4,应当拨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文化水平,提升教师的待遇与地位。1 9 2 3年,列宁在《宁肯少些
但要好些》一文中指出,机关之中掌握国家建设能力与文化水平的人员不仅数量不够,而且其掌握的社会主义文化知识也不够全面与完备,“他们直到现在还没有具备建立这种机关所必需的文化修养。而做这件事情所必需的正是文化”[ 2] 7 8 5。
二、列宁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
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什么进行以及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根本问题上,主要包括:强调坚持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导向的教育原则,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与社会主义现实教育相结合,阐释社会主义民主、平等、自由、法治的科学内涵等。
1 .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导向的教育原则
坚持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导向的教育原则,并且采取深入“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 1] 3 6 3开展教育的工作方法,是列宁根据俄国劳动人民实际生活与思想现状得出的深刻认识。内在地包含着以下三点科学内涵,即以维护人民利益为价值立场,提升人民思想觉悟的教育目标,以及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现实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