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略论析
作者: 贺敬垒[内容提要]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将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原则同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相结合,从理论与实践互动维度对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问题展开深入探索的理论家。他围绕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实践,以培育具有全面发展、受到全面训练、会做一切工作、能够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一代人问题,展开系统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略思想,集中体现为:坚持以群众为主体,积极发动群众投身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事业;坚持目标导向,深谙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坚持破旧立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环境建设;坚持系统思维,科学统筹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实践布局;坚持科学引领,强化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与组织示范功能。
[关键词] 列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基本方略
[作者简介] 贺敬垒,法学博士,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注重道德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道义保障和成功密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列为党的战略性任务,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战略意义。新时代,如何依据新的时代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事业发展,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党面临的一项全新课题,其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将马克思主义道德原则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相结合,从理论与实践互动维度对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问题展开深入探索的理论家。虽然他没有直接使用社会主义道德这一概念,但他将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命名为社会主义社会,还首次使用了共产主义道德这一概念,其中已经内含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命题。尤其是他围绕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实践,以培育全面发展、受到全面训练、会做一切工作、能够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一代人问题,展开了系统探索,形成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略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新时代,对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略思想展开探讨,对于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深刻内涵和目标要求,把握历史主动精神,增强时代新人培育的理论自信与自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群众为主体,积极发动群众投身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事业
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主体。而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唤醒人民反抗旧道德的意识,激发其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热情,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无疑是成功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前提。正如他指出的,如果说农奴制时代的建设者是几百人,资本主义时代国家的建设者是几千人几万人,那么社会主义革命则“要有几千万人积极地、直接地、实际地参加国家管理才能完成”[ 1] 4 4 0,“历史活动的规模愈大、范围愈广,参加这种活动的人数就愈多,反过来说,我们所要实行的改造愈深刻,就愈要使人们关心这种改造并采取自觉的态度,就愈要使成百万成千万的人都确信这种改造的必要性”[ 2] 1 4 2。无产阶级革命时期,面对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但发展并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薄弱的俄国如何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历史课题,他将工作重心指向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意在团结和争取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目标。他认为,思想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物质力量,而只有将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给工人群众,武装群众头脑,才能使思想掌握群众转化为革命力量,推进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十月革命胜利后,随着苏维埃政权的稳定,列宁将劳动群众的拥护视作布尔什维克的力量所在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并深刻指出:俄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的胜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注重“发挥群众的热情、积极性和英勇精神,把鼓起的革命干劲集中用于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3] 3 0 3这种凸显群众的道德教育主体路线,也正是“在前线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和饱经苦难的工农,特别是这三年来大多遭受了比资本主义奴隶制初期更大苦难的产业工人,在斗争中表现出了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和罕见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2] 4等社会主义道德力量,才使无产阶级取得了革命胜利,成功捍卫了政权。尤其是面对“被打死的资本主义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污染空气,毒化我们的生活,用陈旧的、腐败的、死亡的东西的密网死死缠住新鲜的、年轻的、生气勃勃的东西”[ 1] 5 9,且利用教育、报刊、文学、艺术、宗教等手段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麻痹甚至毒害群众,使社会主义面临“开倒车,回复到资本家的政权”[ 4] 3 4 0的潜在危险,列宁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武装和掌握群众,强调“教育工作者和共产党这个斗争的先锋队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培养和教育劳动群众,使他们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那些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习惯和风气”[ 4] 4 4 3,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去战胜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牢固占领道德和精神领域,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问题。而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他更是突出强调群众的主体地位,不仅指出只有使工农群众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自觉自愿、诚诚恳恳地实行合作,共同对富人、骗子、懒汉和流氓实行计算和监督,才能遏制资本主义旧道德旧习气的泛滥及其对社会主义肌体的侵扰,还强调只有发动尽可能多的群众参与到这场斗争中,才能打倒“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5] 5 7这种资本主义旧社会中使每个人或多或少受到浸染和腐蚀的可恶信条,才能清除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残余、人类的这些渣滓,这些无可救药的、腐烂的、坏死的部分以及这些由资本主义遗留给社会主义的“传染病、瘟疫和溃疡”[ 6] 2 1 0。
二、坚持目标导向,深谙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工程,而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坚持目标导向,明确目标要求,才能找到推进该教育事业的基本着力点和行动方向。这也是列宁在处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问题上的基本思路。围绕推进怎样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问题,列宁主要提出以下目标要求:
其一,培育劳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列宁认为,与旧社会不同,“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6] 5 7,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自己的事业。党员群众认清自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人翁角色和主体性地位,是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就是说,只有教育广大劳动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肩负起推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教育事业才能行稳致远。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对在国内经济困难、管理人才匮乏等严峻条件下,如何迅速集中全国力量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任务,列宁特别注重对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尤其是主人翁意识的培育。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6] 1 6,还呼吁劳动群众自己管理国家,教导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并提出告诫,“如果你们自己不团结起来,不把国家的一切事务自己担当起来,谁也帮不了你们”[ 6] 6 6,还强调,“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阶层参加社会建设,不激发一直沉睡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 7] 1 4 1 - 1 4 2。在生产分配中,列宁将“如何使觉悟的工人感觉到自己不仅是自己工厂的主人,而且是国家的代表,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责任”[ 7] 3 4 6作为重点宣传任务。这些论述集中表达了将培养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置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重要地位的思想认识。
其二,培育群众的集体主义意识。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践有效性的道义保障,也是增强党员群众对共产主义价值导向认同的重要渠道。将培育群众的集体主义意识作为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列宁的一贯主张。他指出,无产阶级“事业的利益应当高于任何私人关系或者派别关系,高于任何‘美好的’回忆”[ 8],为了换取社会利益及社会主义胜利就应当勇于抛开小集团和行会的利益,甚至在特殊时刻勇于牺牲一切个人利益。尤其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给人效力通常都有报偿”“付出去是为了赚回来”等资产阶级道德信条的干扰,列宁指出,构建共产主义道德就要努力消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一可诅咒的准则,克服将劳动视为一种差事,“凡是劳动都理应按一定标准付给报酬的习惯看法”[ 4] 1 0 0,反对“我赚我的钱,其他一切都与我无关”的心理和习惯,帮助培养和教育群众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以及那些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习惯与风气,努力把“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等集体主义准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习惯中和生活常规中。这也凸显了列宁对培育群众集体主义意识的重视。
其三,培育群众的榜样意识。榜样本身蕴含着特定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导向,具有独特的示范效力和引领功能。培育群众的榜样意识,提升群众的榜样觉悟,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目标要求的基本主张。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对如何在俄国经济困难的严峻形势下集中全国力量实现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现实要求,列宁指出,“榜样的力量第一次有可能表现自己的广大影响”[ 7] 1 7 2,要重视榜样的力量,通过培育群众榜样意识带动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他认为,无产阶级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前提下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作用是苏维埃政权能取得重大成就和人民在苏维埃政权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刻志愿入党的关键原因;还认为,只有将全体青年都组织和团结起来,强化其榜样意识,使之在斗争中成为有教养和守纪律的榜样,才能有效应对资产阶级的随时进攻。同时,为了推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开展,列宁强调对能够满足群众需要的、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社会主义成功实践和实例的运用,不仅将“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视为“伟大的创举”和共产主义的“实际开端”,而且倡导共产党员“作出真正的共产主义劳动即无报酬劳动的榜样”[ 3] 3 7 1来影响和带动非党员群众;还强调模范生产和公社的示范效应,表彰宣传好行为,批评谴责坏现象,以通过发挥榜样对群众的引领和示范功能,强化群众榜样意识,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进程。
其四,培育群众正确的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意识。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关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认识具有根本的不同。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反映的是对祖国及其命运的情感,国际主义反映的是无产阶级对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热爱和拥护,两者都是无产阶级群众应当接受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他看来,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相统一的,要成为一个社会民主党人的国际主义者,“就不应当只为本民族着想,而应当把一切民族的利益、一切民族的普遍自由和平等置于本民族之上”[ 9] 4 3,要“用国际意识,用全体无产者的同志情谊以争取所有的人的同志情谊的理想,来反对民族主义的欺骗”[ 1 0]。只有用“忘我”的工作来发展本国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斗争,并毫无例外地用宣传、同情或物质来支持所有国家的同样的斗争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这是无产阶级群众应当具备的道德素养,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
其五,培育群众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意识。列宁认为,共产主义道德“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 4] 3 3 8,“是服从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的”[ 4] 3 3 9,“是为摧毁剥削者的旧社会、把全体劳动者团结到创立共产主义者新社会的无产阶级周围服务的”[ 4] 3 4 0,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在他看来,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不仅是一种激励群众努力攻坚克难、不怕牺牲、坚持奋斗的精神品格,也是对共产主义的“敌人”不断斗争的行动要求。正是因为无产阶级忠诚于没有地主、剥削和资本家的共产主义制度,俄国工人才忍饥挨冻、饱经苦难,作出了空前未有的、自觉自愿的牺牲,从而保住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培育群众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既是使群众为巩固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列宁还强调,革命工人阶级的党“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 3] 2 1 7,只有把“党内那些一心想从执政党党员的地位‘捞到’好处而不愿肩负为共产主义忘我工作的重担的人”[ 3] 2 1 7从党内驱逐出去,才能让真正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留下,才能保障无产阶级政党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同时他指出,一个真诚的共产党人,必须要勇于实行强硬无情、坚定不移和英勇无畏的政策,决不能动摇不定,决不能畏缩不前,否则“就会由于自己缺乏主见、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而像一个公开的叛徒一样犯下叛变的罪行”[ 1 1] 1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