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 郑小九[内容提要]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具有历史积淀深厚、内容博大精深、注重知行合一、价值导向鲜明等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根源,二者高度契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用马克思主义为其赋魂,分清传统思想理念中的精华和糟粕,适应时代要求,坚持经世致用,突出创新创造,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生命力。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思想理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简介] 郑小九,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内容非常丰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高度契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就需要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厚重的价值意蕴,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永久魅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主要内容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主要内容。
1.讲仁爱
讲仁爱的基本含义是倡导对人的关心、爱护,努力去帮助、成就别人。孔子把“仁”理解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会将基于血缘的爱的情感扩展开去,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道家提出要为他人、为大众奉献自己,“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八十一章》)。墨家讲兼相爱,“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墨子·兼爱上》) ,要求“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佛家重慈悲,宣扬慈爱之心和悲悯情怀,希望能够拔除人间所有苦难,给世人带来平安幸福。
2.重民本
在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传统中,民本思想从未中断。贾谊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新书·大政上》)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立君为民、敬天保民、养民爱民等。儒家的民本思想格外鲜明、丰富、深刻、真诚,认为要践行以民为本的理念,重视民众的力量和诉求,关心其物质利益,尊重其生存权利。一方面,国家要致力于发展经济,为民生保障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统治者要实行德治、仁政,要节制贪欲、减轻税赋,实现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让民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历史上实行的富民惠民措施,既有利于民众生活在和平、安宁、富足、有序的环境中,也有利于统治阶级政权得以长久延续。
3.守诚信
诚信是指真诚、诚实、信实,不自欺也不欺人。儒家将诚信视为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和国家治理的根基。《中庸》认为诚是极高的道德境界,认为“至诚如神”: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大学》认为诚意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前提。信要求人们做到诚实不欺、言行一致。《论语》认为,信是一种美德,是孔门行教的重要内容。诚与信相互贯通,诚是信的前提和根本,是个人内在的修养和自觉,体现了道德的自律;信是诚的表现和保证,是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的诚心。
4.崇正义
儒家、墨家都有关于正义的丰富论述。儒家的“正”主要讲心正、身正,涵养浩然正气,心正是身正的基础。儒家的“义”主要讲道义,是五常之一。孔子说“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 ,孟子讲“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 ,荀子讲“先义而后利者荣”(《荀子·荣辱》)。墨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义,墨家的正义着重提倡义,认为“义者,正也”(《墨子·天志下》) ,主要强调人的行为的正当、社会制度的公平等。墨子呼吁“一同天下之义”(《墨子·尚同中》) ,同就是同一、一统、统摄,强调“为义”(《墨子·耕柱》) ,倡导对义的践行。
5.尚和合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内涵独特的和合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和谐状态的憧憬和追求。和合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天人合一,在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上倡导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认为只有在和的状态下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模式。道家的和谐论则表现出鲜明的自然取向与无为姿态,注重人与天地自然的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面对战国时期的乱世,墨家开出了兼爱、非攻等恢复社会和谐的药方。自秦以后,和合文化的发展还得益于道教、佛教的贡献,儒释道三教合流构成中华和谐文化的一大景观。
6.求大同
《礼记·礼运》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愿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大同社会里,公的特性特别突出。选出贤能的人来治理天下,而不是将治理天下权位传给自己的家人,因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贵公》)。人人有公心,每个人都为这个社会尽自己的力量。大同理想对于后人改造现实社会、追求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尤其是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欺凌、山河破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不断激起人们改天换地的豪情和斗志。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值理念的基本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具有历史积淀深厚、内容博大精深、注重知行合一、价值导向鲜明等方面的特征。
1.历史积淀深厚
与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相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孕育和发展具有极其漫长的历史,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在一次次磨难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有厚重、稳定、独特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 0 0 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2] 1 8 0 - 1 8 1
2.内容博大精深
基于数千年来的积累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非常丰富而且厚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名家等思想流派,加上后来的道教、佛教,都有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主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1]
3.注重知行合一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注重知行合一,强调经世致用、明理达用。儒家具有突出的入世精神,强调对社会的改造。价值理念与实际践行是紧密结合的,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 ,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礼记·大学》中讲格物、致知是为了诚意、正心,最终要服务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最广泛的伦理共识,早已成为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行为习惯,得到最普遍、最有效的遵守,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
4.价值导向鲜明
基于中国独特的地域、历史、族群,中华民族孕育了一系列独特的价值理念。与西方近代价值观相比较,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四个基本偏向,包括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等。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第三个方面是核心,因为对群体与个体关系的理解,决定着对责任与自由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的理解,也决定着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群体与群体的和谐的理解。“个人与他方构成关系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自我为出发点,以对方为重,个人的利益要服从责任的要求。”[ 3]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 2] 1 8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根源,正是基于深刻的渊源关系,二者高度契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根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想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如果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要从中华民族既有的文化资源中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精心提炼有益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元素,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努力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还对中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的修养和真诚的敬意,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能偏离这一根本,并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2] 1 6 4,“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 2] 1 7 1;“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2] 1 7 1。同时,关于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什么样的价值精神、吸收哪些思想元素,习近平总书记也有具体的论述:“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 1 6 4“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2] 1 7 0 - 1 7 1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论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4]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主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指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也就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本理念上有诸多方面的深刻的契合性。具体说来,这种契合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