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生态诚信的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 孙淑文 卜建华

[内容提要] 生态诚信根植于生态实践的道德要求。培育和践行生态诚信,是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审视培育和践行生态诚信对人的需求、能力、社会关系以及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探析法规、行政监管、经济手段和教育宣传等多个维度培育和践行生态诚信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推进生态诚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态诚信;人的全面发展;生态道德建设

[作者简介] 孙淑文,滨州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卜建华,滨州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本文系2 0 1 9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沂蒙精神诚信特质研究”(项目批准号: 1 9 C YM J 0 7)的阶段性成果。

生态诚信根植于生态实践的道德要求,是基于生态伦理学理论而形成的道德规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1] 4 9 - 5 0生态诚信建设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生态诚信的理论缘起与内涵阐释

2 0世纪以来,人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面对技术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阿尔贝特·施韦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 2] 7,他认为“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 2] 7,人类应该尊重一切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应包括敬畏生命。之后,奥尔多·利奥波德明确主张扩展伦理学道德规范的调节边界,从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重构为人与土地及土地上生长的动植物的关系。在“大地共同体”理念中,人类不再是征服者的角色,而是大地共同体的普通一员。[ 3] 1 9 8 8年,罗尔斯顿三世在《环境伦理学:自然界的价值和对自然界的义务》一书中,构建了生态伦理学的科学体系。他在利奥波德的“共同体”思想基础上提出整体主义的思想,指出共同体“是把各个有机体的部分整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4]。虽然生态伦理学内部存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但生态伦理学始终旗帜鲜明地强调尊重生命共同体、尊重生物的生存权利的基本原则,呼吁改善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诚信是在生态伦理学原则基础上提出的本土化概念。2 0 0 5年,刘建章提出“生态诚信”是生态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认为“生态诚信就是要研究和实践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关系和道德调节,形成人与自然间的必要张力和平衡”[ 5]。2 0 0 9年,郭剑彪、陶火生界定了生态诚信的概念内涵:“生态诚信指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的道德自我的生态重塑及其对象性实现”,认为生态诚信以生态系统或者生命共同体作为道德实践对象,通过在生态实践中的道德自律来实现对于生态系统的尊重,促进生命共同体的和谐。[ 6] 2 0 1 3年,程瑶函、庄穆提出“生态诚信是人对自然物所应秉持的一种内心态度和行为准则”[ 7]。2 0 1 5年,黄娟提出生态诚信是诚信的生态维度,“是人对自然诚实无欺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8]。

尽管在生态诚信的道德实践对象上存在自然物、自然、生态系统等的认识差异,但是学者一般认可生态诚信摒弃了传统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人—自然—社会”的生态整体主义思维方式下,协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诚信将人际诚信扩展至种际诚信。虽然学界对生态诚信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都认可生态诚信的核心是诚信行为准则。在中国传统诚信伦理的文化语境中,诚信行为准则主要体现为人们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德以及诚实无伪、言而有信的道德规范。[ 9]基于此,本文认为人对生态系统秉持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是生态诚信的核心要义。

从构成来看,生态诚信大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以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等生态意识为基础的道德主体动机和良心。这一层次源于人对生态系统所秉持的诚实的道德品质。诚实“体现为主体内在的行为动机和良心”[ 1 0],是人对客观世界诚敬严肃的主观动机和行为意志,不计算利益的得失,强调基于个人道德良知的尽心尽力以及对外在世界求真的态度。生态诚信中,道德主体并非出于功利的考虑去控制自然、征服自然,而是基于对生态系统和其他物种的尊重,将自身视为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进而达到与其他生命体的平等相处。二是基于对生命共同体的认同形成的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信任与期望。这一层次源于人对生态系统秉持的守信的道德规范。守信不是个体在孤立的状态下具有的属性,而是在与他人或组织发生关系时才得以呈现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诚信是一种可预期的责任承诺,和基于此一责任承诺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和社会的信任或信赖”[ 1 1]。在生态诚信中,守信的对象指向人与自然构成的生命共同体,不仅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追求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为价值目标,道德主体不仅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还“重新建构人的精神生态、人格生态以及整个文明的价值生态的平衡”[ 1 2]。三是在动机与期望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维护生命共同体或生态系统平衡的行为和能力。这一层次源于人对自然生态实践的内在要求。生态诚信作为人类生态实践活动的内在道德要求,必须通过对象性实践活动得以实现。面对各类生态危机,要建设更加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生态世界,就必须反思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重构人类行为规范,减少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实现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共生。

总之,生态诚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以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等生态意识为基础的道德主体动机和良心;二是基于对生命共同体的认同形成的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信任与期望;三是在动机与期望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维护生命共同体或生态系统平衡的行为和能力。这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密不可分。第一个层次是生态诚信的心理基础,是后两个层次产生的必要条件。第二个层次是生态诚信的目标预期。前两个层次共同构成了生态诚信的内在前提。第三个层次是生态诚信的外在表现。三个层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生态诚信的内涵体系。生态诚信将诚信的道德规范从人际拓展至种际,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也包括人与自然的诚信;不仅重视对于生命共同体的尊重与保护,也强调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共生。可以说,生态诚信是回应时代发展之需的新型诚信。

二、培育和践行生态诚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主要是指每个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可理解为:每个个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实现人的解放为价值导向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等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人类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转换思维方式,应时代发展之需,在更广阔的生命共同体视域下审视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以及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要求。

1 .培育与践行生态诚信是实现人之需要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人的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需要被不断扬弃的过程。人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处于异化状态,其表现为:人的多样化的需要被异化为对物的需要,满足需要的过程被异化为占有什么或者什么为我所有。这种异化的需要满足方式投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扭曲为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地控制和征服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受资本和利润最大化的驱动,资本家不断加剧对劳动者和自然的剥削,其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叠加,全球性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日趋严峻。[ 1 3]

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多样化的需要展现出来,人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实现全面发展。这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表现为,人们超越以索取和掠夺为特征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逐步重视生态价值,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存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表现为,人们超越一时需要的满足,追求人类多样化可持续生存与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并在这种实现中达成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实现人的需要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离不开培育和践行生态诚信。培育与践行生态诚信,有助于人们更重视人之需要的多样化,重视尊重生命、尊重多样化的道德行为动机和生态保护责任意识的形成;强调对生命共同体多样性及其和谐共生的信任预期,注重个体独特性及其与自然、他人、社会、自身心理的和谐统一,满足个体多方面的需要;强调通过人类的自律行为,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遏制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以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概而言之,要实现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培育和践行生态诚信。

2 .培育与践行生态诚信为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创造条件

人的能力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分工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快速推进,劳动者逐渐成为机器流水线的附庸。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原始的丰富”的能力发展方式被片面的劳动者能力发展方式所取代,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能力片面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要超越这种能力的片面发展,“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1 4] 1 9 9。而这种共同体,就是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他们掌控自己以及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驾驭普遍化的生产能力与交往能力。人的能力发展不再作为生存的手段,而是作为目的存在。这种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逐渐生成的,不应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失衡和矛盾。相反,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既能够合理且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现时发展的合理需要,促进历史发展横断面上生产能力与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又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满足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正当需要,实现历史发展纵向面上代际、种际关系之间生产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培育和践行生态诚信是实现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培育和践行生态诚信,尊重生命的多样化存在,为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能力的多样化发展提供认知基础,有助于人的智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维护生命系统的平衡,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关系的阈值,为人的思想、文化、道德、科学等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生态预期指向;有助于个人实践生态保护的自律行为,驾驭“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1 5] 3 3 0,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培育与践行生态诚信为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3 .培育和践行生态诚信是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4] 1 3 5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1 5] 5 1 5。人的社会关系越是丰富,人的发展越全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人之间通过不断强化和增加对物的占有逐渐形成以物的依赖为主导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发展模式,压抑了人的多样化社会关系的发展,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导致恶果。这表现为,在人们的交往类型上,人与人之间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1 4] 4 0 3。美国乐施会的报告称,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截至2 0 2 1年年底,全球1%的最富有群体占据全球新增财富的6 3%。[ 1 6]对物的占有刺激人们对物质产品的过度消费,继而引发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造成世界各地陆续出现气候变化、森林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酸化、土壤退化以及环境污染等恶果,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和生存安全。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正是要逐渐摆脱以物的占有为目标的片面发展模式,建立起以多样性统一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模式。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多样化存在,并以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去丰富人在生存、发展和享受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而多样化的实践方式,离不开人们对所生存的生命共同体的尊重、对生态规律的把握。正是在对生命共同体的更为科学与全面的认识与改造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实践。

从这个角度来讲,基于生态伦理学原则形成的生态诚信是实现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尊重生命共同体为根本特征的生态诚信,强调待生命以诚的主体品质;强调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生态系统的规律;强调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自律,反对过度开发与浪费。培育和践行生态诚信,有效引导人类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努力推进体现生命共同体内信任关系的实践活动,有利于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打破物欲的支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不再仅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取而代之的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价值指向的具有更高目标追求的实践活动,以及在促进公众普惠福祉下构建惠及子孙后代的更为丰富的社会关系。可见,培育和践行生态诚信,是促进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是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