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要义·路径:共同富裕视域下的劳动价值观培育

作者: 宋吉玲 杨怡凡

[内容提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劳动价值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共同富裕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劳动价值观培育能够为共同富裕何以可能提供理论指引、何以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何以推进提供方向引领。共同富裕视域下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基本内容,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依托,以人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从明确重要地位、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培育活力、强化物质保障四个层面着手,在价值凸显与问题呈现中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落到实处,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关键词] 共同富裕;劳动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 宋吉玲,法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杨怡凡,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本文系2 0 1 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 1 9 B K S 2 1 8)的阶段性成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究共同富裕何以可能、何以实现、何以推进的问题,开启了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持续性求解之路。其中,劳动价值观培育以内隐的方式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发展而不断推进。劳动价值观培育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内在统一性,只有站在劳动价值立场上,才能洞悉共同富裕的根本性质及发展方向;只有立足于共同富裕实践,才能明晰劳动价值观培育的理想目标与精神实质。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引领,激发全体社会成员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意愿,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当前,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是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反映了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诉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在共同富裕视域下科学探赜劳动价值观培育的价值意蕴、系统诠释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核心要义以及深入探寻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是研究阐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原创性贡献、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问题的题中之义,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共同富裕视域下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时代价值

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引推进共同富裕的整体大局。当前共同富裕已从科学构想变为生动实践,进入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时代价值愈益凸显深化。

1 .澄清认识误区,为共同富裕何以可能提供理论指引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无法深刻剖析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和途径,无论是中国传统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还是西方世界追求的乌托邦,都因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石而始终停留于空想式的共同富裕构想。马克思在深刻考察人的本质及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劳动价值的观点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为共同富裕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共同富裕何以可能成为亟须阐明的首要理论问题。面对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的交错激荡,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存在空虚物化、扭曲异化等潜在危机,亟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积极引领,廓清共同富裕无法实现、共同富裕主体窄化、覆盖范围单一化的模糊认识与思想迷雾,通过确立核心价值理念来科学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是解读共同富裕何以可能的理论前提。现阶段,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这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在思想认识上割裂劳动与共同富裕的内在统一性,从而对共同富裕的可能性产生质疑。对这一问题的澄清,需要回到马克思,以劳动为起点,探讨劳动与共同富裕之间的深层关系。马克思在考察具体的生产劳动过程中,阐明了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他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1]但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劳动沦为外在的生产工具,劳动人民贫困化和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限度,呼唤历史下一个更高级文明形态即以共同富裕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 2]。虽然马克思未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他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3],阐明了生产劳动与“所有的人富裕”是根本途径与终极目标的关系,为我们确证共同富裕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撑。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能使全体人民明晰劳动与共同富裕的深层关系,充分认识到当前已经具备的物质条件,进而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确证共同富裕的可能性,澄清共同富裕难以实现的误区。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主体的论述为纠正共同富裕主体窄化认识提供了理论指引。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旧式分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对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离等原因,劳动者在劳动与人的价值关系上长期存在负面价值认知,包括富裕仅仅是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富裕的错误观念,这将严重制约共同富裕进程中劳动主体性的充分发挥。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扬弃关于异化劳动、劳动与人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充满辩证张力的“劳动—人”的思想。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4]。这一论述澄清了劳动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和社会本质属性,阐发了全体劳动者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劳动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如“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 5] 9,“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6] 1 1等。质言之,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包括科学、技术、资本等,但根本源泉仍是全体劳动者。为此,积极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强化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的理论认知,使全体成员认识到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依托和涵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最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价值形态的论述为破除共同富裕覆盖范围单一化的错误认识提供了理论指引。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 7] 4 3 0他在揭示资本逻辑统治下雇佣劳动者的异化现实时,深刻阐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劳动所体现出的两种价值形态。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8]显然,“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内在包含着实现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两个层面的过程。邓小平曾提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9],“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1 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1 1] 2 2在现实语境中,劳动者容易把贫困的原因归结为收入不高,把共同富裕的目标聚焦于物质层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能够有力澄清共同富裕覆盖范围单一化的错误认识,引导全体人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树立共同富裕是物质与精神全面富裕的价值观念。

2 .展现道路自信,为共同富裕何以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实现”是指事物从原本不存在到变成事实的发展状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致力于以劳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光辉历史。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节点,积极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引导全体人民以劳动为视角审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能够使人们保持政治定力和价值自觉,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

道路自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道路自信来源于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 7] 7 9,这一问题时刻影响着我国道路的发展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1 1] 2 2,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遵循来处理劳动与资本关系的现代化。因此,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是对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资本为中心的问题的自觉回应。另一方面,道路自信来源于一以贯之的劳动原则。共同富裕这一伟大构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并内蕴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性特征。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开辟出以劳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不仅消除了资本主义原有的对抗性和内在的激烈矛盾,也超越了资本主义只服务于少数人利益的狭隘性。究其根本,是由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价值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劳动原则。它不仅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见物不见人、见资本不见劳动的弊病,也重塑了现实的人的主体地位以及劳动的基础性价值。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既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又能保障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富裕。

道路自信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摆脱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审视并确证劳动对于道路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能激发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念信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彰显出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和精神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也不会自动成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使全体人民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逐步认识到劳动奋斗是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持续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精神,乘势而上、砥砺前行,汇聚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

3 .凝聚价值共识,为共同富裕何以推进提供方向引领

“推进”是指对事物的运动状态施加影响,使之继续朝着特定的方向运动。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主体上的共同,也体现为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全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实现共同富裕是普遍性的世界难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要将中国的共同富裕与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深度结合,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世界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为实现共同富裕凝聚社会主义价值共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艰苦奋斗的劳动观念、富而好礼的精神追求,构筑起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文化基础。在探寻民族复兴强盛之道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不断发扬勤劳勇敢、开拓奋进、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把古代先贤的大同社会梦想变为生动实践。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劳动价值主体异化、劳动价值取向多元化问题日益凸显,加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 1 1] 5,推进共同富裕之路面临诸多挑战。若不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引导,躺平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将会渗入人民群众的价值观,继而消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价值共识。因此,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是凝聚实现共同富裕价值共识的应然之举,其以科学的价值标准指引人们正确辨识与选择劳动方式,坚决抵制泛娱乐化、泛劳动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蚀,使全体人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