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伦理精神

作者: 李谧

[内容提要] 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演进,全球性问题亟待国际伦理精神的出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顺应了这一要求,为解答世界之问提供了精神哲学之道,为人类创新性地治理全球性风险指引了科学进路,蕴含丰富的国际伦理精神。从哲学层面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伦理精神,主要体现为民生伦理、责任伦理、美德伦理、合作伦理、发展伦理的精神,回应了人类对幸福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破解了责任赤字,为构建人类责任共同体提供了践覆义务的精神之道;破解了信任赤字,为消解全球信任危机、弘扬信任美德提供了路径;破解了合作赤字,为推行正和博弈的治理范式提供了伦理范导;破解了发展赤字,为倡导公正性全球发展模式、实现美善发展的真实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 世界之问;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伦理精神

[作者简介] 李谧,法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本文系2 0 2 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美好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项目批准号: 2 1 F K S B 0 1 6)的阶段性成果。

伦理精神表征着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对某一生活群体具有一定范导性的价值导向意义。但随着历史进入世界历史,尤其是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单凭某一地域具有民族特色的伦理规范,已难以规导国际事务和人类社会的秩序。由此,伦理精神必然走向国际伦理精神,以解决国际冲突和全球性问题,如气候问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等,从而促进国际社会形成良序发展态势。国际伦理精神必然为人类整体性进步和全球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1]这一科学论断既包含世界之问的内蕴,又意含问题本身的答案,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的已然际遇,即面临的生存风险;另一方面为治理全球性风险指引了科学进路,蕴含丰富的国际伦理精神,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哲学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发端于历史之需,表征着现实批判之维,回应了人类对工业现代性所引发的现代性风险的治理呼吁以及对善的生活的渴求,旨在改变人类未来生存、生活之境。其不仅彰显了中华智慧的创新之维,深刻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根本性认识与把握,而且包含着人类美好生活目标、国际责任道义、人类共同权利与利益诉求、彼此信任的美德与合作发展等伦理精神。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共同体”[ 2]。研究并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国际伦理精神,为从基础层面深度理解这一理念的向善理路,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深蕴的共同体国际伦理思想的开创性转化与时代性探索,为实现人类美好未来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伦理与政治价值指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民生伦理精神:实现人类对幸福的渴求,构建美好生活世界

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人民至上思想的价值体现。从哲学视域看,改善民生彰显出一切为了人民的伦理精神。“民生问题关系到民众的生存、生计与生活问题,本质上是伦理问题。”[ 3]民生问题不仅通过经济与社会问题反映出来,而且还通过伦理道德维度得以表征,它以关切人的美好生活与全面发展为旨趣,尊重与回应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诉求,从而形成相应的伦理规范和伦理精神。作为民生范畴的“美好生活”与“人民幸福”尽管各有侧重,但二者具有本真的同质性,美好与幸福都指向至善的生活属性,“‘人民美好生活’与‘人民幸福’是完全同义的”[ 4],均构成民生伦理精神的至高境界。

回到马克思,美好与幸福的民生伦理精神得以显现。善生活、美好生活,应当成为人存在的目的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立足于向善的追求,并将善置入了现实的人的生活活动当中,要求通过实践来改变人类的生活境况。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5]马克思主义蕴含的民生伦理精神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解释什么是民生伦理,其关键还在于如何才能在全世界实现民生幸福,或者说“马克思的伦理思想不只是指出了民生幸福是什么,关键在于如何改善现实民生从而达至民生幸福的状态”[ 6]。这便是马克思民生伦理思想能够付诸现实的本质所在。

马克思民生伦理精神昭示着实现人民幸福和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与非正义现实,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世界人民所经受的民生之“恶”:异化、物化、不公正、生态恶化等不自由状态。2 1世纪,马克思民生伦理理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启了新征程,中国“面对资本逻辑导致的日益严重的现代性后果,率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资本现代性原则的全球治理新方案”[ 7],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的续写与时代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仅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民生伦理思想,而且是这一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着实现世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追求。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资本主义开启了全球化浪潮,形成了一定的共同体,但这只是虚假共同体,只是单纯的以资本增殖和财富增进为价值诉求。在此价值指引下构建起来的世界市场具有殖民性与等级性,其发展必然是资本逻辑的片面发展,而非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更不可能是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共享发展。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价值追求并非要实现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愿景,而只是为了实现其霸权目标与私利欲望。如此的联合体并非在人民幸福旨意之下的普遍联合,而只是徒具形式的临时拼合,只具有抽象的普遍性,完全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8] 5 0 1,因而无法走向人类真正的解放。资本逻辑所开启的全球化,只是单向度地追求私人超额利润的全球化,因建立在部分人美好生活基础之上而成为不稳定的全球化,其形成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单边主义利益共同体———资本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和伦理精神,是制造世界民生困境的共同体,当这些人的私利受到挑战时,便作出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脱钩等单边主义行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现实批判,超越了资本逻辑所主导的全球化,开启了全球化的新路径。它摒弃资本逻辑及其蕴含的剥削、不公正交往方式、世界贫富差距增大等境况,扬弃了资本逻辑的缺陷,彰显了实现“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9] 5 1的伦理精神。“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福祉,需要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1 0]在马克思主义民生伦理精神的引领下,共同体必然由自然形态经由虚假共同体演化生成真实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迈入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这个真实共同体理念的守正与创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民生伦理精神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了鲜活动力。“在社会理想的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解放’或‘真正的共同体’为价值诉求” [ 1 1],寻求人类共同利益交汇点和最大公约数,意在提升人类福祉、解决不同利益主体在特殊利益方面的冲突、实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蕴含了丰富的伦理精神。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人类幸福的伦理至善境界。作为建构性世界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民生伦理思想在当代的展开和拓展,为破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风险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建设一个新世界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和构造原则。幸福乃世界各国人民所期盼的生活样式,各国的责任在于实现人民的这种期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致力的民生价值取向在于实现全人类的期盼:“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1 2]任何一个共同体的发展,如果不将其价值目标与人民共同利益联结在一起,并将人民群众利益确立为最高追求,这个共同体便将失去可能持续存在的条件。诚如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所言:“一切政府的目的都是为社会谋幸福。”[ 1 3]这一论断科学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幸福和美好生活诉求的求真、向善、爱美的精神意蕴。各国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以人类幸福为崇高目标,才能真正昭示人类社会的民生向善进路。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幸福生活,是一切有意识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探寻人类生存境况的致思,其目的在于“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1 4] 4 3 3,回应“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呼声”[ 1 2]。质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正在于实现世界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昭示了国际社会诉求美好生活的伦理精神。美好生活并非单方面的生活样态,而是“五位一体”的系统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谋划了“富强—物质生活”“民主—政治生活” “文明—文化生活”“和谐—社会生活”“美丽—生态生活”,“五位一体”的美好生活总体布局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得以显现。在彰显战略思维系统性、整理性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作为“五位”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构成美好生活主旋律的多重变奏,其内在意涵表达了美好经济、美好政治、美好文化、美好社会、美好生态的多维度、多样态的诉求,缺席了任何一种变奏,便无法生成和谐悦耳的生活乐章。进而言之,“五位”并非单纯的拼合,而是有机地构筑起美好生活的普照光,从而系统性地创生着生活世界的美善样式。“一体”显扬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理想,其内在的指向和价值旨归在于对人民幸福和美好生活样式的诉求。

“五位一体”的美好生活向往,不仅是中国特色的,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因而创造美好生活成为了人类追求善生活的伦理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向往提供了价值理路。对美好生活的筹划,正是对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的科学回应。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坚持”,进一步推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履方案,即“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9] 5 1。“五个坚持”彰显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伦理精神,是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解答。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途所在、方向所在、路径所在。“五个坚持”正指向美好生活的“五位”,即美好经济方面的共同繁荣、美好政治方面的持久和平、美好社会方面的普遍安全、美好文化方面的开放包容、美好生态方面的清洁美丽,它们共同构建为“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不可逆的全球化时代,美好生活的筹划显扬着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世界视野,“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 1 5]视域,关切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为世界走出风险社会的阴霾、走向人类幸福的佳境贡献中国力量。

二、责任伦理精神:破解全球责任赤字,构建责任共同体

现代性世界风险责任赤字,在资本主义政治矛盾与恶性竞争中不断攀升,令时代问题层层叠加,致使人类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之中。“扛起历史责任,解答时代命题,展现时代担当”[ 1 6],成为解决时代问题的关键。人类必须基于共同的命运,建构责任共同体,保障世界安宁与人类的美好生活。

第一,在空间视域上,责任伦理精神强调对象的整体性。这是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特性”和全球性风险的整体性与普遍性决定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人是“自在的类”“自为的类”和“自觉的类”,这个共同体具有类伦理。“类伦理,于外是处理人作为类整体与自然的关系,于内是处理人类内部关系(包括代际关系)的道德规则,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其重要作用。”[ 1 7]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以及人与人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作为整体的责任对象的现实性,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达成基本价值共识和责任共担具有了可能性、必要性和必然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性地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人类自身、大自然,双重性地施加于人类生产生活,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责任对象是一个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所组成的系统,是一个可供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的有机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