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及路径
作者: 王海娟 拓俊杰[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勾勒了价值目标蓝图,指明了实践方向,回答了新发展阶段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的问题。和美乡村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呈现,是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着力点。在和美乡村建设中,要在准确把握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融入维度的基础上,从加强村两委引领、激活主体作用、夯实经济基础、充实硬件保障、丰富多样途径五个方面入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入。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和美乡村
[作者简介] 王海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拓俊杰,经济学博士,集宁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系2 0 2 2年度内蒙古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内蒙古乡村振兴中扶贫资产管理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 2 0 2 2 J B QN 0 6 4)、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新团队培育项目(项目批准号: 2 0 2 2 J B T D 0 0 4)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建设的精神引领,在观念整合、价值导向、凝集力量和培育道德修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三个圈层丰富和发展了乡村振兴理论,进一步回答了新发展阶段“建设什么样的乡村”“如何建设新时期的乡村”等问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当前乡村建设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交织与碰撞,凝聚价值共识、建立价值秩序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文化中发挥着中轴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能够有效引导乡村价值秩序构建,使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形成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与良好社会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美乡村建设相辅相成,要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意义
我们倡导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层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乡村振兴是安国之基、治国之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美乡村建设是其题中之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目标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价值目标与行动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美乡村建设,要采取符合乡村特点的方式建设乡村,培育典型,发挥带头人的模范作用,以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乡村社会心态。建设宜居乡村,就要进行乡村规划,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如在住宅规划、卫生问题、环境绿化、水环境治理、厕所革命等方面,通过“聊家常”“茶话会”等教育宣传与交流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并融入其中,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与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有助于村民提升道德素养,强化对乡村的政治认同,树立起主人翁精神,使村民对于乡村建设形成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团结一致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3]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价值遵循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和美乡村建设要实现乡村社会之“和”、村民精神之“美”。个体判别的差异需要整体性的价值体系来匡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公民培育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体现了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积极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解决多元化需求的矛盾冲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诉求,在经济政治文化层面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宏阔的目标愿景与价值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治理层面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价值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着眼于公民应当遵循的社会道德准则,为建设“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和美乡村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建设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美乡村建设,既有助于村民通过乡村建设的具体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又能够帮助村民解决自身价值认知、价值选择与社会价值准则间的矛盾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凝心铸魂的作用,将其融入乡村建设,有助于强化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践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影响力。
3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指向
价值观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集中反映一定时期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追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准和愿景,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之中,而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和愿景,既需要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的支撑,又需要村民个人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规范的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乡村建设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入能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双手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能使村民通过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更真切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时空逻辑
从时间范畴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而扩展,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要符合时代趋势,因时而进,体现时代特征,增强融入的时代感,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潮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方式和形式。
时代性和现实性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首要特征。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着眼于农业强国和实现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把握城乡变化特点,关注乡村人口流动的新趋势,着眼村民对精神文化的新需求,因此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外在和美也要提质铸魂,凝聚广大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和美乡村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视产业创新、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在产业发展中,抓住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战略机遇,发展文旅融合模式,彰显地域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发和创新性发展,围绕农家乐、牧家乐等形式,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和民风民俗,保留乡村风貌,重视和挖掘乡村价值和文化资源,建设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有时代生命力的乡土文化,厚植村民的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建设的文化价值支撑。
从空间范畴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和美乡村建设要与乡村环境特点、村民主体特征、乡村日常生活场域等相结合。一要突出乡村物质空间特点。在融入过程中,要结合乡村物质文化基础与空间载体,如民居、宣传栏等,以村民熟悉的多样化的形式或载体来传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二要结合村民的多样化需求和不同乡土文化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融入设计。三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它所昭示的前进方向契合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 4] 实现美好生活是人民的愿景,在打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营造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之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用身边事、身边人的具体呈现来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以身体力行实现感染熏陶的教化效果。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的时空逻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融入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全场域,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改善村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培养爱国、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农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了凝心聚力的作用,使和美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同时丰富了广大村民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提升了广大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程度与认同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地融入乡村日常生活。但就现实情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美乡村建设在主体参与程度、融入深度和广度、融入途径和载体以及因地制宜方面还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①。
1.村两委重视程度不够
在个别乡村,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这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有些村两委不愿意投入,只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视为考核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不足,如以开会、读文件、播放视频等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致使融入工作存在行政化、形式化倾向,深入性不够,育人功能发挥面窄等问题。还有些村两委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视为不同的工作,认为乡村建设主要是发展经济,不重视甚至轻视无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如缺乏专业人员与专业的设计、指导。在笔者的调研中,有3 1%的受访者对村两委贯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表示不满意,认为村两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2.村民参与意愿不强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不但村两委重视程度不够,而且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从村民自身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部分村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与自身关系不大,如在被问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体时,有高达8 0. 3%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是村委的行政事务。第二,大多数村民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在调研中能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受访者占比不足3 0%,能够把握和理解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内容的受访者分别占比为6 0%、7 0%、8 9%,不少受访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好记、内容多、太抽象。另外,村两委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未能结合村民的状况、特征和需求,未能将其与更加高效地解决村民关心的事务有机结合起来,以致融入的内容与村民的需求不一致,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不感兴趣,进而无参与的积极性。
3.地区差异显著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状,典型示范乡村与一般村庄存在差距。在典型乡村,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高,认知渠道丰富,如通过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使文明新风沁润人心,通过“树家风、立家教”家风故事来培育良好社会氛围,在乡村建设中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扩大了传播范围。但一般村庄无论在认知、认同、传播体系、培育方式等方面都较为滞后,如在被问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时,典型乡村和其他乡村的受访者选择“非常了解”的占比分别为9 1 . 2 %和2 3. 5%。
4.融入途径和载体较为单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工作仍以村委会粘贴宣传标语和附带简单介绍作为主要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凝练性,应通过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小故事、短视频或者身边先进典型使内涵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鲜活的案例、多样化生活化的榜样等具象化呈现,进而使村民知晓其内涵并能够易于运用。例如,在调研中关于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和载体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受访者选择网络、微信、短信的占比为3 0%,选择图书、报纸的占比为7%,选择宣传手册的占比为5 3%,选择宣讲、文体活动的占比为1 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途径和载体单一,形式化、流程化倾向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美乡村建设,并非单纯的信息输出,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转化为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使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奥的核心要义能够为村民所理解和接受并将其融入日常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