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平共处到可持续安全
作者: 刘江永今年是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得到认可70周年,也是可持续安全四项原则在联合国大会提出10周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可持续安全四项原则,为替代美国优先的权力政治现实主义提供了中国方案。今天我主要想谈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是中国外交基本方针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在《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写入了这些原则。1954年6月在中印和中缅会谈联合声明中,中印、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中国外交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这是由29个亚非国家组织的国际会议。在会上,周恩来大力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中印两国就《中印关于中国西藏与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进行谈判期间,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图为周恩来于6月25日至28日访问印度期间,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中)进行了会谈。
1955年4月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达成万隆十项原则。
中国愿与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平共处,但互不干涉内政非常重要。
无论是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新疆问题、西藏问题,都是中国的内政,反对外部势力横加干涉。同时,中国也尊重世界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干涉别国内政。
二、可持续安全四项原则是全球安全倡议核心内容
(一)我国政府相关官方表述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亚信峰会的讲话中提出“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新安全观”。
2014年9月15日,时任中国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在美国纽波特海军战争学院作了题为《树立新型海上安全观,共建和平发展的海洋环境》的大会发言,阐述了以“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为核心的新型海上安全观。
他指出,海洋共同安全就是各国海军都要维护安全、享受安全;综合安全就是统筹兼顾各领域安全问题;合作安全就是通过务实合作谋求安全;可持续安全就是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这四个方面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代表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应作为各国海军共同的思想理念和责任担当。
我们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我们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我们要推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国际合作齐头并进,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防战争祸患于未然。
中国政府认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要在以下七个方面做出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和集团对抗;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
会议强调,要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持独立自主,在国家核心利益、民族尊严问题上决不退让,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安全领域合作,维护全球战略稳定,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5年5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全球安全倡议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篇”,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世界篇”;既是中国对全球安全治理给出的中国答案,也是对自身安全与国际共同安全的辩证认识。它植根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实践,来源于讲信修睦、和合共生的中华文化与智慧。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与原则是,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二)本人学习的心得体会
总体国家安全与可持续安全是交叉概念,而非从属或同一概念。总体国家安全观主要侧重国内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而可持续安全观主要是侧重国际安全特别是大国关系与周边安全。国家总体安全也需要可持续性,可持续安全也包括国内国际两个安全大局与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大领域。两者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
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国际关系研究者,本人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努力得到国家决策的认可。曾在2004年第7期《世界经济与政治》月刊发表《论“可持续安全战略战略的构建——关于21世纪安全战略的哲学思考》,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等关键词:
(1)可持续安全的基本特点。它具有跨国性、共同性,既是某个国家的安全问题,也可能关系到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危害别国安全者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安全(迄今的安全观没考虑“零和”获胜后的安全异化问题)。可持续安全实现的途径是,通过重视综合安全、合作安全,通过和平的多边主义谋求共同安全和持久安全。没有共同安全就没有持久安全。谋求单方面的绝对安全在传统安全领域将遇到安全困境,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更难以实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1013.pd原版全文
(2)可持续安全的基本内涵。从理念上讲,可持续安全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国家生存的安全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性。它要求不得用战争解决主权国家之间的纠纷,尤其反对使用核武器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对核扩散,反对军备竞赛,反对以破坏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某一国家或国家集团片面的安全利益。没有共同安全就没有持久安全。
(3)可持续安全的基本内涵。从理念上讲,可持续安全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国家生存的安全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性。它要求不得用战争解决主权国家之间的纠纷,尤其反对使用核武器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对核扩散,反对军备竞赛,反对以破坏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某一国家或国家集团片面的安全利益。
从目标上讲,可持续安全就是要保持和平与安全状态的可持续性。在传统安全领域长期保持世界和平;在非传统安全通过自身努力与国际合作,免受威胁。可持续安全追求的是以较低安全成本保障较高水平的安全状态,维护人类的安全。从本质上讲,可持续安全的构建绝不只是某个国家的安全战略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前途命运的国际社会共同的安全问题。
从途径上讲,可持续安全提倡国家间实行和平的多边主义。东盟地区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六方会谈”等亚洲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及做法,都实践了这种国家间和平的多边主义。
这是一种体现亚洲特色的安全模式,它不赞成单边动武或多边联合动武解决国际争端。
从范围上讲,可持续安全需要维护国家、地区及全球安全的整体性。它重视国家的长治久安,认同国家的发展与繁荣、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是维护国内稳定的基础。
在全球范围,联合国(UN)、世贸组织(WTO)、20国集团(G20)、亚太经合组织(APEC),也是和平多边主义的体现。可持续安全需要世界各国恪守《联合国宪章》,保障主权国家的生存与安全,任何国家的安全政策都不应对其他国家的安全构成威胁。
三、新形势下中国应对之我见
(1)2020年以来人类社会正面临三大安全危机
一是刚刚度过的全球防疫危机;二是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三是气候变化。东亚地区目前处于相对和平状态,但也潜在着冲突的隐患。人们发现,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并不能解决上述安全危机。面对三大安全危机,中国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提供了一种有别于权力政治现实主义的安全决策新思路与可能性。我之所以强调这是四项国际安全原则,目的是希望它能成为各国在国际安全决策时都须遵守的国际规则。
当前全球安全战略形势不容乐观:防正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首先要防正“暴力多边主义”引发大国冲突及东亚战火。2024年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新变动。俄乌、巴以等战争冲突因素在上升。俄乌冲突以来,日韩加入北约峰会机制,日本开始建立军事“轴心国”+“同志国”+“总力战”,依靠多国军事实力威慑中国。东亚军备竞赛将提高国际安全成本。旧金山中美首脑峰会后,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韩合作重启。
(2)痛定思痛:全球新安全观与全球新防疫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安全观。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新防疫观21世纪联合国(UN)改革路径:成立可持续安全委员会谋求共同安全-促进共同防疫;重视综合安全-开展综合防疫;提倡合作安全-加强合作防疫;争取可持续安全-实现可持续防疫。
(3)中国解决俄乌冲突的理念:可持续安全观
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后,习近平先后与俄、法、德、美等国领导人通话中都强调,提倡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并及时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这是中国政府处理俄乌冲突的基本立场之一,也是可持续安全观在重大国际危机中的具体运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一、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解决人道危机。
同一个地球不同的世界!人类怎样才能形成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边是战火硝烟与战争破坏;另一边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和平发展。
(4)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可持续安全为目标,以国际协同为路径,缓解乃至解决巴以冲突
(5)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支柱
中国2021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在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议,2023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世界的可持续安全、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文明,可以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支柱。
四、关于和平共处与可持续安全的几点建议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亟需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全球新冠防疫证明,通过各方协同,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防疫才是最有效的防疫;无论俄乌冲突前景如何,可持续安全才最符合有关各方的安全利益。
(2)要实现本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须反对和抵制封闭、排他、强权的“暴力多边主义”,倡导和践行开放、平等、共赢的“和平多边主义”。
(3)可持续安全的实现要槟弃权力政治和传统地缘战略误导,努力实现“海陆和合”,即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和平合作。“一带一路”共建即是“海陆和合”思想的具体实践。
(4)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这四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世界意义。它既是全球安全治理的指导理念,也应成为国际道德准则。
(5)可持续安全是“纲”,是努力目标与价值取向;共同、综合、合作安全是“目”,是方式、路径与手段。因为只有当人们认为符合自身可持续安全利益时,才会情愿选择共同、综合、合作安全的路径和手段。
(6)今年是中国在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安全观10周年,可继续总结相关理论与实践,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我们要呼吁:尽早结束目前欧洲、中东的战乱,汲取二战历史教训,防正战火扩大至东亚,从而引发新的世界战争。
(7)在双边、多边机制和国际场合,要积极推广可持续安全观及成功案例,交流经验,总结教训,使可持续安全观像可持续发展观一样深入人心,引领国际安全决策。
(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协同主义具有紧密的理论联系。共同、综合、合作与可持续安全,需要全球协同主义,以取代所谓权力政治现实主义的决策思维逻辑。
(9)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建议联合国成立可持续安全委员会。联合国成员国可缴纳本国年度防务费的百分之一建立UN可持续安全基金。中国可推动联合国在全球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方面发挥积极引领作用。希望在联合国成立100周年之前实现这一目标。祖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10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