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赋能党建实现“双丰收”的路径研究
作者: 何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勇于探索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机关党建工作才能不断提高质量、充满活力;要重视总结提炼机关党建实践中的创新经验,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从感性到理性,不断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使其能够长久发挥作用;要推进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
近年来,北京市政法系统(涵盖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条线)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在实践中构建、发展了一系列党建创新工作机制。在此背景下,自2024年5月6日起,在"北京政法"微信公众号开设“微创新·强党建”专栏,挖掘打造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政法特色的党建队建亮点品牌。通过机制创新小切口,专栏生动展示首都政法系统以党建带队建促业务的亮点举措和实绩实效,充分展现首都政法队伍良好形象,不断激发党建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深化政法领域改革实践、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

“微创新·强党建”专栏通过小切口讲好大主题,成为“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和重要平台。通过“微创新”,专栏将党的理论创新与基层实践成果进行有机结合,以更贴近群众的方式传播,解决了基层党建工作中“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将基于新闻传播学的多个理论框架,结合党建宣传的特点,深入分析该专栏如何实现党建与宣传深度融合、双向促进与互相支撑的良性循环。
精准的传播定位与受众需求的契合
新闻传播强调传播的目标明确性和受众导向性,传播的核心在于内容与受众的匹配。对于“微创新·强党建”专栏而言,其成功打造党建亮点品牌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其精准的传播定位。专栏的传播目标明确,即不仅要加强党内教育,提升政法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还要向社会公众展示政法系统在党建方面的创新成果,进而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与认同。专栏通过面向政法系统内的党员干警和广泛的社会公众(尤其是关注政法工作的群体),实现了双重受众的精准定位,从而为内容创作提供了清晰的方向,确保了传播内容的相关性和传播效果的精准性。
作为一种现代高效的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号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快速的传播效率,能够广泛覆盖政法系统内的党员干警和社会公众。专栏精准把握这些群体的多元需求,既强调对党员干警的思想政治引领,也将党建内容与政法领域的具体业务实践相结合,确保党建工作与政法工作相互促进、互为支撑。这种策略不仅帮助党员干警在了解党建工作进展的同时,看到其在自身业务工作中的创新与提升,还有效提升了政法系统内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专栏充分理解政法系统内党员干警的关切,结合首都政法系统的实际工作情况,设计了切合实际的创新举措。通过展示政法系统党组织在提升组织力、加强政治功能、推动政法业务发展的创新做法,专栏有效传达了党建工作与队伍建设的紧密联系,强化了党内教育与业务提升的双重目标,提升了党建工作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例如,专栏通过具体的实践案例,展示了党组织如何在基层政法工作中发挥作用,如何通过党建引领推动队伍建设、促进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等,从而为政法系统提供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参考。
这种内容与政法工作的深度融合,不仅契合了当前政法领域党建工作的创新需求,也符合新闻传播学中“受众导向”理论的基本原则。即传播内容应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点进行量身定制,从而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影响力的最大化。
内容创新与“故事化传播”
“故事化传播”理论强调,以故事的形式进行传播能够显著增强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记忆度。在“微创新·强党建”专栏中,内容的创新不仅体现在信息的展示方式上,更体现在将党建理论与政法工作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注重通过讲述生动的党建创新故事来激发受众的共鸣与认同。这种传播方式突出了党建工作的实际成效,避免了单纯理论性阐述的枯燥,进而提升了宣传的亲和力和传播效果。
专栏中的每一项党建创新工作机制,均由一个推介人进行推介,巧妙地将先进典型作为传播党建创新故事的载体。这些推介人往往是其所推介的党建创新工作机制的实践者、亲历者、创建者、参与者、组织者、开创者、推动者、承建者等,身份不一而足。他们在推动党建创新中的不同角色赋予了故事多维的角度和层次。此类传播方式为党建工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避免了传统党建宣传中缺乏故事感和个性化的传播困境。
截至2025年1月12日,专栏已经发布了26篇专题报道,覆盖了北京市政法系统全领域、多层级。这些报道的标题会一针见血地点出所推介的党建创新工作机制的名称及来源单位,同时这些党建创新工作机制的名称意蕴丰富、朗朗上口、令人耳目一新,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点击进去一探究竟。
例如,关于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党建创新工作机制的报道标题为—“丰台法院:‘商之家'助力区域跑出倍增追赶'加速度”。这篇报道的特殊性在于推介人不是个人,而是丰台法院民三庭党支部这个团体。丰台法院民三庭党支部作为品牌创建者、实践者,通过三个小故事,将“商之家”驻点走访机制的特色与效果娓娓道来一—(1)“商之家”:绘就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同心圆”、(2“商之家”:打造司法便民利企的“暖心家”、(3)“商之家”:助力金融类纠纷源头化解。通过这种讲述方式,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党建工作在具体业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还能够直观理解党建创新如何推动政法工作实际问题的解决。
又如,关于北京市司法局党建创新工作机制的报道标题为—“市司法局:三型人才'选育机制激活人才‘雁阵'效应”。北京市司法局人事警务处党支部书记、处长尹宏伟,作为品牌承建者、推动者,通过三个小故事,向读者道明了何谓“三型人才”—领军型人才、专家型人才、骨干型人才。这些故事展现了党领导人才工作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突出了党领导下的创新机制如何激发人才先锋模范作用,带动队伍整体提升服务能力与专业水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1110.pd原版全文
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专栏不仅展示了政法系统党组织在具体工作中的创新与成效,还使受众能够通过实际故事理解党建工作的成果,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互动传播与持续优化
在现代传播环境中,新闻传播学提出的“媒介融合”与“互动传播”理论强调,传播渠道与互动机制的有效结合能够显著提升信息的传播力与效果。“微创新·强党建”专栏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这一多功能平台,通过媒介融合促进了内容的多元化,并激发了广泛的受众参与。
在传统的媒体传播中,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往往较为有限,而在“微创新·强党建”专栏中,读者可以通过评论区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性打破了单向传播的局限性,使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传播的参与者。
截至2025年1月12日,专栏累计阅读量达394296,点赞量达13775,转发量达16860,留言数达832。其中,阅读量3万 + 的有3篇,阅读量2万 + 的有3篇,阅读量1万 + 的有15篇。这对于以党建为主题的宣传报道而言是非常可观的成绩。例如,专栏发布的“朝阳区检察院:以‘四主促四力'推动党建与涉外检察融合发展”一文的阅读量达到了2.9万,留言量为73条。在该报道中,朝阳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党支部书记、主任张欣,作为品牌创建者、参与者,通过四个小故事,向读者阐述了“四主促四力”的含义一以主命题促发展动力、以主阵地促政治定力、以主动脉促组织合力、以主力军促履职能力。在“四主促四力”涉外检察党建品牌的带动下,朝阳区检察院立足区位优势,打通党建与服务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形成党建与业务互促共进的示范效应。
传播效果的评估和优化也是新闻传播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微创新·强党建”专栏在传播过程中,注重通过数据分析和受众反馈,不断优化内容和传播策略。通过分析每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数、转发量、评论数等数据,专栏能够实时把握受众的兴趣点和需求,调整内容和传播方式。这种以数据为支撑的传播优化机制,不仅增强了专栏的针对性,也确保了党建宣传始终与时俱进。
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
新闻传播学中的“情感共鸣”理论强调,情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推动力。与单纯的信息传递不同,情感化的传播内容更容易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信息的扩散。在“微创新·强党建”专栏中,内容创作不仅注重理性层面的宣传,更注重情感的引导与共鸣的激发。通过讲述党员干警在党建创新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栏成功地唤起了广泛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了党建宣传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
例如,专栏发布的第一篇报道—《西城法院:“全周期”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中,西城法院立案庭庭长、党支部书记秦学伟参与创建的“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秦学伟作为“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该工作法将实质解纷、争创“无讼”的诉源治理理念贯穿于矛盾纠纷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在每个阶段都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最便捷、最高效、最低成本的纠纷化解服务,深受干警和老百姓认可。截至2025年1月12日,该报道阅读量已突破3万。通过讲述这一典型案例,专栏有效地传达了基层党组织在推动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中的实际成效,并激发了广大受众对党组织的情感认同。

党组织如何带领基层群众共建和谐社会、如何通过党建推动法治建设的成功案例,不仅展现了党建工作的政治性和理论性,还突出了其情感维度和社会影响力。受众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了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结语
“微创新·强党建”专栏为党建宣传工作的创新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实践案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落地生根,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宣传经验。专栏通过精准定位、内容创新、互动传播、情感共鸣以及持续优化,成功打造了党建亮点品牌,极大地提升了宣传效果和舆论影响力。展望未来,“微创新·强党建”专栏将继续深挖党建创新案例,探索党建宣传与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的新模式,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系法制日报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111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