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世界和平与优化国际关系的大国智慧
作者: 邹兆波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也是美苏争霸时古巴导弹危机爆发62周年。
笔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结合多年“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反思二战、防止三战研究思考,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一旦俄乌战争、中东冲突扩大、升级或者东北亚乃至亚太、欧洲等地形势恶化,难免会有美西方或欧洲、中东的强国会先使用核武器。所谓上兵伐谋,防患未然,深感有必要通过回顾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两弹一星”历史,复盘核武器发展历史、冷战时期古巴导弹危机引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风险和沟通谈判管控历史,研究鉴往知来,知己知彼,凝心聚力,促进和平,有关方面围绕朝鲜半岛形势等,依托六方会谈等国际外交平台坐下来冷静谈判对话和多方保持沟通管控等,更好地落实三大全球倡议,避免现有战争升级、蔓延甚至美西方强压激起俄乌、中东、朝鲜半岛等地使用核武器;研究为促进世界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同球共济、互利共赢,促进中外民间友好,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环境。
一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方略。1955年,周恩来同志率团参加亚非会议,求同存异,推动在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第二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采纳了五项原则。1974年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到1976年,同我国建交国达110多个。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领导我们党及时调整各方面对外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冷战结束后,我们党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守正创新,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我国发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深受世界各国人民欢迎。我国建交国增加到180多个,对外建立伙伴关系超过110多对,同近150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积极处理与美俄英法、周边国家等国际关系,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国际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美苏争霸与核威胁,老一辈革命家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毅然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举国体制等社会主义优越性支持下,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成功进行首次氢弹试验,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即“东方红一号”卫星。与此同时,1966年10月27日进行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1980年5月18日成功发射洲际导弹,1982年10月12日成功发射潜地导弹,1999年8月2日成功发射新型车载远程导弹。目前,已具备各种战略与战术导弹,维护和平,举世瞩目。“两弹一星”元勋和全国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官兵响应党的召唤,以身许国,无私奉献,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爱国报国。
我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一代代航天人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截至2024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即“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我国已经形成“箭、弹、星、船、器、站”的完整体系,在轨工作卫星超过900颗,为世界航天事业与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古往今来,生存还是毁灭?和平还是战争?是始终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从公元前3200年至今,全世界共发生战争近15000次,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灾难,使36.4亿人丧生。与此同时,外交活动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关乎重大,和平外交避免战争,霸权外交导致战争。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主体的地位。目前,各国遵循国际公认的准则主要有《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有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等。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交战方不仅对大炮、飞机、坦克、潜艇、航母等武器大规模使用,对于原子弹和V 2导弹等超级武器也加紧研制和使用,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杀伤力和毁灭力。1939年初,德国科学家率先发表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希特勒法西斯急于造出原子弹用于战争,引起人们警惕。8月2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引起注意。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罗斯福将原子弹研制作为头等大事。这项工程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最多时达到近54万人。在马歇尔等人支持下,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夜以继日实施。1944年起,600多万苏军和近100万游击队连续对德军进行“十次斯大林突击”直到1945年5月2日攻克柏林,近300万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从法国打到柏林附近,德国法西斯被同盟国军队东西两线夹击打败,5月8日无条件投降。7月15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试验成功,25日在太平洋比基尼环礁试爆成功。26日,同盟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拒绝接受。面对日本军国主义不惜“一亿玉碎”的疯狂抵抗,美军预计盟军攻占日本要伤亡100万人以上。为减少伤亡并抑制苏联在远东扩张,新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打算向日本东京、京都、广岛、长崎等地投掷原子弹。8月上旬,中国军队和苏军对日军发起总攻,日军节节败退。8月6日,美军将原子弹“小男孩”投向广岛,在近600米的空中爆炸,造成14万人死亡和失踪。8月9日,美军将原子弹“胖子”投到长崎,导致7万余人死亡。日本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1949年8月,苏联进行原子弹试验。1953年8月,苏联进行氢弹试验。1954年2月,美国进行氢弹试验。英国、法国先后也进行了原子弹与氢弹试验。核武器作为双刃剑来到了世界。
四
前事不忘,防微杜渐。二战结束不久,从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开始,美英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冷战阴云笼罩世界。苏联的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针锋相对,拉帮结派,军备竞赛,互相挥舞核大棒,十分危险。在冷战时期,美国先后四次动过使用核武器的念头。古巴导弹危机就是在北约和华约军事集团对峙形势下,源自美苏霸权外交和关乎世界安危的一场极其危险的突发政治与军事事件,一触即发,是人类离核战争最近的一次,至今令人后怕。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苏矛盾重重,霸权外交争锋。美国与古巴因意识形态等断交后苏联和古巴两国走近。新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实行“新边疆”政策,创建和平队,进行经济改革,改造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确保总统在决策中的核心地位。赫鲁晓夫则致信肯尼迪表示:我们不会承认美国有决定其他国家,包括拉美国家命运的权利。双方矛盾日益加深。到1962年,美国有5000个核弹头,苏联有300个。由于美国在意大利、西德、土耳其部署着针对苏联的军事基地和导弹。出于担心和应对之举,苏联暗中实施“阿纳德尔”计划,打算“把一只核刺猬塞进美国人裤子里”,在美国后院的古巴部署162枚核武器以及斯塔岑科部队等4万多军人,对冲平衡美国核威胁,其中有数十枚的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80倍。
1962年8月29日,美国发现古巴建有苏联萨姆导弹发射场,9月4日,白宫公布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信息。苏联矢口否认。9月18日,肯尼迪对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指出,目前形成的局势恐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危险的形势。
10月14日和15日,美国高空侦察机拍到古巴有多个导弹阵地和发射架上指向美国的导弹照片等证据,美国人分析其能攻击所有美国重要城市,并可在几分钟内摧毁华盛顿。16日,肯尼迪听取汇报后,立即“外松内紧”地召集国家安全执行委员会研究对策。预测分析这场危机可能引发苏联与美国、西欧互相核打击并导致头18小时就有近1.5亿人死亡,双方都可能会走向毁灭。在危机高潮“执委会”召开37次会议,围绕迫使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研究出七种方案:(1)不采取行动;(2)外交行动,把问题提交联合国;(3)派特使去苏联,私下解决问题;(4)用威胁和利诱手段离间古、苏关系;(5)进行封锁;(6)空袭;(7)全面入侵。肯尼迪最后决定在海上对古巴进行封锁,同时做好空中打击和两栖登陆行动准备。22日,肯尼迪以最后通牒形式写信给赫鲁晓夫指出,在这个核时代您或其他神志清醒的人都不会故意将这个世界推向战争。这种战争没有胜利者。当日,美国把封锁的决策分别告知苏联和西方国家大使。肯尼迪公开发表电视讲话指出,在古巴建设的导弹基地可以击中西半球的大多数城市,构成了对所有美洲国家的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要求苏联放弃世界霸权的计划并从古巴撤走导弹。并表示从24日开始对古巴进行封锁。美国采取一系列危机管理操作。很快,美军摆出打仗甚至打核大战的架势,赫鲁晓夫闻讯十分震惊。23日,赫鲁晓夫宣布不接受封锁,并声称在古巴的导弹是防御性的。当天,美国说服美洲国家组织召开会议使封锁政策得到赞同,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阿德勒请求安理会举行紧急会议,讨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对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危险威胁。24日,美国开始封锁古巴。苏联政府继续表示不做任何让步。25日,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上,美苏大使互相唇枪舌剑,争取友邦支持,阿德勒向大会展示出古巴导弹发射场照片引起全球震惊。同日,赫鲁晓夫得到美国可能轰炸导弹基地的情报后态度陡转。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求和信。苏联提出双方各退一步的建议:美国公开宣布不入侵古巴,并撤走在土耳其导弹;苏联公开宣布不入侵土耳其,并从古巴撤走导弹。
彼时形势犹如沼泽,使得人们越陷越深。当时,苏联在古巴附近部署4艘核潜艇,潜水很深无法与莫斯科通讯。27日早晨,美国海军对一艘苏联核潜艇投深水炸弹。核潜艇上的舰长以为战争已经爆发,决定发射舰上的核导弹,由于三副执意不同意(按照当时苏联核潜艇的规章必须三位最高军官一致同意才能发射导弹),最后潜艇上浮来请示莫斯科的命令。同日,在苏联远东地区一架美国U-2飞机也几乎引起美苏空战。在古巴上空,另一架U-2飞机被苏联防空导弹击落。美国准备轰炸古巴进行报复,而苏联则试爆一颗原子弹。核大战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令人惊恐。
就在危机达到高潮的那天,赫鲁晓夫准备打退堂鼓了。他对在身边的同事说,苏联面临战争和核灾难的危险,整个人类都可能被毁灭。在美国和世界面前显示出强硬一面的肯尼迪采取刚柔并济方法。一方面,制止强硬派空袭和入侵打算,决定不报复并表示同意继续谈判。一方面,悄悄派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与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谈判。罗伯特替哥哥向苏联递上橄榄枝:只要赫鲁晓夫将核弹撤出,美国将公开承诺不再出兵古巴。不过,关键在于美国承诺撤出位于土耳其接近苏联边界的核弹装置。这一项承诺当时只有肯尼迪身边极少数资深幕僚知道。由此,在美苏古三者之外,又想到一个土耳其成分。这就把三方打牌变成四方牌局。一个以苏联撤出导弹换取美国不入侵古巴的交易,变成了美苏双方各自从某处撤出导弹,并各自保证不入侵某处的交易。美苏双方领导人、外交人员、智库、军队都表现出有进有退等沟通谈判管控技巧。
28日,由于双方保持了理智与沟通,外交谈判取得成功,形势发生戏剧性变化,美国同意苏联撤出导弹换取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的建议,肯尼迪给赫鲁晓夫写信予以确认。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回信,同意从古巴撤除苏联导弹,不再提美国从土耳其撤走导弹的要求。肯尼迪随即发表一个简短的声明,欢迎赫鲁晓夫的决定,下令停止对古巴侦察,停止对苏联船只采取进一步措施,但要求苏联必须撤走伊尔-28轰炸机。
这场惊天危机几乎使人类跨越核门槛,得亏美苏双方及时启用领导人和主要部门及国家智囊等参与的国家危机管理机制,理性应对作出决策,双方互相妥协各退一步,才使危机得以和平解决,值得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