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国之大者”的审视
作者: 朱良晨 李志龙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对党百年实践智慧与崇高理想的集成式表达,为深入理解“国之大者”这一概念提供了独特视角。两者内在逻辑相通,皆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滋养,并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到锤炼与升华。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探析“国之大者”,既有助于深化对精神谱系的整体认知,又能立体呈现“国之大者”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国之大者”的动力源泉在于永葆革命奋斗精神,其优良品性则体现在厚植艰苦创业;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则彰显了“国之大者”把握时代脉搏、引领社会进步的时代指引属性。新时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昭示了“国之大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使命担当。
一、“国之大者”何以形成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秦岭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国之大者”概念,此后这一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渗透进国家发展的各个层面。古籍《荀子·王霸》中载:“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错险则危。”此言道出了治国之重,强调须谨慎选择立国之道与治国之人,确保国家航船行稳致远。然而,古籍中的“国之大事”虽触及国家重要事务,却未能充分揭示“国之大者”蕴含的深远哲学思考。直至老子《道德经》中的“王大”观念,提出遵循自然规律治国,以百姓之心为心,才更贴近现代“国之大者”的精神内核,即关乎国家兴衰、民族福祉的重大使命、核心利益与长远战略,以及百姓生活中的紧要问题。进入近现代,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之大者”的内涵在实践中得以深化拓展。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引领中国人民在神州大地上铸就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汇聚成磅礴的中国力量,构筑起独特的“精神谱系”。这一谱系以其独特的实践视角,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同时也对“国之大者”的内涵进行了丰富与升华,解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课题。党将传统的“国之大者”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紧密结合,使二者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相互激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交融。在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赋予“国之大者”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
二、“国之大者”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关联
“国之大者”这一概念的发展脉络及其与中共精神谱系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科学性、历史性与时代性交融的宏大叙事,二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同根同源,共同孕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持续深化与丰富,呈现出清晰的逻辑线索。
(一)共同秉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原则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坚守人民立场,其精神谱系鲜明地打上人民至上的烙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不仅体现在其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深刻揭示,更在于它为党提供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唯物史观引导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唯有团结并依靠广大工农大众,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这一理论在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等光辉篇章中得以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处,矢志追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发展,它以回应时代重大课题为切入点,通过术语革新推动理论创新,为新时代理论体系注入新活力。“国之大者”,其内涵兼具抽象性与具体性,其中抽象层面的人民性特质尤为突出,无论是在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路线,还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三个有利于”,或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再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都一脉相承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辩证法思想,即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把握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深刻理解“国之大者”内涵的必然逻辑。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结晶,承载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认同与创新转化。精神谱系中的每一项精神遗产都与传统文化基因紧密相连,如红旗渠精神中体现的“朝乾夕惕、艰苦奋斗”,是对古训“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现代诠释;抗美援朝精神中彰显的爱国主义,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的传承;抗疫精神中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源自“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深厚人民情怀。这些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灵魂,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党和人民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
“国之大者”在价值理念维度与传统文化相融相通。它既是对传统文化中“国之大计”“国之大本”“国之大礼”等治国智慧的时代传承,又是对共产党人关注国家发展大局这一核心思想的提炼与升华。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选择。“国之大者”概念的提出,正是这一融合过程的产物,旨在从纷繁复杂的国情现实中把握关键,厘清主次,应对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新征程上的变局。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国之大者”的内涵特质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的“国之大者”,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在现代中国的创新传承与时代升华,又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实践智慧与崇高理想的具体体现。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洗礼,中国共产党以其鲜明的先进性、革命性和人民性,始终围绕初心使命,塑造并赋予“国之大者”以一系列鲜明且深具影响力的特质。
(一)永葆奋斗精神:“国之大者”的动力源泉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秉持彻底的批判精神与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将革命奋斗视为推动国家与民族进步的根本动力。百余年历程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战,到党领导人民完成不同历史阶段的伟大使命,革命奋斗始终是“国之大者”的鲜明标识。在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框架下,革命既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必要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它既需具备客观条件,如经济基础,亦需主观条件,即革命阶级的高度觉悟与广泛动员。“国之大者”聚焦于一系列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这些“大事件”构成了“国之大者”的核心内容,而其精神外延则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得以展现。在庆祝建党百年的节点上,党中央梳理出的首批伟大精神中,有十余种直接映射出革命奋斗特质,如东北抗联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它们虽形式各异,却共同彰显了共产党人面对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与革命斗志。这种特质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实践的深度融合,赋予“国之大者”以持久的生命力与创新活力,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追求美好愿景的道路上坚韧不拔、奋勇向前。
(二)厚植艰苦创业:“国之大者”的优良品性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艰苦创业成为“国之大者”不可或缺的优良品性,这一点在同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尤为显著。这一时期的精神谱系,如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继承了革命时期的奋斗精神,并将其升华为适应新中国建设需要的“艰苦创业”精神。尽管这些精神的孕育土壤各有特色,但都深深烙印着革命斗争与艰苦创业的时代印记,展现出共产党人面对困难挑战,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独特气质。以北大荒精神为例,20世纪50年代,十万转业官兵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投身东北三江平原的拓荒事业,历经十年磨砺,荒原变良田,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更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马克思曾言:“历史是人的奋斗史,也是人类劳动史。”对劳动价值的深刻认同,为艰苦创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使其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价值,更塑造出“国之大者”独特且历久弥新的优良品性。
(三)坚持改革开放:“国之大者”的时代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这一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三阶段的关键构成,伴随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改革开放时期,“国之大者”展现出鲜明的改革开放特质。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改革开放精神内核可凝练为思想观念与行动品格两方面:思想层面,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华夏千年的历史画卷中,革新实践层出不穷,对外交流与融合绵延不绝,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变革精神与海纳百川的开放特质,改革开放精神正是这一文化基因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动体现。行动层面,改革开放精神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生动历程,其形成与发展伴随着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塞罕坝精神等具体实践熠熠生辉。诸如时传祥的无私奉献精神、袁隆平的创新精神等,汇聚成改革开放的磅礴洪流,凝聚成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国之大者”鲜明的时代特征——坚持改革开放。
(四)接力新时代伟大奋斗:“国之大者”的使命指向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蓝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聚焦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此时的“国之大者”展现出接续奋斗与传承红色血脉的鲜明特质,集中体现在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中。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承载着应对风险挑战、坚定前行的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坚韧精神相得益彰。二者融合,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与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赋予“国之大者”以接力奋斗、勇担使命的特质。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的“国之大者”,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交融升华,也是党百余年实践理想的生动写照。面对民族复兴与全球变局交织的现实,“国之大者”应坚守人民至上立场,坚持党的领导,以应对风险、推动发展。无论时代如何演变,“国之大者”始终以实现人民幸福为己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实践主线与未来承诺,也是引领国家迈向全面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作者均系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