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结合” 推进文化自信

作者: 祁转荷 刘学荣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

“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取得百余年辉煌成就的密钥,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一个结合”这一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中国实际相互促进、紧密相连的特点。只有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始终扎根在中国大地上。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第一个结合”有深刻的发展逻辑,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理论逻辑,也有中国自身发展的实践逻辑,二者缺一不可。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性与互补性,是二者在历史长河中相遇、相融、相生的体现。首先,从思想理念层面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其次,在治理理念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秉持的“民贵君轻、政在养民”思想,深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相互映衬,形成了鲜明的互补关系。自古以来,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家的兴衰成败取决于民心向背,政府的存在和运作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相互呼应,共同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两个结合”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两个结合”体现了中华文明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双向互动”。其一,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不但指明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历史方位”,也为其提供了发展动力。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在与马克思主义的互动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中华文明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两个结合”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联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的力量,不仅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激活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极大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第一,坚持“两个结合”,筑牢文化自信根基。首先,“两个结合”彰显了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清晰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方向。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两个结合”,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两个结合”筑牢了文化自信根基。中国共产党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非凡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两个结合”,在科学分析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具体的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这一举措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深刻实践,并根据主要矛盾变化和新的发展需要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从而使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二,文化自信为“两个结合”提供精神支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与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标识,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前提条件。

“两个结合”的当代价值

第一,“两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作为重大的理论探索成果,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推进“两个结合”的进程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知不断攀升。同时,也为我们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第二,“两个结合”体现了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坚定继承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以西方主义为中心的文明观,探索出了社会主义新型文明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实践,阐释了人类文明的本质,即具有多样、平等、包容的属性,驳斥了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诠释了交流、互鉴和共存是人类文明具有的特征,反驳了西方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观念,体现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

第三,“两个结合”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方面的文化自信。“两个结合”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弊端。中国式现代化提倡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运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定程度上为消除西方现代化模式弊端提供了示范性解决路径。例如,在人类信仰方面,注重激发人民的精神力量,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途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提升文化自信的路径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要精准把握并充分利用当今世界的国际与国内背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始终坚持并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这一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坚持“两个结合”,推动理论与实践统一,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理念迅速在中国土壤中扎根,并与本土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未来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我们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只有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根脉,才能进行党的理论创新,才能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新征程,要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提升文化自信,第一个路径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住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站稳时代浪潮、把握历史主动,推进“两个结合”的发展,引领中国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第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要深入研究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特质、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今天,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就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展现其新的时代价值,在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现代诠释和创新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坚持“两个结合”原则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要求我们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并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需要持续并深入地促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确保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性。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焕发新的活力,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第三,辩证对待各国文化,正视各国先进文化。在新的时代发展条件下,不仅要学习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正视各国优秀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中注重培养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追求自由、民主等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个性解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也有负面影响。因此,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中汲取有益之处,丰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辩证对待各国文化,既要正视各国先进文化,博采众长,也要去粗取精,学习借鉴优秀的西方文化,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提升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余永跃.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科学逻辑[J].人民论坛,2022(20):51-55.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