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究
作者: 李宁 韩磊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意识,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产生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一、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源泉。从古至今,中华文化都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整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兴衰,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和广泛,我们更应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才能有效地抵制西方外来势力的渗透,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和压力,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经济协同发展,真正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更好地为国家长治久安凝聚力量,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跨文化交流受阻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的差异。其一,从经济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于西部内陆地区来说,发展更迅速,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更完善。东部地区以大城市为中心,拥有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高科技产业;西部地区主要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其二,从基础设施来看,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方式更加多样,通信更加发达,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不便等问题制约了发展。其三,从人口流动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能够吸引大量外来优秀人才涌入,而西部地区则存在人口外流、人口老龄化等挑战。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隔阂,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一些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受到限制,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思想认识不够深入,民族分裂势力存在
我国民族关系整体是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势力依旧存在。一些国外势力可能会利用中国的民族、宗教、地域等问题,试图削弱中国的统一和稳定。我国长期在民族地区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不断推进民族地区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没有及时优化,有的逐渐偏离原有意图,出现认知偏差,思想认识不够深入,狭隘民族意识滋长,为民族分裂势力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全球化时代,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不利于我国民族团结,这种文化冲击来自外部媒体、国际交流等方面。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切实做好加强教育、加强文化传承、推动经济均衡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工作。
(三)国外敌对势力渗透,多元文化入侵
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威胁日益严峻。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8个海上邻国,国家周边局势复杂,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面临着新的挑战。个别霸权主义国家为维持其霸主地位和战略上的主动优势,频繁制造民族话题攻击和抹黑我国,公然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外敌对势力更新策略和手段,对民族地区意识薄弱的群体进行思想渗透,尤其是针对我国边境地区的居民开展一系列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强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迫在眉睫。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应守护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时刻警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西方敌对势力在思想战线上的进攻,维护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关系。
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应在民族地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这些基地可以是学校、文化中心、公园等,以基地为载体,带动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意识;应在宣传过程中创新宣传方式,运用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将其作为实体化的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应注重在大中小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设多元化、包容性强的校园文化环境,举办民族节、民族主题活动等,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同时定期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使其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加强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推广,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推动民族语言的教育和传承,让各民族的语言都得到尊重和发展,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也是新时代顺利开展民族工作的关键。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在政策制定上,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保障好各民族的受教育权利;在经济发展上,应根据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分布和民族特色,充分优化资源架构,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提升民族地区经济效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在人才培养上,应加强对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帮助其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医疗方面,应关注和保障民族地区居民的民生和需求,建设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确保所有公民都能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并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建设,提高基层医疗的质量和辐射范围,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老有所依”。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医疗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于医疗乱收费、医疗事故等现象应严厉打击,切实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三)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持续发力,需要国家、社会、民众上下联动、综合用力。要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以及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第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注重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鼓励文艺创作、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壮大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第三,倡导文化自信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引导他们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第四,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应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艺术交流、国际文化节等形式,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了解和学习,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媒介。
第五,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如团结互助、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等,通过弘扬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需要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接续奋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才能更加自信,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续写民族辉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排头兵和推动者,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维护好和传承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包凤兰,刘晓霜.以“一”统“多”辩证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析[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7-15.
[2]张利国.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四重维度[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4-01-15.
[3]史林,周琬謦.后脱贫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23-01-20.
[4]杨万俊.坚守初心扎实推进基层党校工作[J].社会主义论坛,2023-05-15.
[5]秦惠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J].山西科技报,2023-10-10.
[6]李承儒.少数民族红色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教育中的价值功能和作用发挥[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12-26.
[7]朱尉,周文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与文化传播路径[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9-14.
[8]杨正权.高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旗帜[J].今日民族,2021-09-25.
(作者李宁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韩磊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后)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