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
作者: 刘梦媛伟大建党精神经过百余年积淀与传承,已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的基因与血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党建工作,也就是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置于学生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使之成为高校学生党组织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拓宽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宣传教育路径,实现了高校教育宣传多元化发展。其中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精神力量,在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锤炼精神意志、站稳人民立场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高校要以学生党建工作为媒介,激励高校青年学生用伟大建党精神补足精神之“钙”,厚植爱党爱国爱民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青年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分量、理论含量、精神能量和实践力量。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对于提升党组织成员的党性修养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助于强化学生党组织的教育服务功能,促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根据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帮助高校解决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难题,提升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的现实困囿
如何在新形势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党建工作,需要认清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的理念存在偏差
当前,部分学生党支部对于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认知存在误解,只是把对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停留在“文件”上,落实在“教条”中。就学生党员的培训来说,学生党支部主要通过“上党课”培训学生,未考虑到部分学生的领悟水平和学习能力不足。其次,教师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日常教学的意识还有待提高。由于大学教师科研事务繁忙,对于教师党员而言,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更不愿开发其他教育资源进行拓展延伸,自身也缺乏对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系统认识和理解。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的活动形式有限
当前,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依托的党建活动尚未引起高校足够重视,各类党建活动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学生党支部开展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相关活动表现出同质化和形式化趋向。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人精神谱系的理论学习难以脱离讲座报告、传达政策等形式,并且这些活动未与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合,活动成效有待商榷。另一方面,支持伟大建党精神相关活动的力量略显不足。在人员支持上,部分高校未配齐专职党务工作者,客观上造成部分高校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理论研究力量不足。部分高校党建网站和公众号缺乏后期管理,“零更新”现象时有出现,且部分高校尚未划拨专项党建工作经费支持开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教育活动。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的运行机制不畅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需要一个过程,就目前融入情况来看,组织系统与协调部分问题还有待破解。其一,难以融入高校现行的行政管理机制。因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两套系统,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时容易出现“双轨并行”。其二,难以融入高校学生的考核激励机制。部分高校缺乏对学生党史教育方面的专项考核,考核结果通常也缺乏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反馈激励。其三,难以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宣传教育机制。部分不法分子企图通过互联网破坏党建媒介的理论权威和信息权威,削弱伟大建党精神等精神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对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挑战。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具体路径
马克思指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伟大建党精神从一开始就不是空洞的理论教条,而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高校要聚焦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核,挖掘其思想动能,既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也要在实践上有所作为。
(一)优化工作理念,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感召力
高校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为目标,以服务学生成长发展为导向,做好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教育铺垫,从根本上提高伟大建党精神与学生党建工作的耦合度。把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原则渗透到政策、文件、制度等各项管理规范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党员干部、党支部成员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养他们对各类精神文化的应用能力,形成党员干部、党支部成员与学生党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教育生态,为推进学生党建工作提供教育管理保障。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党组织的建设理念。其一,优化学生党支部的设置方式。打破以年级和专业划分支部的传统设置方式,依托学生社团、学生社区、学生科创团队等学生组织成立支部,给予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空间。其二,创新支部品牌建设。发挥学生党员在支部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立足支部特色融合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内核,激活学生党员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潜力和创造力。其三,积极开展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的结对共建。搭建师生支部的合作桥梁,在支部联动中深化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弥补学生党支部理论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
教师党员是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主力军,教师党员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理论武器,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首先,增进教师党员的理论认同,把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学校可以通过专题学习、主题教育和集体备课等形式组织教师党员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理论,提升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讲授水平。其次,鼓励教师党员率先垂范,可将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党员组成理论宣讲团,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设计宣讲内容,发挥党史育人效果。
(二)丰富活动形式,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引领力
学生党支部可以通过专题学习延伸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确保学生党员真正理解和认同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同时,在灌输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融入鲜活的党史素材,构建趣味性高的学习模式,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感染力。学生党支部要建立常态化的实践联动机制,积极打造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党员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对现实生活予以关切和回应。
此外,高校各学生党支部应围绕红色资源创新活动形式,通过品读红色家书、观看红色影片、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党员培训应结合党员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实施分层教学。譬如针对入党申请人和积极分子,应该通过故事化叙事、沉浸式体验,在学思悟践中增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针对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则要侧重专题研讨、经典阅读等培训形式,加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的逻辑性和学理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还要以实践为支撑,利用革命教育基地、党员先锋岗、多媒体橱窗等实践载体提升学生党建成果的行动转化。
实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活动需要做强支撑、做优保障,调动积极因素为融入过程服务。在人员保障上,吸纳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配齐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并通过培训交流、短期进修、挂职锻炼、专题教育等形式提升队伍践悟伟大建党精神的意识和能力。在技术保障上,打造一系列伟大建党精神专题网站,并做好后期维护工作。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学习热点,为学生党员“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经费保障上,把党建经费纳入高校年度财政预算,划拨专项教育经费,为学生党组织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理论相关党建活动解决经费问题。
(三)加强机制建设,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行动导向力
加强高校相关部门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联动教育,需要强化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教育能力。一方面,要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解决高校党政班子合力不强的问题。高校学院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应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真理原则,以建立共同愿景为主攻方向,学会系统思维、形成科学决策等环节,发挥团体智慧共同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要构建党建文化育人的组织机构。围绕基层党建育人的关键任务,改进工作方法、优化管理模式,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同、师生参与的良好局面,不断完善党建文化育人方式,提升育人实效。
高校要重视对伟大建党精神应用能力的考察,通过出台具体的考评细则确保党员学习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常抓不懈。在考核应用上应秉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原则,注重物质、精神、关爱、政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对优秀的学生党员和党支部予以表彰,对考核欠佳的学生党员进行批评教育,使党员在政治上得到关怀,在思想上得到关心,在精神上得到鼓励,在物质上得到帮扶,提升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
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宣传机制。互联网是当前思想宣传工作的主阵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牢牢占领互联网这个主阵地,依托短视频、微电影等宣传方式讲好党的故事、传承党的基因。同时,要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雕塑、宣传栏、标语横幅等校园宣传中,还要打造一系列以“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涉及主体多、领域宽、覆盖范围广,是一个逐渐深入、逐层实施、逐步推进的过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借此过程完善学生党建工作,有助于提升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支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常规性课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