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理路
作者: 王菲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们党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高校思政课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从理论、价值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新时代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
一、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耦合
(一)育人内容相契合
回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最为鲜明的是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而这些精髓要义也是高校思政课要传递的价值理念。可见,二者育人内容相契合。
“马原理”的讲授内容就是要向大学生传授唯物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立场以及方法,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则以马克思主义为其理论依据;“毛概”主要讲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一个重大创造,并在二者相结合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思想道德与法治”旨在讲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观点和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这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的精神品格契合。
(二)理论根基相契合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濡染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历史和实践诠释着马克思主义在每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在百余年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革命先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理论智慧。总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自觉。高校思政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方法论支撑,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二者的理论根基相契合。
(三)育人价值相契合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人格的审美升华,拥有崇高的道德品格和道德力量,占据了道义高点和精神高地,始终激励我们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咬定目标、勇往直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强大的育人价值,能够激励广大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培育爱国为民的高尚情怀,锤炼道德品格、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塑造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扎实的政治理论分析大学生在成长中的困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之,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价值主要通过传递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良好的品德,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坚强的毅力等,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
二、价值逻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一)铸魂: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明确定位,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首先,关于培养什么人。抗震救灾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都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特质;红船精神是以理想信念为内核的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抗美援朝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充分彰显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对此作出了深刻回答,即要培养敢于担当历史使命、具备爱国为民情怀、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大学生。其次,关于怎样培养人。要拥有“刚柔并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等。最后,关于为谁培养人。“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抗美援朝精神、“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精神、坚持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等给予了回答。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赋能: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首先,使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更鲜明。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五史”,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使思政课教学目标更鲜明,要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情,感悟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彰显的勇气和力量,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其次,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更生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灌输为主,导致高校思政课吸引力不强、“孤岛化”现象严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着大量生动的事迹和事件,教师可以结合电视剧、电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和共产党人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让思政课堂“活起来”,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三)导向:培育青年大学生正确党史观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把握历史。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这一重要论述为培育青年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提供了根本遵循。当代大学生出生于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互联网媒介所具有的显著优势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信息,党史娱乐化、故意抹黑歪曲党史等不良现象也时常出现,这些不良现象影响大学生正确党史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淡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认同。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引导大学生系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展历程,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会议,澄清对党史上重大历史事件模糊和片面化认识,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三、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理路
(一)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是思政课教师授课的关键要点。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也要讲明白其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讲透彻其中共性特征、主要成就和丰富内涵等知识性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敢于担当、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特质,对大学生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述雷锋精神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励大学生要具备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帮助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二)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体悟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内在逻辑机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精神之源、以时代任务为发展主线、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具有理论特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相关理论,以点带面,引领青年学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带领学生参观有关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相关内容得以生动、形象、具体展现。总之,要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理论研究,在社会实践中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教师简单教授,更不是学生简单接收,而是二者双向交流的过程。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容进行深层次、跨领域、多视角的认识和理解,将融入内容挖深挖透,找准二者结合点;要精心备课和设计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形式。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采取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观看有关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相关红色电影、电视剧和节目,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思政课教师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容整合,顺应学生认知方式的改变,形成适应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理解水平的教育内容,在学生的认知条件下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使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故事,借助PPT、视频等方式呈现。要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及时关注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反馈和思想状况,面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困惑、错误倾向,教师要及时有效解答、引领和纠偏。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优质的内容资源。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理路,就要从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三方面展开。也就是说,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耦合的理论逻辑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价值逻辑再到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实践教学与实践体悟相统一、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实践逻辑,都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可能。在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课必须始终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承薪火、接续奋斗,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晋.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N].光明日报,2016-06-29.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作者系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