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郭泽亮

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承载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的主渠道。如何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新环境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高校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一)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现实需要

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不仅是推动国家战略性、长远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可持续的必要行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水平和供应链的现代化管理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战略部署要求我们更好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作用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培养青年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时代新人。

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和深入人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局限于高校教育领域,还应扩展到全社会,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全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三)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通过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系统性地培养一代又一代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人才,这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年轻一代能够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这种培养不仅要在高校教育中加强,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让青年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何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意味着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国际视野拓宽等多方面着手,全方位培养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通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年轻干部在接受挑战和承担责任时能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面临诸多新挑战,需要对教育理念、内容体系、实施途径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探索,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思想理论支撑。

(一)主客观因素制约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传播者不仅要具备传统的政治教育理念和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还应熟悉并能有效使用媒体工具,如社交平台、视频制作、数据分析等,来增强信息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然而,当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技能和策略运用上存在缺陷,难以完全适应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和年轻一代的信息消费习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刻内涵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受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导致教育内容与受众的实际需求和兴趣脱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深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在党的创新理论掌握和传播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由于党的理论和政策在不断地进步和更新,而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知识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这种变化的步伐。这导致教师在讲解最新理论时缺乏足够深度和广度的理解,难以准确、全面地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及丰富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生中的传播效果和吸引力。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践路径

在融媒体时代的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传播优势,创新实践路径,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形式

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形式上,高校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将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高校可以开发VR教学场景,模拟历史事件或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利用AR技术,将抽象的政治理论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结合起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实现信息的叠加和展现,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此外,AI技术可以用于开发智能教学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自动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实现个性化学习。上述措施不仅能够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大学生中得到更加生动和深刻的传播,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践路径尤为关键,其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两个方面发力。

第一,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理论水平。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培训和学术造诣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高校应当定期组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参与相关的培训课程,不仅包括政治理论的最新发展,还应涵盖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储备,并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通过访学、研讨会等形式与其他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思想碰撞和经验分享,从而提升自身的学术视野和教学质量。高校还应支持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工作,比如开展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科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和传播党的二十大精神。

第二,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激励机制。对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高校应当注重多元化和年轻化的师资结构建设。通过开展校内外的招聘,吸引具有高学历背景和创新思维的青年才俊加入教师队伍。同时,应当建立一个更为公平和开放的职称评审和晋升系统,使得有能力和有志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能够得到合理的职业发展机会。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也是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高校可以通过设立教学奖励、科研奖励等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优异成绩,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给予更高的荣誉和物质回报,以此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高校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极大地提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建立起一个更加积极向上、专业精湛的师资队伍,这样的师资队伍能够更有效地传播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四、结语

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中,高校应积极创新思政教育表现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这种方式,高校不仅能有效传播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总的来看,上述研究对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意义。但鉴于课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个别对策建议仍较为笼统、操作性不强等,这就需要在后续相关研究和实践中持续深化。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贯穿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高校必须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燕,陈海华.融媒体时代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J].世纪桥,2023(09):51-53.

[2]胡雅之.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全媒体传播实践及启示——以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为例[J].全媒体探索,2023(11):87-88.

[3]杜雪艳.从“心”出发 以“新”为本 聚“欣”共情——“交汇点新闻”党的二十大融媒体报道创新实例探析[J].城市党报研究,2023(01):8-12.

[4]祝青,丁峰,朱怀康.聚焦主线强特色 融合叙事广传播——党的二十大报道的安吉实践[J].中国广播,2022(12):33-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成果一(项目编号:2023zsszsx132)。

(作者系山西科技学院设计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曾莎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