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
作者: 李萨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为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依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和民族魂,习近平总书记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围绕高职院校如何将“爱国主义”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笔者将从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发展历程、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及教育优化路径三方面进行探析,以嵌入“三个课堂”、优化“三个环境”、完善“三个平台”为抓手,切实将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一、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的发展历程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制度化轨道,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一直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需要。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阐释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内容和育人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根据新时代的环境和形势进行调整。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全面谋划和部署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2023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爱国主义教育专门法,这表明爱国主义教育正式进入全面法治化轨道,有助于深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规律与现实路径研究,切实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诞生,是国家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为各级各类单位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明确了职责任务。
二、深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具有红色基因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任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必要举措
新时代以来,面对“两个大局”交织叠加的复杂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必要举措。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正式实施,为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明确了教育内容,指明了教育方向、责任和要求。深化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学习教育成效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深层次的价值理念,能够为个人赋能,为国家塑魂,能够唤起学生的价值基因,使学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广泛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形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帮助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充分运用爱国主义引领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进,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如今,我们面对的是更加复杂严峻的新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新任务,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凝聚青年学生爱国报国、团结协作、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激励他们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新形势新任务下,青年学生要抓住大学的黄金时间,勤于学习、锤炼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培育具有红色基因的工匠人才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红色基因是激发人才担当奉献的不竭动力,具有红色基因的工匠人才能够更加充分地将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报国行中。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爱国元素,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中涵养品德,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增强政治素质,在弘扬工匠精神中练就过硬本领,在红色文化实践中增强执行能力,进而充分构建和运用好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育人体系,打破爱国主义教育和专业教育间的壁垒,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且具有红色基因的工匠人才。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化路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实施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主动根据法规要求,开拓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和实施路径,畅通教育交流互动渠道,切实提升师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和师生参与度。
(一)嵌入“三个课堂”
把握课堂教学“第一课堂”。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要进行系统性讲授,并结合学生学习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方式、内容等,改善“碎片化”的学生逻辑思维现象,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大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文化十讲、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要在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注重与其他各门课程有机结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合,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要用透彻学理分析社会现象,结合法治化进程讲出教育深度和广度,强调爱国主义不只是道德规范,更是法律规范,让学生学懂弄通新时代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意义。
加强文化建设“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平台。高职院校要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定期进行升国旗、唱国歌、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通过宣誓、重温誓词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书画展、应知应会答题、手工艺作品比赛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团结友爱;高职院校学生会、社团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组织学生拍摄系列动画短片、短视频,并在校园官媒进行传播,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精品;挖掘校园生活中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班级,宣传人物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使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激发社会实践“第三课堂”。高职院校教育“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强,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三课堂”。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我国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师生前往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研学活动,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了解革命先烈爱国事迹,切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传播效果;要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在实践过程中感悟中国精神,体悟中国力量,升华爱国主义教育。
(二)优化“三个环境”
优化“网络环境”。在网络空间,学生可以使用虚拟身份与他人进行沟通,讨论时事热点话题,这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融媒体发展过程中。充分用好网站网页、微博、微信、微校园、校报校刊、广播、宣传栏等校园媒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创新技术手段,满足受众个性化、差异化使用需求,制作并优先选择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内涵、适宜网络平台发布的音视频、网文、微电影等作品,讲好爱国故事,积极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打造“爱国环境”。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是针对特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要遵循教育学规律,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使学生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充分发挥校园人文景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认真系统梳理校史、校友中的爱国主义元素,打造爱国主义人文景观,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做到贴近师生;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严格校规校纪,维护课堂纪律和课堂秩序。
创新“就业环境”。高职院校要将新时代就业背景、企业需求、就业导向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创新“就业环境”。要把爱国元素和大学生求职准备工作相结合,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引导大学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要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并采取建立实习教师实训基地、校外辅助员工作室等方式,进行课程实践、专业技能实习、职业实践、就业实践活动,以促使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强化报国志向、提高知识水平、矢志艰苦奋斗。
(三)完善“三个平台”
搭建“家校一体”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关键环节,教育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要坚持把爱国与爱家相统一,把“小我”融入“大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教育活动,为国家发展贡献自身力量。高职院校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营造爱国主义教育家校合育的良好氛围。
依托“政府保障”平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政府等相关工作部门要进行相关制度保障,完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配置的经济、法律、行政等保障机制;高职院校要督促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弘扬者和实践者,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从社会、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感悟爱国主义精神力量、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养分,向榜样人物学习致敬。
建设“社会教育”平台。高职院校要整合社会各平台教育资源,发挥教育合力,运用大数据、云存储、云共享等技术手段,打造线上教育资源库,择优收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案例、文章、微视频等内容,做到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备思想性、针对性、多元性、广泛性;借助社会各类文化教育阵地,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真正为帮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提供更多学习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树萌,吴一凡.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从《实施纲要》到《爱国主义教育法》[J].思想理论教育,2024(02):19-25.
[2]卜阳,翟晓阳.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3):57-59.
[3]王永贵.广泛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J].红旗文稿,2023(23):21-24.
[4]陈俊.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1):71-73.
[5]时亚东.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融入“三个课堂”[J].共产党员(河北),2024(06):46-47.
[6]匡立波.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24(01):142-148.
[7]肖晴,应欣妮.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论述[J].大学,2023(02):153-156.
[8]卢飞霞,顾淑霞,王璐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四位一体”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22(02):4-7.
[9]梁超锋.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四位一体”协同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5):37-41.
(作者系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航空学院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