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时期开辟红色圩场蕴含的经济统战思想
作者: 谢华忠 周雅婷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边界党如不能对经济问题有一个适当的办法,在敌人势力的稳定还有一个比较长的期间的条件下,割据将要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个经济问题的相当的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这表明“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经济问题一直是建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本问题,打破经济封锁、强化物质保障是当时的“中心大局”,历史事实启迪我们: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红色圩场的开辟,不仅打破了经济封锁,还是围绕“争取人心、汇聚力量”开展经济统战工作的有益探索。
井冈山时期开辟红色圩场的实践探索
在能否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成为关键问题的形势下,1928年1月,在遂川草林镇,毛泽东派出部队消灭了当地地主豪绅阶级的反动武装,打倒了大地主黄礼瑞、郭朝宗等人,开展“保护工商业”“保护中小商人”等政策宣传,重新恢复了草林圩场的生机,并用红色政权帮助维持圩场的秩序。同年5月,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进一步开辟了大陇红色圩场。在开辟红色圩场的生动实践中,展现了我党筚路蓝缕的经济建设风采。
繁荣市场,建立政权并出台政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建时期,工农革命军占领遂川县城后,草林镇的豪绅富商赶忙关闭店门,收拾金银细软逃往赣州等地,并散布谣言诬蔑红军“见人就杀,见房子就烧,见东西就抢”,又说共产党“对做生意的人一点也不留情,大店财物充公,老板杀脑壳,小店也要没收财物”。导致受骗的中小商人关门收摊,前来赶圩的农民山货卖不出去,急需的油盐生活品等又买不到,出现“市场冷清、生活受困、生产受限”交织共存的局面。毛泽东了解情况后,决定临时从乡村抽集工农革命军一个连,由三营八连党代表罗荣恒带领,奉前委之命进驻草林,组织群众建立工农红色政权,成立草林区工农兵政府,还建立了有300多人的区赤卫队。圩镇上也成立了商民协会、农民协会与工会,提出了“保护中小商人做买卖”“一个红枣也不能动”的工商业保护政策,迎来了“县城和市镇上的商人不畏避我们了,颇有说红军的好话的。草林圩上逢圩(日中为市,三天一次),到圩两万人,为从来所未有”的新局面。
围绕中心,借力解决“卡脖子”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建时期,敌人在经济上实行严密而又残酷的封锁,断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外界的任何物资及经济往来,妄图把井冈山军民困死、饿死、冻死在山上。盐不仅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在战争年代更是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由于根据地基础条件落后,几乎没有工业条件,只有最基础的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等,在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下,食盐的供给极为困难。因此,盐是当时根据地最为奇缺的物资。宁冈、永新两县甚至一度食盐完全断绝。有段时期,1块银元能买200多斤南瓜,却只能买到4两盐,而且还十分难弄到手。此时,我党一方面继续鼓励商贩想办法把食盐运输进来;另一方面,广泛发动群众利用老墙土,甚至是尿桶底下的白硝熬制硝盐,这种白硝上面是硝,可用于制作火药,下面是盐,虽然味苦,但可以用来救急。在几乎是绝境的境地,军民用自己的智慧探索出“生”的希望。
敢闯新路,支持红白区域商人自由贸易。在商贸方面的封锁与反封锁,是红色政权与白色政权之间的一条看不见硝烟的战线。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建立新型圩场问题”。经过商量,宁冈县委决定由朱述庵、陈次谋、刘克勋、赵谐克、吴光远等5人组成筹建委员会,负责筹建大陇红色圩场。其次是县、区、乡政府要派出地方武装,夺取酃县和茶陵反动派为封锁根据地所设的哨卡。再有就是通过各种关系结识白区商人,向他们讲明革命道理,宣传我党保护中小商人的政策,利用白区商人为根据地筹办货物,建立长久贸易关系。开国少将赖春风曾回忆“大陇红色圩场开辟后,白区的商贩和人民群众一致反映:‘我们来到红色大陇圩场做生意,感到什么都比白区新鲜,心情格外舒畅,红区和白区真是两重天,红军和白军完全不一样,白区和红区人民亲如一家,我们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到根据地来做生意,支援根据地人民的斗争’。”
兼顾利益,平抑物价与保障供给并举。红色圩场建立起来以后,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宁冈县委严格执行根据地的经济政策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制定了保护中小商人的政策。同时,降低税率,保证正当的商业行为和商业收入,鼓励私营商业发展。为繁荣边界商品贸易,开拓商品交易市场,在坚决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的同时,还实行公平竞争的市场政策。根据地政府通过政府投资或群众集股的方式在各地设立公卖处,由公卖处负责统一购买、销售物资,主要销售一些生活必需品,比如布匹、食盐、药物等。公卖处商品的售价低廉,在物资紧缺的井冈山区域,起到了抑制不法奸商盘剥、保障物价稳定、解决军需民用的作用。
井冈山时期开辟红色圩场蕴含的统战思想
90多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时期开辟红色圩场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得到了广大工商业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且对活跃当地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统战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红色圩场的开辟工作蕴含丰富的统战思想。
开辟红色圩场的前提是“号召群众团结起来,组织起来”。面对冷清的圩镇,工农革命军行动委员会立即因势利导,发动草林圩上的店员和木业、篾业、铁业、缝纫业等行业工人成立工会和纠察队,并领导部队和地方赤卫队、暴动队、工人纠察队,开展打土豪、筹款子活动,同时取消各种苛捐杂税。“组成筹建委员会,负责筹建大陇红色圩场”,让工农群众掌握政权,同时加强了农民协会的力量,扩大参与群体。其实质就是经济统战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做好群众工作是夯实圩场发展基础的有力举措。当时,毛泽东等人到遂川草林开辟红色圩场还面临一重困难,即各反动势力对工农革命军大肆造谣,使得大量群众不敢与之来往。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工农革命军中组建专门的宣传队,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另一方面,发动工农革命军与群众座谈、聊天,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工农革命军还坚决执行毛泽东提出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结果“经过几天,除地主豪绅外,商人和群众都陆续回来了”。这是“统战工作是党的特殊的群众工作,做好统战工作,同样要走好群众路线”理念方法的具体践行。
组建各类行业协会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有益探索。对于井冈山时期红色圩场的开辟这段历史的研究,有学者从民营经济发展视角展开思考,2022年,徐佳佳认为草林圩场是“井冈山下首个红色经济试验田”;2023年,郭赣生、郭琴彦提出“红圩”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根脉等。中国共产党建立各种协会组织,不仅将分散的中小工商业者有效组织起来,还可以进一步规范他们的从业行为。其中蕴含的就是“工商联及所属商会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重要组织依托”的实践探索。
创造性采取“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是壮大统一战线力量的务实之举。以往“这种打击小资产阶级的过‘左’的政策,把小资产阶级大部驱到豪绅一边,使他们挂起白带子反对我们”。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发挥政策威力,充分调动了赤白区中小商人的积极性,吸引了湖南桂东、酃县和江西万安、泰和等地的商人冲破敌人封锁。这本身就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党在工商业方面的统战策略,既孤立和打击了最主要的敌人,又确保了中间阶级的既得利益,将教育与团结相融合争取中间阶级支持。中小商人这个群体,成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消苛捐杂税,允许自由贸易是助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经验借鉴。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宣布取消全部苛捐杂税,保护中小商人做买卖。这不仅使一些手工业如榨油、造纸、石灰、樟脑得到了恢复,而且还发展了手工业,活跃了边界市场,使一些手工业者和农民群众生产的草鞋、斗笠、草席、木、竹藤等产品,既可以在圩场上自由买卖,又可以通过秘密渠道运往白区,换回一些生产生活必需品,并从中增加收入,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就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促进“两个健康”(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优化营商环境”要求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生动体现。
当然,由于所处环境和条件,井冈山时期红色圩场的开辟,观照现实民营经济统战要求有些内容尚未涉及,比如:加强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建设、建设高素质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支持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等,这就要求我们团结一致向前看,“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
井冈山时期开辟红色圩场对做好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汲取历史营养,观照现实,积极应变,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作用,为做好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出路径选择。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原则。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发展史时序来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发源地,是统一战线的实践开始。“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能把人民团结起来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能够“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将各方面的社会力量整合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也是红色圩场能成功开辟的根本所在。
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是重要前提。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民营经济进行重要阐述,一再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贯穿始终的是对民营经济继续发展壮大的殷切期望。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申“三个没有变”(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安上“定盘星”、给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强心剂”。我们要始终坚持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始终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做好民营经济战线工作的有效途径。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基本要求。红色圩场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众多中小商人”“客商云集”“周边商人和老百姓便纷至沓来”等。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希望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经济统战工作要坚持以“争取人心、汇聚力量”为导向,凝聚共识,增强合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一方面,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加大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力度,不断筑牢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特别是增强“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其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坚持“无事不扰,随叫随到”,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这既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链”接经济群体是主要抓手。井冈山时期手工业者和农民群众生产的草鞋、斗笠、草席、木、竹藤等产品是当时的业态,依托这些业态拉近了党与群众的关系,为支持革命汇聚了强大力量。今天的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如何把经济群体“链”起来,汇聚力量,是经济统战工作职责。经济统战是统战和经济契合的产物,是指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立足统一战线职能与优势,通过运用统一战线资源和发挥经济影响力,推动经济发展和增进大团结大联合的统战工作。共同利益是能产生认同或协作的基础和根本动力,“链”是“共同利益”的有效载体和抓手,能把统战和经济两者所需要实现的目标高度契合。要把散落在当地的各种资源优势(资金、管理、技术、思想、土地、特色产业等)“链”起来,让产业链供应链真正连起来,使这些资源主体形成“利益(价值)共同体”,从“链”由“新”生,与时俱进筑“链”;笃定初心,光明磊落护“链”;奋发有为,五湖四海强(补)“链”;坚定方向,把握规律升“链”等做好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喻志勇.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黄惠运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指导意义——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J].企业经济,2004(3).
[4]梅宏.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统一战线[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02).
[5]卢苇扬,匡小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极具活力的商贸经济[J].党史文苑,2006(10).
[6]曾美玲,蔡小平.毛泽东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思想探析[J].学术论坛,2007(8).
[7]吴晓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圩场[J].党史文苑,2009(8).
[8]谢华忠,邱川宸.统一战线要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N].团结报(理论版),2023-10-24.
[9]万芳,谢华忠.井冈山斗争时期重启和开辟红色圩场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经验与启示[N].井冈山报(理论版),2023-07-3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4年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立项课题——“红色圩场开辟蕴含的经济统战思想问题研究,课题编号:kt2024125”阶段性成果。
(作者谢华忠系中共吉安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工作处处长;周雅婷系中共吉安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工作处干部)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