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党的思政工作特点探析
作者: 朱陈巧 邢书曼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的胜利,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在长征途中,党组织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对军队将士和沿途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始终贯彻思想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理论,纠正了长征开始前党在思想路线上的错误,使党在长征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长征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特点
面对更加严峻的革命形势,党紧紧围绕作战任务和战略转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内容具有鲜明特征。
(一)以革命任务和革命理想教育为主
在长征时期,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当前的革命形势和任务,且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红军完成战略大转移意义重大。长征中,红军十分注重革命任务的教育,既随时关注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趋势,也高度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并利用各种整合的或零散的时间将其传达给战士,以此让他们时刻保持对革命形势的清醒认知;同时,党中央和各级政治部及时下达战斗任务和各级会议指示精神,帮助战士们明确战斗任务的同时进行鼓动和宣传工作,振奋战士们的精神。针对红军部队中许多战士理想信念缺失以及一些红军战士不看好革命形势的发展,而导致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现实情况,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红军将士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比如成立“列宁室”,即在行军所到之地找一处固定场所供战士们学习。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
(二)以革命团结教育和民主教育为辅
党和军队内部的团结和民主对于稳定战士们疑惑不安的情绪、改善行军途中不断出现的逃跑、掉队等不良现象具有重大作用。由于前期一直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1935年红军内部出现分裂主义错误倾向,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做出了反党和破坏红军团结的行动。对此,党中央坚决领导全党、全军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彻底斗争。在此过程中,在朱德等主要领导人的积极努力下,全党全军坚持开展党内斗争,积极宣传中央正确主张,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广大红军将士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基础上的团结,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思想。革命团结教育也就成为当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完成革命任务奠定了基础。
团结是战胜一切苦难的重要力量,民主教育则是实现军队内部团结的关键一招。毛泽东曾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提出:“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权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深入到士兵中去,给战士们讲军法、叙家常,上下级关系十分融洽;基层干部与红军战士之间也是同甘苦,干部所穿服装与战士服装一样,伙食也一律平等。正是这样的民主教育和良好的官兵关系,增强了党内、军队内的团结,提升了红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
(三)强调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争取群众
长征中,广大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身作则,在行军途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红军部队能够保持昂扬斗志和强大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也是红军积极争取群众的重要方法。由于离开了根据地,许多战士思想开始动摇,因此党中央更加注重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加强党团员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责任心,以身作则,勇担最危险的任务。还要求党团员在作战过程中做好充足工作,确保精准执行上级的指令,以英勇顽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为群众做模范。红军长征时途经的地区较偏远,还有不少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都知之甚少。因此,红军在途经地区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努力争取群众基础,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和纪律,用实际行动争取人民群众的拥护。1934年11月上旬,红军部队行军到达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当地一位老百姓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送给了这户人家。“半条棉被”的故事将长征时期的军民鱼水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长征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特点
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长征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决定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也要灵活多变。
(一)重视会议和座谈会的作用
召开会议和座谈会是长征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党在这一时期,通过会议和座谈会的形式下达革命任务、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纠正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确保党内团结。这一时期,党中央召开了一系列大小会议,大的会议总是在危急关头召开,制定重要指示文件,明确革命任务,及时指明革命前进的方向;小的会议则随时随地召开,如要求各支部支委在行军休整期间,必须抽空碰头,对军队内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导,及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纠正军队内出现的思想偏差。此外,党组织还通过举办座谈会的形式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红军的主要任务,并把打土豪所得的东西分给当地群众,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和信任,提升了群众基础。
(二)灵活运用宣传方式
灵活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党在长征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最主要的有办报刊、张贴布告和标语等。在长征时期,党创办的最有名气的报刊《红星报》,是跟随中央红军的唯一报刊,也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在指导部队行军和传达党中央工作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红星报》也是当时全党全军各级宣传机关的“总指挥”,是宣传红军的方针政策、传播马克思主义并进行宣传鼓动的重要阵地。此外,长征行军途中只要经过村寨,就会通过张贴布告和标语的方式来进行宣传工作。鼓励能写字的战士在沿途的石头或石碑上留下标语,以宣传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动员懂绘画的战士把群众不易理解的文字内容转化成绘画,使宣传内容生动形象、简单明了,让广大群众更好地理解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将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红军周围。
(三)开展文艺活动
长征途中,为了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更好成效,也为了缓解行军途中战士们的疲惫和枯燥,红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这一时期被改编为军歌,在全军传唱,《红色青年战士之歌》也在众多战士之间广为传唱。通过唱军歌这种形式,提升了战士们的士气,增强了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同时,创作了诸如《亡国恨》《锄头舞》和《八月的桂花》等歌剧和舞蹈,把文艺形式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载体,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还有许多战士即兴编唱的歌曲,既宣传了党的思想、方针和政策,也丰富了红军战士的战斗生活,极具战斗性和鼓舞性,为红军艰苦的行军生活注入了活力。
三、长征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特点
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不仅包括全体红军将士和人民群众,而且包括白军,以达到瓦解敌军的目的。
(一)对红军将士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进行战略转移之际,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乡,并且对前途充满迷茫和疑惑。在遵义会议精神传达到各部队之后,军队士气大振,帮助将士们克服了思乡情绪,树立起为解放全国劳苦大众而战的信念。但是,由于长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苦的生活物质条件,部队中出现了不少逃跑、掉队甚至投奔敌军的现象。针对意志不坚定和缺乏革命信仰的战士,红军开展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总政治部指出,要对红军战士进行考察,特别对于逃跑后的归队者要进行多次个体的、特殊的考察,还要积极开展反逃跑斗争,要发扬阶级友爱,帮助解决伤员的病情等。
(二)对白军的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时期对白军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缓解了国民党带来的军事压力。对白军的瓦解主要就是对其士兵进行宣传教育,揭露国民党的各种谣言和丑恶嘴脸,争取白军士兵加入红军队伍。此外,总政治部会根据途中的不同形势,及时下发训令,指导瓦解白军的工作。同时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用人民群众对土地革命的热情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情绪来影响白军部队,让他们归顺红军部队。这样既维护了党和军队的统一,又向敌军和人民群众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确保了长征的顺利转移。
四、长征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特点
长征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紧扣革命斗争的需要开展,教育对象具有不唯一性,因此其思维方式表现出全面性和多方位性。
(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
长征是在行军打仗,因此与以往在固定的根据地内的情况不同,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就必须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针对当时苏区出来的干部不善于在白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党中央强调干部们要及时转变思维方式,改善工作方法,必须用心学习并思考如何在白区高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此外,针对当时在新区的不恰当的宣传方式,《红星报》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必须看到新区人民与苏区人民的不同;必须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逐步过渡到对苏维埃方针政策的宣传,要让宣传内容能够吸引群众并深入群众内心。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党中央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立足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教育对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在长征途中制定的每一项政治训令、开展的每一次思想动员、每一次会议的具体事项安排都不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和实现短期的目标,而是为了实现最终的长远目标而谋篇布局。在行军途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具有目标意识和问题意识,都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以红军在途经彝族人民聚居地制定的方针政策和采取的方法为例,红军在彝区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并且身体力行。红军的举动对彝族人民群众产生深刻的影响,彝族人民组织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为红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地提供了帮助。红军在彝族地区的影响传播到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使红军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为红军的顺利行进创造了条件。
(三)把握全局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长征中为了能更多地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尽快取得胜利,党特别注重红军的纪律性,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突出纪律建设,因此红军被称为拥有铁一般纪律的军队。拥有严明的纪律也成为长征时期争取人民群众拥护的重要因素。总政治部在充分考虑长征的实际情况和战士们的思想情况后,提出了有别于之前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七点要求”。“七点要求”更切合当时行军打仗的实际,也更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总政治部指出:“这是在保持红军纪律与争取群众工作最低限度的要求”,为长征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作者均系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