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胶东《大众报》

作者: 王亚娟

《大众报》于1938年诞生在抗日战争烽火连绵的胶东半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最早的党报之一,一直是抗战时期中共胶东特委、胶东区党委的机关报。不仅是胶东抗日战争历史的实录簿,还为新时代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有益历史借鉴。

一、民族危亡之际《大众报》创刊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胶东区党委(1938年前称胶东特委)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创办了《大众报》。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唤醒民族意识成为重要任务。由于农村地区文化教育落后,抗战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报刊工作不仅具有宣传作用,更需要教育、组织和动员群众。通过传递正确的抗日理念和党的政策方针,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推动他们参与反抗日本侵略的伟大事业。

《大众报》在抗日的背景下创刊,当时民族危机严重,胶东地区沦陷,人民群众要求抗战。中共胶东特委决定创办这份报纸,以传递党的声音和主张。报社分为编辑部、印刷部、经理部和电台,共计百余人。报纸为四开四版,包括社论、要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和地方新闻。创刊初期,报纸集中宣传持久抗战思想,对动员群众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众报》在创刊后历经曲折,于1938年冬天随区党委从马台山转移至黄县,1939年5月复刊。1939年12月日军扫荡时,报社与党校组成的非战斗队伍进行突围,多名同志牺牲,但报社成员迅速恢复工作。1940年至1945年,报社转移至艾崮山,在动荡环境中坚持工作并发展。到日本投降后,发行量大幅增加。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出版体现了党对根据地革命宣传工作的重视。

《大众报》是抗战期间的重要报纸,鼓舞胶东人民顽强抗敌。国民党进攻胶东后,报社分为两支队伍,保持连续出版。1946、1947两年间,报道了人民战争和土地改革等方面内容,发挥了指导后方工作的作用。全面反攻期间,宣传了济南战役、三大战役等战役。1950年4月20日终刊。回顾其历史,可见党与大众共进的壮丽图景。

二、《大众报》的宣传内容

(一)坚持宣传为抗日服务

《大众报》自1938年诞生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始终坚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使命,站在时代前沿。抗日是抗战期间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然而,两党利益差异导致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矛盾和斗争。胶东区党委借助《大众报》进行反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激发胶东群众的民族意识。

1938年8月至1940年底,中国共产党需大力宣传抗日主张,新华社初建,《大众报》自1939年1月开始接收新华社社论稿,涉及国内外问题。1939年8月,共发国内问题社论、专论21篇,国际问题评论8篇;11月,国际评论6篇,国内评论4篇。1939年下半年,《大众报》刊登大量理论文章和社论,宣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抗战,结合宣传最高与最低纲领。报纸强调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纪念日发表长篇文章和领导人讲话稿。8月,连载10次林一山的《和王玉忱先生谈民族革命与阶级革命》,从理论上分析“民族革命与阶级革命的对立性与统一性”,阐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的主张,驳斥了共产党硬造阶级斗争的言论。同时,为团结抗日,《大众报》也报道国民党方面有利于抗日的言论和活动。

(二)重视对胶东民运宣传

《大众报》按照中国共产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主张,重视工、农、青、妇等群众运动的宣传。1939年,《大众报》推出反映民运工作的专刊,如《抗战青年》和《劳工生活》。同年7月,国民党召开民运工作会议,《大众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参加抗战的主张。7月17日,《大众报》发表社论《开展民运工作》,强调面对敌人扫荡,必须动员一切力量,特别是广泛发动组织民众,发挥救亡团体的作用。此外,《大众报》在副刊上开辟了马列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等专栏,介绍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些宣传不仅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还提升了群众文化知识水平,对改善落后地区的封建迷信思想和不良风俗起到了宣传作用。

三、《大众报》的历史作用

(一)推动胶东根据地的发展

首先,《大众报》推动胶东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发展。在政治方面,胶东军区按照党中央部署,组织三大整风的学习和讨论,及时转载中央文件和延安《解放日报》文章,指导和推动了胶东革命根据地的整风运动。此外,该报还大力宣传减租减息运动,及时指出减租减息工作成效不佳的原因。在经济方面,《大众报》增加了对生产运动的报道,包括春种、秋收和冬耕,以提高群众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随着军事形势的改善,胶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形势也有所好转,粮食短缺问题减少,日用品生产和纺织业发展显著。在文化建设方面,印刷工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战争的环境中,印刷出版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宣言》《铁流》等文艺作品及《胶东大众》《大众画刊》等,给当时的胶东军民增添了无穷的斗争力量和丰富的精神食粮。除此之外,《大众报》各部门人员,精心钻研业务,编报人员经常学习语言文学和文化历史知识,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新闻工作人员、电信机要人员、出版发行人员、文艺创作人员等。为胶东革命根据地的文化事业开展提供了坚实人才队伍。

(二)密切党群关系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大众报》创刊之初就表现出了人民性的特点,那就是“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劳苦大众站在一起”“无时无刻不在为着人民解放,为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为着广大劳苦人民的利益呼唤着”。跳出了“上层”的圈子和“机关主义”,到根据地大众去,到人民生活中去。

胶东区党委重视群众工作,关心群众生活。《大众报》不仅报道时事新闻,又出版许多专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专刊有《大众》《星火》《抗战青年》《文化防线》《劳工生活》《军人生活》《新群众》等。《大众报》在形式方面,除了单一的理论宣传,还增添了诸如小说、故事和农民课本等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内容方面,报纸还不时刊登一些医疗卫生知识、读者信箱、红板与黑板等内容。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

(三)坚定胶东人民群众抗战信念

中共胶东党组织自1924年创立以来,就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斗争。1937年7月前,其虽然处于“地下”,但是名字、事迹、精神,却流传于大众之中。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其由“地下”走到“地上”,即高举统一战线、抗日、民主三面旗帜,不断凝聚民心、民力,并在这一进程中发展壮大自己。《大众报》积极配合胶东区党委中心工作,及时宣传报道党的抗战理论政策。

《大众报》全力支持抗日,揭露日伪军暴行,唤起民众同仇敌忾。同时,该报反映并推动八路军、地方部队和人民武装三位一体的建设,高举人民战争旗帜。它也再现了军民反击日伪军的各种行动,包括“扫荡”“蚕食”和封锁,以及局部和总反攻,为抗战胜利呐喊。通过揭露日军暴行,激发胶东军民的抗战热情和民族意识,团结起来为人民的利益抵抗侵略。胶东军民认识到时局危机的严重性,深感扩大八路军力量的必要性,在反对投降、分裂和内战的共同目标下,胶东人民加入队伍,保卫家乡,克服困难,争取时局好转,为胜利而奋斗。

四、《大众报》的启示

战火已逝,历史经验却铭刻于心。胶东《大众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胶东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而战的历程,以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抗战胜利的历史进程。这份报纸的创刊与发展,为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坚持党性和大众性的统一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党报《大众报》以“全党办报”为主要党性表现,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新时代的新闻宣传工作应认识到党性和大众性的一致性,深入群众,倾听呼声,反映人民利益,强化与群众的联系,克服远离大众倾向。新时代的新闻宣传工作,要认识到党性和大众性是一致的,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听大众意见,倾听同胞呼声,通过报纸版面反映人民利益,克服远离大众倾向,强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其次,坚持实事求是。《大众报》对辩证唯物主义新闻观有高度认识,从创刊就以“说真话”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为民族解放,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呼吁。在报道真实性方面,报社工作人员将真实性视为党报的生命,例如会深刻检讨在报道战斗中出现的夸大战绩或者缩小战绩的缺点。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报道仍须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对新闻来源及真实性严格核实,保证刊登内容的真实性。

最后,培养信仰坚定的人才队伍。在革命战争年代,报社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和具有崇高信念的工作人员。在抗战时期,面对敌人的进攻和战火纷飞的客观条件下,不惜付出生命保全设备,坚持出版,坚定了人民抗战的信心,也推动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对于从事新闻舆论宣传的工作人员来说,都要坚持爱党、护党,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新时代新闻事业需要立场坚定、业务精良的人才队伍,适应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

研究《大众报》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就会领悟到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回望抗日战争战火连天的日子,胶东大众不会忘记,是《大众报》,忠诚地陪伴大众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勇敢地协同群众夺取了辉煌的胜利。

【参考文献】

[1]烟台地区行政公署出版办公室编.胶东风云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10.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02.

[3]刘少白.烟台报业志[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67.

[4]李颖.中共胶东特委机关报——胶东《大众报》[J].山东档案,2019(02):30-33.

[5]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

[6]宋梅,王建美.反思与借鉴:革命时期胶东《大众报》的作用[J].山东档案,2020,(06):30-32.

(作者系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