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精神的核心要义和时代价值
作者: 赵旭 黎娜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同时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特区精神。
一、特区精神的核心要义
(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经济特区的发展是弘扬敢闯敢试精神的生动实践。40年的峥嵘岁月,经济特区从无到有,在无经验可鉴、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勇于向旧体制、旧思想、旧习惯挑战,引领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模式转变,靠的是“杀出一条血路”、解放思想、敢闯敢试。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颗棋子落在了中国南海边。40年间,蛇口从南海边的一个荒凉落后的小渔村,到如今海岸线内一座座城市地标拔地而起,从一片贫瘠与破落,历经几番巨变,到如今城市的灯火已然彻夜通明。这是蛇口发展的写照,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从1979年到1984年,蛇口第一次引进中外合资项目、最早实行工程招标、第一次住房制度改革等等,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蛇口试验取得的经验在全国普及开来,中国享受着蛇口试验带来的红利。蛇口这个“特区中的特区”,是特区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缔造之地。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新时代新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既不是挽起裤腿蹚过小河,也不是闲庭信步走大道,更要以敢闯、敢试、敢破、敢立的勇气,不寻常的智慧和突破条框的担当,勇往直前,承受风雨挑战。
(二)埋头苦干、务实高效
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各个经济特区都是在试验中逐渐发展、完善,其中蕴含的求真务实、百折不挠的实干精神,正是中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迅速崛起的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埋头苦干、务实高效”,实际上就是一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不惧挑战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自觉,蕴含了特区人民勇当“拓荒牛”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从千百年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之道。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每一代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闯出来的。经济特区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特区人民在解放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拼搏而来的。
(三)奋发有为、改革创新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但可以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而且可以转化为推动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直保持着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同样,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披荆斩棘、改革创新、所向披靡,始终保持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1985年,深圳国贸工地上的建设者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用“三天一层楼”的纪录创造出“深圳速度”。改革创新是提高效率的法宝。国贸大厦承建方中建三局打破大锅饭制度,实行计件工资,大大激发了工人们的积极性,当时的工人可拿到高达600多元的工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探索实践,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开拓创新。未来的改革道路更将走入“无人区”,经济特区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坚持摸着石头过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改革创新中求真知。
(四)开放包容、海纳百川
闭关自守没有出路,开放才有出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想要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我国虽地域辽阔,但各地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因此,对外开放采用由局部地区推广到全国的形式,从而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充分发挥其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展现了其开放包容的特点,通过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三来一补”等多种形式引入外来资本。在发挥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的基础上,经济特区将产业、信息等向内陆地区转移,充分发挥了其“窗口”和“排头兵”的作用,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发展。
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首先是对国内开放,允许劳动力的自由流动。1989年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打工潮”,一年之内,有百万劳工下深圳,作为深圳速度的缔造者,他们也是最早的一批“深漂”。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移民城市,深圳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坚持对外开放,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新征程上,经济特区要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特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总结历史经验,可以为未来指引道路。追寻特区精神,就是追寻我们伟大的中国精神、追寻厚重的民族精神。特区精神是历史的,透过特区精神可以还原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特区人民进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勇气与智慧。特区精神也是现实的,这种现实性一方面体现在特区精神在今天依旧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为我们提供方向指引;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传承和发展着特区精神,并随着时代发展历久弥新。
(一)亮出特区精气神展现大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意义重大。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区,是对外经济交流最为频繁、外国最早观察和了解新中国的重要窗口。在经济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国外开始逐步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而了解中国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于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身的包容、和平、开放姿态和璀璨的中华文明,展示了我国大跨步赶上时代的精神风貌。
中国在前行的道路上杂音不断。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界就有人提出“中国崩溃论”。近些年来,西方媒体不厌其烦地批判中国、丑化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大力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舆论格局目前“西强我弱”,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还不够强,声音总体偏小偏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极为迫切。因此,当前和未来,国家形象的塑造任重而道远。
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要在对外开放中塑造和弘扬经济强盛、文化繁荣、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具体来说,经济特区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促进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国际贸易往来,促进进出口贸易双向平衡,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持续加强文化输出,让世界领略中华文化,听到中国声音。
(二)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一伟大的历史决策。1980年,在中央的批准下,我国陆续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在思想禁锢的年代里,经济特区在毫无经验、毫无借鉴的情况下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中国共产党带领特区人民凭借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开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促进了特区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提高了特区的经济水平和人民幸福感,使经济特区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特区精神产生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同时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走过了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历史的今天,我们追求的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多层次多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面临着新的挑战。经济特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同时,经济特区应持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不断巩固既有成绩的基础上,获得长足进步。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奋斗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经济特区承载了大国崛起的梦想,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40年斗转星移,40年春华秋实,40年风雨兼程,40年沧桑巨变。新征程上,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特区精神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随时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风险挑战。在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特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更精准、更配套、更创新的改革措施,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具活力的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坚持创新辐射、内外联动,促进要素更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把握历史脉搏、顺应时代潮流,续写新征程上的新篇章,坚持弘扬特区精神,让特区精神引领时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的有力支撑。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拥有改革开放的思想“利器”,让新时代的每一个人精神振奋、容光焕发、勇往直前、无坚不摧。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充分发扬特区精神,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以实干的精神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褚丽.新时代特区精神的赓续与弘扬[J].鄂州大学学报,2023,30(04):12-14.
[2]刘欣怡.特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向[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3,25(03):39-43.
[3]崔建兵,董赫,刘进一.新时代海南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与地方优秀精神融合培育研究——以琼崖革命精神、特区精神为例[J].才智,2023(12):9-12.
[4]杨智平,赵康太.论琼崖革命精神的生成、内涵与价值[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1(04):33-41.
[5]吴华.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初探——以深圳市为例[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0(04):1-5.
【基金项目】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2021DXXTZDDYKT146)。
(作者赵旭系中共赣州市委党校经济与管理学教研室讲师,黎娜系中共赣州市委党校经济与管理学教研室助教)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