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利用好革命旧址
作者: 谭琦安源,位于萍乡市东南方向6公里处,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无产阶级的大本营”。安源革命历史中凝结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也留存了大批革命文物、革命文献、革命旧址。如何妥善保护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旧址,在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的基础上有效利用,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及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责任感与使命感,显得尤为重要。
一、安源革命旧址基本状况和历史意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安源便成为党开展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是这里工人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陈潭秋、蔡和森、高君宇、恽代英等也曾来到安源从事革命活动。安源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创建了闻名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1922年9月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创造了“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开办了最早的党校之一——安源党校。安源厚重的红色历史和众多的革命遗址,共同构成了安源独有且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为深入挖掘并保护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的历史文物,传承其不朽的斗争精神,1956年创立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以下简称安源纪念馆)。目前,安源纪念馆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6处,包括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罢工前)、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罢工后)、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谈判处旧址——公务总汇、秋收起义安源军事会议旧址、盛公祠、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夜校旧址、安源煤矿总井口——总平巷;另有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旧址,安源毛泽东旧居,安源党组织决定大罢工会议旧址,安源工农兵政府旧址,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陈列大楼,黄静源烈士殉难处纪念碑,毛泽东、李立三1921年冬来安源旧居,其中15处均为革命旧址。
15处革命旧址主要分布在民居及工矿院落之中,周围建筑老旧,交通错综复杂。此前,大部分旧址对外开放参观,但也有少数因未进行修缮或其他原因而闲置。因此,全面提升安源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与展示水平显得尤为迫切。
二、安源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革命旧址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尽管政府部门和安源纪念馆已经对革命旧址进行保护与利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
(一)科学保护力度不足
安源各处革命旧址分布较为分散,尽管进行定期巡查和保护,但在问题发现和突发状况处理方面仍显不足。在保护过程中,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保护手段,导致旧址管理的工作效率较低。另外,安源地处湘赣边界山区,常年潮湿气候对这些砖木结构的旧址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旧址频繁出现墙体剥落、屋顶漏水、墙面渗水以及主体结构变形倾斜等问题。尽管问题发生后及时进行了维修,但旧址建筑维修难度大、时间长,风险反复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系统研究不够深入
随着国家对革命文物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日益重视,各项文保工作也得以积极开展。在推进文物普查、公布革命文物名录等基础性工作过程中,对于安源革命旧址的史实挖掘与研究仍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上,缺乏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背后故事深入探究。这使得研究成果显得较为单薄,缺乏深度。
(三)展示利用形式单一
安源革命旧址在展示方式上,主要以复原陈列和辅助展板展示为主。尽管观众能够深入旧址内部参观,但相对陈旧的内部环境和摆设,以及一成不变的静态展示场景,展示方式单一,缺乏新颖的创新元素,难以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此外,在革命旧址的宣教方面,传统的讲解风格略显单调且缺乏互动性,过于流程化缺少新意。对于不同的观众群体,缺乏个性化的讲解内容,难以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样化参观需求,大大削弱了宣教活动的教育效果。
(四)缺少统筹规划
在策划安源革命旧址的保护与维修项目时,此前的做法多侧重于单个旧址的独立实施,然而,各旧址间的交通路线错综复杂,周边环境杂乱无章,缺乏整体规划的统筹考虑。这种碎片化的处理方式,使得旧址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受到影响,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也影响整体体验。
三、安源革命旧址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工作高度重视,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设定了明确目标,进行全面部署。安源纪念馆对旧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并制定可行性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此前的难题。
(一)加强科学保护 提高管理水平
1.建立健全机制,强化管理责任。安源纪念馆在加强旧址旧居管理责任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条例,包括《旧址旧居管理办法》《旧址旧居活动策划实施方案》《旧址旧居现场施工保护方案》等,为革命旧址的保护工作提供指导和规范。同时,安源纪念馆还设立了旧址旧居管理部,负责革命旧址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通过经验积累,该部门已培养出一批专业的革命旧址管理人才,确保每处旧址都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和保护。此外,纪念馆还将革命文物的保护展示利用纳入各级责任人工作考核范围。通过将保护责任与工作考核挂钩,确保各级责任人能够切实履行管理责任,推动革命旧址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2.加强全面保护,科学防范风险。安源纪念馆对革命旧址的保护工作已不再局限于抢救性保护,而是逐步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不仅要竭尽全力拯救那些已受损或濒临消亡的旧址,更要通过前瞻性的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旧址受损的风险。积极开展预防性保护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提高识别和应对风险隐患的能力,加强风险防控的手段。借助科学的管理和监测方法,及时发现并处理旧址的受损情况,有效延缓其劣化过程。同时,对旧址的保护理念也从过去主要关注保护旧址本体到如今能够兼顾旧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以安源胜利广场的改造规划为例,成功地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与工农兵政府等旧址融入其中,通过优化布局,改善周边环境和增设休闲设施,呼应了旧址主题和风格,进一步烘托了庄严肃穆的历史氛围,丰富了市民休闲生活。
3.强化协同联动,保障文物安全。近年来,安源纪念馆积极联合公安、消防等部门,共同搭建高效协同的部门联动保护机制。不仅加强了各部门间的沟通协作与快速响应能力,还编制了《旧址旧居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旧址旧居消防应急预案》。通过引进先进的安防设备、自动报警系统和智能灭火设施等,强化巡逻和监控力度,实现对革命旧址的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此外,针对旧址木质结构和易受自然因素威胁的特点,加强防雷和防火措施,降低损害风险。同时,还严格管理和控制火源,通过安装烟感探测器、喷洒灭火剂等手段,确保旧址内部环境安全。在保护旧址的过程中,安源纪念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确保旧址的安全与完好。
(二)开展系统研究 构建数字生态
1.深入研究挖掘,加强成果转化。革命旧址是红色资源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安源纪念馆通过成立资料征集研究小组,对所管辖的革命旧址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梳理与安源革命旧址相关的档案资料、历史文献和口述材料,并与旧址附近居民、当地历史学者等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安源革命旧址的认知与感受,从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总结出安源革命旧址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对安源革命旧址的深入研究,揭示出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工人运动等革命斗争中所展现出义无反顾、敢为人先、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总结出安源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将挖掘研究得出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价值的宣传教育资源,编写制作安源革命旧址宣传册和宣传片。此外,这些研究成果还应用于安源的红色旅游开发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多个领域,有效推动了安源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加快数字建设,推进资源共享。为加快安源革命旧址的数字化建设,安源纪念馆积极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深入调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革命旧址的保护范围、占地面积、建筑格局、建筑特色及保存状况等多方面进行详细调查。利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从不同角度将旧址的建筑风貌、建筑现状及周边环境以图片和视频形式完整记录下来;同时,还对革命旧址进行全面、细致的信息采集工作,详细记录旧址的历史沿革、革命事迹以及相关的文物资料,形成一套完整的不可移动文物数字档案。通过科技与文物保护的有机结合,使安源纪念馆不仅掌握了革命旧址的详实资料,还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保护经验。这些宝贵的资料和经验,为今后更好地保护、研究和利用安源的革命旧址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三)有效展示利用 打造精品工程
革命旧址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肩负着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安源纪念馆在复原陈列与辅助展览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精心打造革命旧址的沉浸式参观体验项目。首先,在复原陈列方面,注重历史细节的真实还原。通过精心搜集大量历史文献、照片及实物,成功复制出当年的建筑风貌、生活用品以及工具设备等,并引入人物动态投影、场景音效、互动触摸屏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元素,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安源,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安源的风貌与氛围。其次,在辅助展览方面,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展示形式,丰富展览内容。此外,旧址内特设了沉浸式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通过模拟操作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亲身感受当时安源不同职业者的生活与工作场景。革命旧址本体、内部陈列及其周围环境共同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四)创新宣教方式 传承红色基因
安源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通过结合革命旧址的专题陈列展览,开展专题培训,确保讲解员对展陈主题、内容以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全面深入理解,进而提升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和参观需求,提供不同深度、不同形式的讲解服务,包括专家讲解、情景讲解、智能机器讲解等模式。
在宣教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上,纪念馆持续创新,依托安源各处旧址,精心打造《风从安源起》单元剧。该剧巧妙地利用旧址资源,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既生动又深刻的思政大课。在宣教活动的推广上,安源纪念馆通过拓展线上宣教平台推广宣教活动,建立官网、微信公众号和抖音账号等,利用图片、文字、视频和虚拟展厅等形式展示各处革命旧址的线下专题展览,使更多人能随时了解和学习安源革命历史,吸引年轻群体参与。
(五)推动文旅融合 擦亮红色名片
为推动安源红色旅游发展,以安源纪念馆为核心的安源景区依托革命旧址资源,深入挖掘内涵和价值,精心打造了一条“以红色资源为血脉,工业遗存为骨架,安源精神为灵魂”的旅游路线。铁路以北集中展示了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秋收起义安源军事会议旧址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旧址群,生动再现了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工人革命运动历史;而铁路以南则是以萍乡煤矿总局办公大楼(盛公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谈判处旧址为主要遗存的工业文明旧址群,重现了安源当年煤矿事业的辉煌与成就。两者相辅相成,遥相呼应,为纪念馆的基本陈列提供有效补充。
安源纪念馆还推出红色安源研学游、红色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深入的红色旅游体验。为提升旅游的舒适度,纪念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新建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专业导览、行李寄存等服务,同时还配备智能导览系统、电子讲解器等服务设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此外,纪念馆还对景区内的道路、旅游公厕等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这些举措不仅让安源革命旧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也有力推动了安源红色旅游的发展,为安源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如今,安源革命旧址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安源红色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现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对安源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利用,得益于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同时也离不开一系列精心策划、得力有效的措施以及持之以恒的狠抓落实。今后,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需对工作内容和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精心规划,以期全面提升安源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系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陈列设计室科员)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