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历史决议中领悟党的历史主动精神

作者: 余红红

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三个历史决议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深刻总结,更是引领未来航向的灯塔。它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再到翻天覆地的伟大跨越,彰显了党在历史关键时刻的主动精神与非凡智慧。这些决议不仅肯定了广大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各领域的卓越贡献,更引领全党和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于一个政党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这样的百年大党而言,总结历史经验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党自成立以来,通过会议、演讲、理论学习、整风运动、报刊发表文章等各种形式来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虽然形式丰富多样,但在党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历史决议是在重要时间节点对党内经验作全面、系统、权威总结的最高标准。目前,我党历史上已有三个历史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三者之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彰显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又说明党善于从自身的经验教训中寻找推进新时期发展的动力,更能凸显党的历史主动精神。

一、三个历史决议形成的历史背景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中国共产党非常善于从总结中来汲取经验教训,指导自己不断开拓新局面,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明。

(一)弄清思想,争取胜利

第一个历史决议形成于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紧要关头,从决定起草到最后通过历经15个月的时间。在战火纷飞、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党经过反复修改、多番审定最终通过决议,足见决议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到1945年的24年间,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也犯了一些错误。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左”倾教条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工农红军遭受惨重损失,为了扭转战局,党中央率领红军战略转移。虽然在遵义会议上对“左”倾错误作了批评,但并未从根源上解决党内思想路线的问题,所以党内一直不同程度存在着“左”的倾向。正是由于这个错误倾向没有得到根本纠正,所以在王明回国后,教条主义在党内再次抬头,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党员包括领导干部未能从根本上深刻认识党在此之前所犯错误的性质和根源。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公正评价党史,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制定了第一个历史决议。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决议“不做就是怕犯错误”,思想上的错误如果不纠正,会犯更严重的错误,通过决议把全党“团结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才能争取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

(二)解放思想,拨乱反正

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遭遇到挫折之后于1981年制定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内外的思想尚未高度统一。尤其是“两个凡是”的提出,引发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一经发表,便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认可和支持,邓小平也明确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但是要彻底纠正错误,科学评价党在新中国成立后32年的成就和挫折,从而坚持“用完整的、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并非朝夕之功,统一思想是基本前提,党中央通过制定决议高度统一了党内外的思想。

(三)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第三个历史决议形成于党百年华诞之际,处于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中心是总结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因为实现中国梦的征程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既有客观需要,也具备主观条件。”客观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这个新起点上,我们需要留下一份权威资料和评价来彰显我们党一百年来取得的成就,以此坚定继续奋斗的信心和开创未来的决心。主观方面,我们经过一百年的奋斗,中华民族已经从外无民族独立内无人民民主的近代走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现代,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势头很好,我们有需要也有条件回顾历史,以更好展望未来。

二、三个历史决议的实践逻辑

第一个历史决议产生之时,中国共产党部分领导人已经开始探索一条有别于城市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取得初步成绩,但党内仍然存在着错误思想,对正确道路的探索有严重干扰。为解决思想问题,决议中对右倾错误和党内三次“左”倾错误作了批评,并提出了相应的正确主张,破立结合,对攻打中心城市的错误道路作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评,使全党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有了深刻且高度统一的认识,为建立新中国并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历史决议是纠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的错误,走到符合中国实际和中国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方向上来,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立场。决议肯定了1976年到决议制定时党领导人民实现拨乱反正的伟大转折,也肯定了广大干部和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经济、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的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绩。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引领全党和各族人民同心协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避免了中国重蹈苏联的覆辙。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外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第三个历史决议本身就是一个行动指南。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过程中,将这条道路推向了新的起点,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要继续迈向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规律。

三、三个历史决议彰显党的历史主动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突出强调了历史主动精神在我党取得的成就中的巨大作用。从历史决议的层面看,这是首次提出“历史主动精神”的概念,但就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而言,三个历史决议都体现了党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主动精神。

(一)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

党成立后,早期领导人主动把握我国革命的历史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党领导的人民斗争才得以从“被动”转向“主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前夕,加强全党的理论学习,增强党的理论基础,改造党员的主观世界,要求全党上下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中国实际,尤其要了解我们的革命对象,提出了“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要求全党了解实际从而掌握规律、尊重规律,才能实现革命的最终胜利。党通过制定历史决议来总结自身历史的同时在党内普及党史知识,因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在弄清思想、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了解和改正错误,正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关键所在,也是制定决议的前提,同时也是决议的精神力量。

(二)翻天覆地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和通过,基本同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致。在面对这个阶段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甚至是全局性的错误时,党没有消极应付,更没有讳疾忌医,而是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措施迎难而上。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转变了工作重心,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树立了全国人民的奋斗信心,坚定了对党的信仰。此时,邓小平提出,我们当前“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这必将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针对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的大是大非问题,党再次通过历史决议给出一个权威、系统、科学的答案。在决议制定的过程中,邓小平曾先后同起草小组进行了17次谈话,整个决议从起草到通过历经20个月的反复修改,为的是既能够正确、彻底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又能统一全党认识,加强全党团结,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和国家的事业顺利推向前进。这种既尊重历史、认识历史又解放思想的态度,彰显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顺应时代大势启航新征程的历史主动精神。

(三)惊天动地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无论是过程、内容还是结果,都充分体现党在当前擘画蓝图、开辟未来的历史主动精神。从决议制定的过程看,中共中央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起草决议来系统概括我们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充分发挥这些成就和经验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激励作用。在起草的过程中,反复修改前后大概8个月的时间,对决议稿进行了547处修改,这个过程体现的既有尊重规律的精神,更有尊重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从结果看,第三个历史决议同前两个决议专门解决某个阶段的问题不同,它主要是为了总结经验和成就而制定的,相比于前两个决议,第三个决议的主动性更为明显。第三个决议在内容上更突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成绩,是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空前团结的情况下制定的。在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鼓舞下,进一步坚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信心,也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如上所述,三个历史决议虽然分别形成于不同的时期,但三者之间并非各自孤立的,而是密不可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体现着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不断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这是党成为百年大党的精神密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8.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82,28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296,299,67-68,296,298,118,159,181,159,141,159.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09.

[6]《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3.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7,61,62.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0-1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 年度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思政课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时策研究”(编号:2020SZK006)成果。

(作者系贵州医科大学助教)

责任编辑/黄敏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