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与红旗渠精神比较研究
作者: 张晶晶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视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闪亮坐标,两种精神孕育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基本内涵不同,分别代表并体现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风貌,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值得中国人民世代传承、永远发扬。
一、延安精神与红旗渠精神的同质性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的宝贵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闪亮坐标,同根同源、一脉相承,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优秀政治品德等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
(一)延安精神与红旗渠精神都彰显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所在。延安时期,全国各地爱国青年排除千难万险,突破重重封锁奔赴延安,因为这里有他们追求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在党领导的革命队伍里,革命军民抛头颅洒热血,将青春和汗水甚至生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一切都是实现不了的。同样,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人们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能够建成红旗渠这个人间奇迹,靠的也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生动体现在林县县委一班人“头可断,血可流,不建好林县不罢休”的铮铮誓言中;体现在共产党员任羊成一根绳子系腰间,悬宕空中勇除险的勇气胆量中;体现在渠首截流时,40多名青年手拉手,臂挽臂,组成人墙阻挡冰冷河水的行动中。
(二)延安精神与红旗渠精神都体现了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最艰苦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革命经验、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创造了一系列麻雀战、破袭战、地道战等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把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红旗渠修建时期,正值国内三年困难时期,缺物资、缺技术、缺人才。工地上经常召开“诸葛亮会议”,人人献计献策,解决施工难题,创造了许多管用的土办法,培养出许多“土专家”。这些创新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第一动力,也是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关键。
(三)延安精神与红旗渠精神都彰显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延安时期,国民党当局对陕北解放区实行军事战、经济战,重重封锁之下各类物资十分紧缺。特别是1941年、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国民党当局对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敌后边区和革命根据地陷入物质极端匮乏的境地。面对困境,延安广大军民不等不靠,开展了火热的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不仅满足根据地自身需要,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是发扬自力更生的一曲凯歌。修红旗渠的时候也是这样,动工之初,粮食缺乏、物资紧张、施工条件险恶,为了实现全县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县委号召全县干部群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精神来凝聚力量。大家吃糠咽菜、住崖壁宿山洞、顶风霜冒雨雪、卖命苦干,为的就是要实现吃水梦想。这一苦就苦了十年,这一干就干了十年。
二、延安精神与红旗渠精神的差异性
(一)时代背景的差异
延安时期,是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在此期间,党的各方面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伟大的延安精神由此产生。红旗渠于1960年2月动工,1969年7月建成,可以说,红旗渠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的产物。这期间经历了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也给红旗渠精神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二)思想条件的差异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实现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这样两次历史性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经验。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广大党员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确立,为延安精神的产生奠定了重要思想条件。作为红旗渠诞生地,河南林县有着太行文化的浸染、革命文化的传承、恶劣生存环境的挑战,塑造了当地人独特的性格秉性。林县人民敢想敢干,与大自然的抗争从未中断,为红旗渠的成功修建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三)精神内涵的差异
20世纪4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开展整风运动,史称延安整风。整风期间,党内高级干部加入“学习运动”中,初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后在全党范围内整顿“学风、党风、文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成为延安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红旗渠的建设得到了兄弟单位、新闻媒体、人民解放军的支持。解放军驻豫部队,在林县进行拉练期间,给红旗渠工地拉煤、送水泥、搞运输。1994年对总干渠实施二期技改工程,原济南军区党委得到消息以后,派出了两个工兵团1600多名解放军官兵,顶风冒雪、挥师北上,和林县人民携手奋战了一个多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摄制团队、河南日报的摄影记者,坚持跟踪拍摄红旗渠,对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的宣传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们今天学习红旗渠精神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团结协作的精神特质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从延安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历史传承的当代启示
对延安精神与红旗渠精神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两种精神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的认识理解、转化运用。帮助我们厘清从延安精神到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脉络,思考在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更好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构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一)彰显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人民性,滋养初心奋进新征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要义,是红旗渠精神的内在反映。长征路上,中央红军始终恪守“群众的东西,一针一线都不能拿”的纪律底线;大生产运动中,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不懈拼搏,给群众看得见的实际利益。林县县委带领群众修渠,就是为了让林县的百姓能有水洗衣、有水做饭、有水浇地,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有新需要新要求,依然需要考验我们的为民初心。新时代彰显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的人民性,就是要回应人民期待,主动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把为了人民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到行动上。要坚持采取更多惠民生、解民忧、聚民心的举措,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二)展现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性,铸就社会主义新辉煌
新时代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前提,契合时代发展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解决时代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新课题。深入挖掘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用新话语讲好老故事,用老故事启迪新智慧。培育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涵养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品德修养,正确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做到不为任何私心所扰,不为任何名利所累。总而言之,要充分展现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性特征,用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更好地回答时代之问,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时代发展,铸就社会主义新辉煌。
(三)突出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实践性,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延安精神之所以重要,之所以感人,在于它融入了一代代人接力奋斗的生动实践。60多年来,在红旗渠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林县儿女接续奋斗,完成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壮阔实践。新时代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必须继续坚持在新的实践中总结提炼、丰富发展、薪火相传。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任务艰巨复杂,不确定性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回答好历史之问、世界之问,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迫切需要我们大力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用实践的观点研究、挖掘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兴刚,苏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及其实践[J].理论学习,2014,(05):17-20.
[2]李世坤.红船精神与延安精神比较研究[J].黑河学刊,2019,(05):56-60.
[3]刘宗涛,姚秋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02):11-13.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79.
[5]张鑫.延安整风运动中党的思想建设及当代启示[D].西安工业大学,2016.
(作者张晶晶系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红旗渠精神研究中心助教)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