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及当代价值研究

作者: 王钧仪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毛泽东作为群众路线的主要创立者,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我们党领导群众工作的科学方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重新梳理和剖析毛泽东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毛泽东关于党的群众路线主要内容与实践运用

在红军长征后,陕甘宁边区为毛泽东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归纳历史革命经验营造了相对安稳的条件,《实践论》与《矛盾论》在这一阶段应运而生,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作为其世界观与方法论,针对过去的革命经验予以探究并肃清党内错误思想。党的群众路线主要内容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一切为了群众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的权力的正当性来源于人民,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这一思想。

在土地革命时期,广大农民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农民生活困苦。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通过打土豪、分田地,查田查阶级,平分土地,初步实现了农民希望得到土地的奋斗目标,以此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土地革命最深入、最广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为工农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体现在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根据抗日战争发展的根本规律,总结出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并提出相应的战略方针;明确了国共两党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毛泽东严明军纪,认为党和军队服务于广大群众,也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通过《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强调,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正是这种一切为了群众的坚定信念,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源泉。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依然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高度重视农业、工业的发展,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努力实现粮食增产;积极开展工业建设,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注重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二)一切依靠群众

在对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的认识上,党提出全民抗战路线。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依靠群众、全民抗战,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这既是对中国全面抗战10个月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更成为指导中国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指南。

同年,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报告正确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规定了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其中包括“密切政府与人民的联系”“扩大统一的民众运动”“团结中华各民族”“改良民众生活”等。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组织了多种多样的群众动员活动。同时,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的物资供给问题、军事支持等都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他在作中共七大政治报告时指出,“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一切抗日政党,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有所尽力”。

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人民群众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毛泽东积极鼓励人民群众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毛泽东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创造,引导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生产。这种依靠群众的实践,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调整。毛泽东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的觉悟,传播自己的思想,用群众来影响群众,用群众来带领群众。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行了深刻阐释,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经济方面,毛泽东提出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提出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发展公营经济、助农生产及副业生产等策略,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唤醒人民群众才能拥有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使人民群众积极响应抗日的号召。思想文化方面,毛泽东制定了先调查再动员,宣传联系百姓生活,政治动员日常化,宣传语言民族化等工作方法,通过传单、报纸、戏剧电影、学校、民众自发宣传、干部带头宣传等形式将抗日号召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到群众中去。

二、毛泽东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当代价值

(一)构建和谐党群关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要再次认识“一切为了人民”。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存在着脱离群众和精神懈怠的危险,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改进作风,需要落实在党如何更好地坚持宗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中,体现在党群关系融洽和民生改善的具体环节上。同时,要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在党群关系中,重要的是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在当前的条件下,党作为人民群众的工具,应当既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困难,听取群众的建议,集中群众的智慧,又做好方针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将政策的出发点、目的、执行规范向群众作充分解释。

(二)进一步夯实党的人民立场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通过践行群众路线,党能够始终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并以此作为制定方针政策、规划发展方向的根本基点,确保党的事业始终紧密贴合人民的需求和期望。通过深入群众生活、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和人民的真实诉求,为科学制定政策、有效进行治理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切实解决民生难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而且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戴。群众路线激发了人民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使人民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党依靠群众路线汇聚民智、凝聚民心,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同时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党不断深化对人民立场的理解和坚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持续提升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群众路线增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进一步夯实了党的人民立场,为党在新时代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伟大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三)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冲锋号。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利于全体人民群众形成合力,实现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之梦。虽然当下中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位列世界前茅,但中国的国际地位仍有待提高,国家形象仍未完全树立,仍面临许多危险。在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下更应该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通过教育体系、宣传体系、文化体系渗透民族团结、群众合力的思想,注重人民群众力量的激发、凝聚,从容面对外部的挑战。

二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新时代,应从宏观角度完善顶层设计,让社会资源流动起来、积累起来,致力于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稳定的职业机会,可接受的薪资待遇,稳固的社会福利制度,高品质的医疗保健服务,舒适的生活空间和提升积极的生活热情。

三是推动法治化建设,构建法治化社会。民主法治是保证国泰民安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党应坚持法与时宜的立法主张,及时为法律疏漏之处打好补丁,使法律条例的内容能够适应时代环境的变化,更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做好全民普法工作,一方面加强法律科普在教育体系中的渗透,以教育体系为依托做好普法工作;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化科普工作,积极利用社区、媒体平台、社会组织等深入群众之中,完成全民普法。

三、结语

毛泽东在早期革命实践和探索中发现了群众的力量,并积累了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全面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危机的高压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群众路线广泛运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建立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实现民族解放。

立足新时代,我们更应仔细回溯与梳理毛泽东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深刻领会其内涵,将群众路线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紧密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同时,要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指导思想,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8.

[2]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13.

[3]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5.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1033.

[5]周向军.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及其创造性运用和发展[J].毛泽东研究,2024,(02):33.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系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