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青年观的基本内容及时代价值
作者: 范晨 张珵 耿瑞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毛泽东在个人成长奋斗和领导青年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青年观,对于我们今天认识青年、助力青年、发展青年有重要价值。
一、毛泽东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青年观的诞生与形成紧密融合于其个人参与和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汲取了时代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成果。
(一)青年的定位——青年命运关乎国家命运
青年是先锋队。纵观中国近代史,青年知识分子始终作为主要力量开展救国运动,并注重用理论来引领群众。毛泽东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这是全国除开顽固分子以外,一切的人都承认的。”青年发挥先锋队作用是一种集体行为,内含青年时期毛泽东的个人具体实践。1911年,18岁的毛泽东得知黄花岗72烈士英勇殉难的事迹后,激奋之下,第一次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墙壁上。他清楚意识到,革命要靠青年,更要凝聚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青年时代,毛泽东同志就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豪情,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投身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青年是人思想最活跃、行动力最强的阶段,表现为勇于接受新事物、乐于探索新世界、敢于开展新斗争,因此在社会实践中焕发出的激情与热情,能够成为主要带头力量而形成对大多数人的感召。
青年是生力军。毛泽东高度重视青年在革命中发挥的作用,但并没有将青年作为战争胜利、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结合中国现实,坚持主力军是工农大众,他用“一个方面军”作为青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定位。毛泽东充分意识到青年的勇气和胆识,并且坚信青年中的知识分子能够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首先实现自我的觉醒,进一步强调青年承担着“唤起大众”的责任。青年人的生机是一种旺盛的、持久的创造力,是一种坚韧的、可持续的号召力,青年是“生力军”。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领导开办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招收了大批知识青年,为国家贮备和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党增添了新鲜血液。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毛泽东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他充分肯定了青年人能够在接受新思想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焕发出强大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不仅体现在对科学理论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中国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身体力行地践行对理论的坚守,涌现出了大量不惧生死的青年党员代表。所以毛泽东一直坚信,在党的带领下,青年能够为革命胜利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曾感慨:“无论工厂、农村、军队、学校的革命事业,没有青年就不能胜利。”正是作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青年,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推动中国革命浪潮,带给民族无限生机。
(二)青年的培养——注重全面可持续
毛泽东历来关注青年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全面长久可持续的培养。毛泽东指出:“我给青年们讲几句话:一、祝贺他们身体好;二、祝贺他们学习好;三、祝贺他们工作好。”这三句话从强调对青年生命健康的尊重和保护,继而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鲜明的辩证唯物色彩。
注重青年的学习成长。毛泽东个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一生保持阅读学习的习惯,因此,他也高度关注中国青年的学习成长,并注重培养青年终身学习的态度。1939年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毛泽东强调:“有句古话:‘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那末,你若是五十四岁的话,还是青年呢,哪有不可学的道理?”他鼓励听众无论年纪大小,都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20世纪初的中国青年以“五四运动”为起点,将理论学习延伸到社会主题,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大义结合,以担负民族责任的方式完成了现代政治启蒙,摧毁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在寻找民族独立的真理中磨砺思想意识,促进自身成长,这也是毛泽东参与实践并加以强调传承的青年观。
注重青年的社会实践。早在1919年12月,毛泽东在设想新村的学校问题时,就主张学校减少教授时间,“使学生多自动研究及工作”,从事种园、种田、畜牧等事项,实行“工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身体力行强调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他亲自为青年讲学,不仅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人才,更重要的是为青年成长提供了平台,通过实践培养青年精神的韧性和思维的活力,并在此过程中升华实践的价值。1938年,毛泽东出席抗大第四期开学典礼时,要求学员要下定三个牺牲的决心,“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这段讲话引导着青年敢于抛下自我的现实利益,敢于斗争,更不畏惧在革命实践中牺牲个人。
(三)青年的使用——赋以信任大胆用
尊重包容青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内部分青年闹事事件,毛泽东指出:“这些人闹事的直接的原因,是有一些物质上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这些要求,有些是应当和可能解决的,有些是不适当的和要求过高、一时还不能解决的。”毛泽东历来是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态度与方式对待犯错误的人,而其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也敢于直面错误。他曾说:“我是犯过错误的。”并指出:“一种态度是从此消极,很气愤,不满意;另一种态度是把它看作一种有益的教育,当作一种锻炼。”毛泽东引导青年不要消极认识错误,而是将其作为一种锻炼,通过面对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体现了他对青年的信任涵盖了包容与督促。
信任重用青年。毛泽东能够发现人才,并且破格使用人才。抗战时期,30多岁的粟裕已展露出卓越的指挥打仗才干。毛泽东在发现粟裕能力的同时,也为粟裕个人的成长创造平台。毛泽东于1945年任命粟裕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并且亲自致电陈毅,将战役指挥交由粟裕负责。此后,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打出了载入史册的淮海战役,粟裕也被刘伯承元帅赞为“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正是毛泽东对青年人才的大胆使用,为革命胜利注入动力,为国家建设播下种子。
(四)青年工作——共性与特性共存
学习教育既是党的制度和作风,更是青年工作的基本组成,但方式方法必须有所区别。毛泽东深刻认识到青年成长阶段的基本特点,并指出“青年人就是要多玩一点,要多娱乐一点,要跳跳蹦蹦,不然他们就不高兴”。1929年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就红军党内青年组织及其工作作了专门规定,明确“党员中青年部分因其有比成年不同的情绪,除一般地接受党的训练外,还有特别受一种青年教育之必要”。对青年特点的把握,对青年工作规律的总结,是毛泽东开展青年工作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呼吁:“希望各地的党组织,协同青年团组织,注意研究如何特别发挥青年人的力量,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抹杀了他们的特点。”
二、毛泽东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毛泽东青年观来自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具有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鲜明特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经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毛泽东认为,青年不仅是“一个方面军”,且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他对青年运动的评价是:“延安的青年们不但本身团结,而且和工农群众相结合,这一点更加是全国的模范。”正是如此,使得青年不仅以先锋队的形象推动革命,而且发挥宣传队、发动机的作用,联合一切力量,融入革命的浪潮。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场景,最终趋势必将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此,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青年的成长必然是智力和体力的双重发展。毛泽东充分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在青年成长教育中提出了要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且用“三好”目标,即“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作为青年成长的标准。
(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进程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青年和青年运动的规律作了深入分析,对不同历史时期青年工作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科学解决办法,为党的青年工作持续有力发展提供了指导。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毛泽东青年观,对青年的培养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新方向。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强调:“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时代,对青年的发展作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要求,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你们的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你们的肩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人的成才发展,强调要加强对青年道德培养,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强调青年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胡锦涛将青年工作放在世界视野中,强调“青年人是世界的希望和未来,青年人有着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和无穷的创造力”。可以说,毛泽东青年观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发展,还在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肯定。
(三)影响了新时代党对青年的认识与培养
关于青年地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郑重指出:“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青团不愧为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锋队,不愧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战略眼光审视和推进青年工作建设,指导制定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等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政策意见,高度关注青年成长进步,陆续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了《论党的青年工作》《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重要理论成果,推动了党的青年工作迈入崭新历史阶段。
关于青年教育培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青年的培养,“每年五四前后,这个时间我是留给青年人的,到年轻人中间和青年学生相处,到学校看看”,通过面对面交谈,深入了解青年、感知青年、引领青年。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针对新时代青年的特点,表达对青年人的厚爱和希冀。在这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给共青团提出希望,其中提到:“要敏于把握青年脉搏,依据青年工作生活方式新变化新特点,探索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新模式,带动青联、学联组织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不断巩固和扩大青年爱国统一战线。”
关于青年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生动比喻,引导青年要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毛泽东与习近平都是积极投身具体实践而深入人民群众的榜样,正是有着不同时代但依然相似的精神和实践状态,他们都注重“奋斗”这一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
三、毛泽东青年观的现实意义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党对青年的培养和使用更加突出,遇到的现实困难更加复杂,对毛泽东青年观的研究和借鉴,不仅能为青年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同时也能为青年个体成长成才提供更明确的方向。
(一)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是中国共青团的光荣传统。毛泽东指出:“青年团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要有自己的系统的工作,同时又要受各级党委的领导。”青年的培养和使用,必须以党的使命任务为中心,不可脱离党的发展目标而片面强调青年特殊性,也不可因党的使命任务而放弃创造性,既要坚决对标对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责任,也要积极作为、敢于作为,发挥青年的朝气、锐气。在共青团组织的建设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注重用党的先进理论教育青年,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鼓舞青年,用党的光荣历史传统塑造青年,激发青年投身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