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网络空间先锋模范作用的研究
作者: 吴维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事业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迈向网络强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在网络强国建设背景下如何构筑高校教育网络阵地、增强学生党员在网络空间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了当前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网络空间先锋模范作用的时代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党的建设中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推进部署,管党治党向从严从紧不断推进,推动党员教育管理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新时期关于党员教育管理的党内条例规定越来越多,2019年,党中央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管理工作条例》),《管理工作条例》对党员教育的基本任务作出了系统规定,把积极推动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作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总要求。2023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纪律处分条例》)增加对违背公序良俗、在网络空间有不当言行的处分规定。2024年依据《管理工作条例》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以下简称《网络行为规定》),明确要求“规范党员网络行为,发挥党员在网络空间的作用”,同时厘清了党员的网络行为和负面清单,进一步要求党员在网络空间传播网络正能量、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现有的党规条例为高校学生党员实施网络行为和作用发挥提供了确切的规范指引和内容供给,亟待深入挖掘其价值意蕴。
(一)发挥党员在网络空间作用
《管理工作条例》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主要方式”章节明确规定“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网络行为规定》也开宗明义地指出规定党员网络行为在于“发挥党员在网络空间作用”,通过强化问题导向,着力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党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为高校学生党员网络空间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指引方向,通过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引领正向舆论导向、传导主流价值取向,为学生党员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二)提出党员网络正能量传播的要求
《网络行为规定》在《管理工作条例》的基础上新增“网络正能量传播”章节,要求党员应当积极通过网络进行广泛正向宣传,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党员要在网络空间争当“宣传员”;党员应当践行网上群众路线,在网络强国背景下必然应当“从网民中来,到网民中去”,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要找准方向,把网络空间当成新形态的责任田深入网上群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服务网络群众,助力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守护良好的网络生态,在网络空间争当“服务员”;党员应当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亮剑,越是关键时刻,越是考验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党员要在网络空间争当“护航员”;党员要通过网络持续深化思想理论武装,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讲好党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让党的声音、中国的声音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在网络空间争当“示范员”。
(三)加强党员实施网络行为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通过追责和惩处机制,确保党员队伍在网络空间有干事创业的能力、激流勇进的动力以及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新形势下《纪律处分条例》回应现实需求,增写对违背公序良俗、在网络空间有不当言行的处分规定,同时《网络行为规定》通过细化党员网络行为规范和要求,强调党员的网络行为应当更加自觉坚守原则和底线,以高度的政治清醒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走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合力共建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另一方面《管理工作条例》和《网络行为规定》都提出了坚持热情关心爱护和从严教育管理相统一,鼓励和支持党员在自觉提升网络素养与技能的前提下积极学网、上网、用网,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激励和保护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党员网络行为的主观能动性,让党员在网络空间做到危急时豁得出、关键时站得出、平常时看得出。
二、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网络空间先锋模范作用的现实考量
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918.5万名,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5578.6万名,占比超过56.2%。高校一直以来在促进党员培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网络强国建设背景下还面临着主观能动性、场域影响力、组织优势度等方面还存在着影响党员网络空间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现实困境。
(一)入党动机越发呈现功利性态势、理论认识不深
一直以来高校大学生入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十分高涨,但在实际发展党员工作中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够端正和对党的认知十分朴素,对党的指导思想、道路、制度的理解与认识不深刻。互联网时代新生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功利化特征凸显,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受冲击的影响仍在持续,大学生对于就业环境恶劣的刻板印象难以轻易消除,毕业后对“考公考编考研”趋之若鹜,又反向加剧了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性倾向;不少学生党员对于理论学习和主题活动流于形式、网络表达和斗争批判不够主动积极,在线上线下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站位不够高、积极主动性不够、担当意识不强等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地辐射和带动学生群体。
(二)网络空间个体榜样突出,群体性示范不足
首先,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发展要求高、名额少,吸收的学生党员几乎覆盖学校各专业的尖子生群体,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总数比例较小,其影响力主要是源自学生本人日常表现和个人素养,群体性示范效应稍显不足。其次,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有着流程繁琐、时间长等限制,尤其是低年级各班党员发展名额较少,大部分培养成熟的学生党员是高年级,并确保毕业前转正,这就意味着部分学生入党转正后,需要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习、考研、考公、求职等必要性事项中,也基本不再担任校、院两级学生干部,在真正需要发挥作用且能够发挥作用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时间支持,学生党员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可能呈递减趋势。最后,互联网时代高校一直致力于大力宣传大学生党员群体中的突出个体,学生党员群体性展示和宣传力度不够,容易让学生群体形成个别党员的突出表现是偶然现象的认知,难以常态化地形成群体性示范效应。
(三)学生党支部网络吸引力、凝聚力不够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一直以来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各方面颇有成效,带领组织学生党员在面临重大或艰巨任务时,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总是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尤其是疫情期间真正做到了“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但是,学生党支部在网络空间开展活动的方式不及团学组织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线上相对线下覆盖面不足、趣味性不够和活动频率不高,受到直接影响的学生范围相对更窄,在网络空间对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待加强。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网络空间先锋模范作用的实现路径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的主要阵地,高校学生群体上网的主流是健康的,尤其是学生党员网络道德意识更高、信息辨别能力相对更强,调查显示“在面对社会问题在网上引发激烈讨论时,学生党员表现得更加理性,很好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在网络强国建设背景下培养时代新人,增强学生党员网络空间先锋模范作用,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回应的现实关切。
(一)增强学生党员在网络上的引领作用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培养、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从而激发其内生动力。一方面,要严把入口关,加强党性教育,筑牢学生党员理想信念。要从进一步端正学生入党动机为切入口,把学生党员学习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和先进思想作为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的基础和重点,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培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学生党员善于运用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分析问题、辨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党员在新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背景下的责任意识。在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也要让网络新媒体服务于学生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运用网络新媒体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着重启发学生党员增强时代新人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要让学生党员更加自觉主动地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在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二)筑牢学生党支部的网络空间战斗堡垒
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应当构建融入立德树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协同工作机制,共筑网上网下同心圆,增强学生党支部在网络空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首先,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网上党建工作要和实际组织建制互联互通、同步工作,真正将学生党支部打造成党在网络空间的战斗堡垒。积极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团共建等活动嵌入网络空间,组织在线学习和互动交流,使党建信息化切实融入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与党性素养,增强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其次,以学生党支部联动团支部,党团共建。“党旗所指即团旗所在”,引导学生党团群体在各个网络平台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员的影响力扩散到共青团群体和其他群众,有效提高大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和对身边同学的教育引导性和榜样引领力,引导普通学生群体积极向组织靠拢,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网络空间的发挥,汇聚起强大的网络正能量。最后,建立健全激励措施,建立网络名人联动体系,壮大网络主流声量。一是要推行切实有效的保护激励措施,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提高思想认识,倡导正确向善的价值取向,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党员树立实干争优、敢于斗争的精神,并在网络空间将传播正能量、敢于亮剑转化为自觉行动。二是通过团结现有的学生网络名人和培育有网络影响力的学生党员,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重视个性发展、权利使用需求、给予关怀和奖励激励,从而激发学生党员的创造活力,促进学生党员实现全面发展,自觉做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的“宣传员”“服务员”“护航员”“示范员”,在辐射群众、贡献力量、奉献社会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三是要坚持线上线下、对内对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传统纸媒、新兴媒体等新闻媒介,全校全社会大力度宣传学生党员先进典型,增强学生群体中党员的身份荣誉感和归属感,强化舆论宣传,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营造争先创优浓厚氛围和舆论环境。
(三)加强学生党员网络空间群体性示范
新时代新形势下,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创新党员教育模式,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在网络强国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要充分发挥和挖掘网络在党员教育方法上的独特优势,为党员在网络空间发挥榜样作用开拓新阵地。首先,搭建一体化网络空间党建平台。在平台建设上要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校园文化建设、专业实践学习、主题教育与提升党员素质能力等要素整合;在活动开展上要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建立有学科特色的师生功能型党支部,引导专业教师发挥榜样示范和指导作用,激励学生党员发挥专业优势,将党建与学科特色有机融合,以党性素养引领专业能力,激活学生党员在网络空间中利用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优势,科学规划网络党建平台,丰富党建形式与内容。一方面从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几大要素着手建立和发展网络平台党建阵地,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实际为广大学生党员提供全面、及时、针对性强的教育学习和活动内容,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开放性的特征优势,充分挖掘并发展学生党员群体在网络空间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通过丰富党建平台上“重走网上长征路”、线上“一马当先”、智力问答等趣味性和竞争性活动,从而调动党员学习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党员的网络空间充分参与提供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可能,凸显党员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党员群体自发主动参与党组织建设和活动,同时积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鼓励广大学生群体积极了解和参与党组织各项建设中来,从线上线下全方位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学生党员在网络空间的群体性示范,进一步发挥党员在网络空间的群体性榜样作用。
【参考文献】
[1]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遵循——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答记者问[J].理论与当代,2019,(06):54-56.
[2]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19-05-22(001).
[3]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23-07-01(2).
[4]熊伟.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6(1):63.
(作者系福州大学助教)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