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作者: 毕菁菁 孙大志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矢志不渝,以顽强的斗争精神披荆斩棘,攻克一个又一个关口,渡过一个又一个险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磨炼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不懈奋斗中,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斗争精神的发扬,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提升大学生的斗争本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举措。

一、斗争精神的多维意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纵观党的百余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斗争精神写在旗帜上,将斗争精神融入血脉中,将斗争精神贯穿于实际行动并赋予其中国特色。

(一)斗争精神彰显着党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执着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英勇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现实,中国共产党人以独立自主、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带领中国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人以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斗争精神,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把舵领航,立足全球视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已经展开,中国共产党人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斗争精神彰显着党对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述深刻阐明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一以贯之地蕴含在党的斗争精神之中。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就面临着内忧外患、民族危难的现实困境。为了解救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党组织,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正是因为这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将人民牢牢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作出了巨大牺牲,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表明新时代发挥斗争精神的目标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斗争精神彰显着党对伟大事业的担当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勇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质和将理想信念转换为现实行动的实践勇气。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弱小走向强大、从挫折失误中毅然奋起,就是依靠党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昂扬奋斗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更快发展,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二、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每一代的青年人都有自己的机缘和际遇。成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斗争本领,使其能够直面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提升爱国主义的凝聚力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光辉历程的精神写照,凝聚着最为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一大批青年义无反顾,慷慨就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国家的建设事业,一大批青年胸怀理想、牺牲奉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国家的繁荣发展,一大批青年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前进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

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使大学生充分感受斗争精神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筑牢大学生爱国主义信念,深刻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时代重任,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二)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提升创新精神的驱动力

斗争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的精神写照,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深刻领会守正创新的科学内涵,塑造自主创新思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自主创新潜能,增强自主创新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撑。

(三)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提升奉献精神的行动力

斗争精神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政治品格的精神写照。在革命战争年代,一批批青年投身革命,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诠释了为国家、为人民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在抗击“非典”、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一批批青年敢冲锋、勇担当、能吃苦、不畏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青年的绚丽风采。

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使大学生充分体会到斗争精神蕴含的公而忘私、勇于奉献的政治品格,有助于锤炼大学生的无私品格,铸就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使大学生面对机遇能主动出击、面对困难能迎难而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路径

青年成长成才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佼佼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一)将斗争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创新培育话语

思政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单纯的理论讲解、情感说教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用通俗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洗礼凝聚了伟大的斗争精神,其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勇豪迈、“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奉献担当,展现出一代代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甘于奉献的人民情怀,极具中国特色。

将斗争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师话语体系,用斗争精神蕴含的丰富情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理交融,增进价值认同,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升学生的价值认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将斗争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创新成才途径

实践造就人才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核心,开展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栉风沐雨的征程中,始终以斗争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奏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华彩乐章。

将斗争精神融入社会实践,用斗争精神蕴含的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励大学生深入基层一线,使大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时代变化、了解群众需要、明确责任使命;在攻坚克难中,强化问题意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创新本领;在生产建设中,积累工作经验,经受基层锻炼,增长学识才干,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激励大学生主动前往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三)将斗争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创新价值引领

校园文化蕴含着一所学校的育人理念,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面貌等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发展受到多方面挑战,首先,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严重干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其次,“佛系”“躺平”“摆烂”等成为大学生口头禅,严重干扰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培育;最后,网络媒体广泛入侵,大学生被“碎片化信息”充斥裹挟,严重干扰大学生认知思维的培育。

将斗争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用斗争精神蕴含的精神品格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大学生拼搏奋斗、敢于亮剑,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激发奋斗热情、提振向上动力,激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久久为功,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实现中国梦的火热实践中放飞个人的青春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深厚宽博的文化知识和高超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要胸怀远大理想、勇于奉献担当。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让斗争精神照亮青年的前进道路,团结凝聚广大青年学生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接续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3]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5]景兰杰.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N].人民日报,2022-03-28.

【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L21BSZ017)。

(第一作者毕菁菁系大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通讯作者孙大志系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曾莎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