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构建的探析

作者: 陈悦菲 王奇

云南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构建的探析0

摘要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长期以来存在重使用、轻回收的现象,地膜残留污染已成为云南农业绿色发展的挑战和云南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废旧地膜属于可再生利用资源,做好回收工作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云南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还偏低,距离国家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云南省急待建立一套完善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通过对云南省地膜使用及回收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云南省的废旧地膜回收应该从构建政府监督机制、“谁生产谁治理”机制、“谁使用谁治理”机制、回收网点激励机制、回收企业管理机制、创新型回收利用机制这6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关键词 云南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 X 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6-023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6.05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Waste Plastic Film Recycling in Yunnan Province

CHEN Yue-fei, WANG Q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01)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plastic film mulching technology has brought huge economic benefits, but for a long time there has been a phenomenon of heavy use and light recycling. The residual pollution of plastic film has become a challenge to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Yunnan and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Yunnan. Waste plastic film is a renewable resource. Recycling is the key to achieve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recycling rate of waste plastic film in Yunnan Province is still low, and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between it and the national standard. Therefore, it is urgent for Yunnan Province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recycling mechanism of waste plastic film. Through analysis of plastic film recycling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Yunnan Provi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recycling of waste plastic film in Yunnan Province should be improved from six aspects: government supervision mechanism, “who produces, who governs” mechanism, “who uses, who governs”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of recycling outlets,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recycling enterprises and innovative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Yunnan Province;Waste plastic film;Recycling;Mechanism

基金项目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地膜抽样调查项目(K24190021)。

作者简介 陈悦菲(1998—),女,云南屏边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管理研究方向。*通信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农村区域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6-11;修回日期 2021-12-17

我国1979年开始应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增产幅度可达15%~50%[1],云南省多为山区,农业发展易出现半干旱现象,所以地膜使用极为普遍[2]。地膜技术的应用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地膜回收利用效率不高,地膜在土壤中给农业生产及环境带来了许多危害,如影响作物成长和品质、影响耕作、影响土壤环境,最终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据调查,云南省地膜残留量平均为60~150 kg/hm2[3],尽管残留量低于我国北方的主要耕作区,但云南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残留问题急需加强整顿。随着使用量的增大和时间的延续,今后耕地土壤中的残留量还会不断增加,地膜残留污染成为云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一个重要内容[4]。

1 云南省地膜使用及回收情况

1.1 地膜使用及购买

在云南地膜主要是用于烟草、马铃薯、玉米、蔬菜的栽种,除蔬菜外,多数为一年一季、一季覆膜。其中,烟草和马铃薯用膜量最多,马铃薯和玉米套种模式较常见。2019年云南省的地膜使用量已经达到96 800 t,覆盖作物达到18种以上,农膜覆盖面积超过66 666.7 hm2。在调查中发现,地膜的类型主要以白膜、黑膜为主,使用的地膜厚度除烟叶外大多数都低于国家最新标准0.01 mm的厚度,甚至在贫困山区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还在使用0.005 mm的超薄地膜。绝大部分农作物的用膜都是农户自行购买或农技站提供,烟草所用地膜主要由烟叶站统一提供销售。

1.2 地膜回收 云南省各地州地膜回收主要是采用人工捡拾方式进行回收,基本没有机械回收方式。调查发现,一些覆膜面积较大的种植大户会采用旋耕机进行地膜回收,但这种方式残留于土地中的地膜碎片较多,严重影响下年耕种。

1.3 地膜回收后的处理 对于小农户而言,绝大多数的残留地膜回收后都是以焚烧或丢弃为主,主要原因是近几年云南省各县市的乡镇附近很少有废品收购站对残膜进行收购,即使有极少数的收购站对残膜收购,但收购价格较低,并且回收清洗较为麻烦。另外,由于云南普遍使用农膜较薄,很难完整回收,也无法再利用,导致基本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残膜。但烟草种植的地膜回收情况较好,回收率达到了100%,交由烟叶站同统一收集,然后送塑料产加工处理,生产出农业灌溉用管、滴灌带、市政排污管道等塑料制品。

2 云南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地膜回收利用机制 2015—2019年云南省地膜使用总量大且居高不下,且使用总量呈上升趋势,5年间累计增量高达6 000 t,平均增幅为1.6%[4],具体每年用量如图1所示。

云南省地膜使用总量很大,但使用地膜后缺乏完善的回收利用机制,废旧地膜得不到有效处理,大量地膜被焚烧和掩埋,且其不可溶解,对环境造成长期的永久性污染。根据调查仅有近19%的地膜被公司回收,只限于烟草种植由回收,其他作物使用的近81%的地膜被以污染环境的方式处理——焚烧和掩埋的方式进行了处理,这对大气及土壤造成极大污染和破坏[5]。

2.2 地膜生产不达标

地膜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在土壤环境和常温下不易降解,也不受微生物侵蚀分解,所以对地膜的生产有严格的要求,当企业生产厚度和质量不达标地膜,没做到从源头控制,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农户使用后不利于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6]。

2.3 缺乏专业回收加工企业

近几年,基本没有回收站收购残膜,而烟草公司仅回收烟草种植户的残膜。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云南残膜回收主要是废品收购站和有烟草种植协议的烟草公司回收,废品收购站仅在回收塑料价格较高时回收,而价格较低时不回收,导致在价格较低的年份大量残膜无法回收。在回收中,企业没有严控回收网点交售地膜的要求,导致泥土、杂质和水分等严重超标,清洗难度大回收环节多,成本增加且回收率低,带来二次污染。

2.4 农民环保意识较差

农民环保意识较差,地膜成本低效益低,残膜捡拾困难,农民回收费时费力,不愿意主动清理耕地里的废弃农膜。大多农户都只是考虑成本,部分偏远乡镇还在使用超薄地膜,我国的最低达标标准是0.006 mm,但在调研中发现,仍有一部分农户在使用0.005 mm的不达标地膜,且未能适期揭膜清膜[7]。

2.5 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关于农户使用环保地膜的优点宣传力度不够,绝大部分农户对可降解地膜的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有此种地膜,且政府补贴力度小,可降解地膜的价格确实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达到农户预期的,若不给予一定补贴是难以推广使用的[8]。

3 构建云南省地膜回收机制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政府监督机制

3.1.1 制定政府监督政策。

政府监督相关企业和农户落实《农膜回收行动方案》和云南省制定的相关办法的实施,着力提高生产者、使用者、回收企业的思想认识。在云南省各地州设立监督部门,推动地膜回收责任落实到县,由省市县各级政府实施层级监督制,推动企业和农户参与回收利用,督促农户使用标准地膜,落实回收企业和农户的地膜回收责任。政府跟踪调查企业和农户的回收效果,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扶持从事地膜回收和再利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企业和农户,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不断提高回收利用水平。

3.1.2 加强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监控和防治。

政府推广适时揭膜技术,按不同覆盖作物类别在不需要地膜覆盖的时期及时揭膜,提高地膜的回收率。邀请专家制定全云南省范围的治理规划,按照被污染程度,制定相应的监控和治理方案。政府按照方案设立长期定位监测点,开展地膜污染对耕地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长期、定位跟踪研究,获取地膜残留污染的系统数据,为地膜残留污染治理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防止污染程度进一步扩大。

3.2 构建“谁生产、谁治理”机制

3.2.1 引导生产者责任延伸。

为了鼓励和引导地膜生产者积极地参与到云南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中,政府在招标和采购时,将企业开展废旧地膜回收的能力充分考虑到招标评分中,并适当加大回收能力的占比,与回收工作做得好的企业签订合同,并签署“地膜行业自律责任承诺书”——不合格产品绝不出厂。这样不仅能够倒逼企业重视政府对地膜的要求,改善地膜的质量,而且还为之后的回收工作做了基础性的准备,更好地贯彻“谁生产、谁治理”的机制,并以此探索出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促进企业开展地膜回收工作的同时成立一批拥有先进设备的加工利用企业,为整个云南省的环保产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3.2.2 引导生产者研制超长寿命地膜。

2019年云南省农用薄膜产量为95 500 t,2020年前3季度云南农用薄膜产量为78 600 t,连续两年生产总量位居第2,因此生产环节是农业污染治理的最佳环节,引导生产者加快超长寿命功能地膜的研发,将1年的寿命延长到2—5年甚至10年的寿命,超长寿命地膜虽价高于普通地膜的30%~40%,但可节约人工换膜成本,效益突出且耐用,提高了农业价值,最主要是成本平摊后降幅可观[9]。以云南曲靖为例,定制符合循环回收的原料和配方设计,联合涉农高效,充分利用其遍布乡村的科技小院作为据点,做好准备工作后,由曲塑集团生产出高性能的农膜产品供农户使用,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云南省各地州可参照曲靖多设立此类企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