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论视角下窥探我国新生态城镇化的演进

作者: 王子文

摘要 在生态文明理论视角下透视我国城镇化发展,就如何正视当前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如何解决当前城镇化发展至的生态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推动我国新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逐步完善城镇环境保护机制;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考核机制;倡导循环和清洁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谱写城乡统筹新篇章。

关键词 生态文明理论;城镇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X 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6-023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6.05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 Probe into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New Ecological Urba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WANG Zi-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we have conducted in-depth discussions on how to face the new problems faced in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how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 ecological urbanization:Gradually improve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chanism;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advoc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and clean industries;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write a new chapter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Urbaniz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作者简介 王子文(1991—),男,安徽萧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城镇化。

收稿日期 2021-09-16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见,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征程,特别是在当前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加大城镇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发展问题,而是要融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多重发展维度的高度统一。“中小城镇在城乡之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在科技推广、乡镇企业集约化、城市化发展、教育发展、物资集散、经济发展、两个文明的建设、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1]。但是,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城市的发展规模日渐加大,加上城镇化率的急剧增加,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譬如耕地的破坏、乡村环境的污染、水源的污染等。为此,非常有必要重新界定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笔者从生态文明理论出发,对我国新生态城镇化的推进进行深入研究。

1 新生态城镇化的界定

当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转移,或农村地区逐渐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被称之为城市化。而以此定义为基础,城镇属于自然-人-社会的共同交汇点,人类聚集起来建立自己的居住地被称之为城镇,城镇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主要场地。在进行城镇化建设中,能够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1]。该研究主要涉及的理论为新生态城镇化,笔者对其进行了新的解释:以确保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并将生态经济作为指导,利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技术来发展生态城镇,让城镇的综合指标达到标准,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新生态城镇化要做到以人为本,并保护好周围生态环境为基础来推动整个城市的生态文明的建设,让人们在发展城镇经济的同时不忘建设生态文化,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新生态城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较于传统的城镇化,新生态城镇化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环境保护也纳入城镇化建设计划去,并提高了对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在实际的生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应当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最终目的进行一系列规划,并在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基础上,更科学有限地建设城镇环境。

2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之所以会频繁出现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主要是因为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对地球环境造成的无节制的破坏,尤其是近些年,地球环境日益恶劣,如果不及时作出补救措施,最后人类必然会自食恶果。在传统的城镇化发展中尽管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但同时也对当地的资源、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最终又反馈到了当地的居民身上,因此现代的城镇化建设必然要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加强对环境的保护[3]。

2.1 理念的滞后性,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

城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整片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做好城镇化建设是非常漫长的流程,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提高工业水平,做好土地非农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因为自身发展起步早,早早地就完成了工业化。以英国为例,英国完成城镇化达标率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但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业绩,提高自己的功绩完全不顾及当地是否能够承受,不顾后果地推动工业化发展,反而影响了城镇的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之后的发展计划[4]。

很多地方政府在进行城镇化的过程中没有做好统筹规划,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一是不少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缺少对老城区的重视,而一味地发展新城区,最终导致了新老城区发展不均衡,新城区大量农田被占领,而老城区则闲置了大片土地。二是一些较小的城市因为自身面积有限,不适合使用大中型城市的建设计划,如果生搬硬套建设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只会浪费现有的土地,而达不到原本的目的。三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绩效而建设各种“面子工程”,完全不以本地的需求为基础,一味地胡乱建设。四是对于小城镇来说,因为自身没有完整的城镇建设计划,城镇建设缺少合理的布局,造成了整个城镇布局混乱,违章建筑林立,严重影响了环境。还有一些城镇因为整体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将有污染的工厂与民居建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周围的环境,还会对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过于注重新城区建设,忽略了老城区,导致老城区的居民生活质量仍旧没有得到改善。

2.2 开发的盲目性,导致耕地浪费严重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对我国18.5亿亩耕地设定了红线,然而在实际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如果过于急切必然会作出一些错误决定。比如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理解城镇化的目的,只将其当作土地非农化与城镇化建设,因此一味追求土地转化,注重城镇的外在美观,不断加大力度改善外在条件。最终改造的成果虽然表面美观,但实际上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再有,相对于开发新城区,对老城区的改造更加困难,因此政府更乐意开发新城区,而忽略了老城区的建设,最终造成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发展失衡,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眼大心空,只看得到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当下的承受能力,盲目建立各种商业区、别墅区等,完全不管本地经济如何,居民消费水平是否能跟得上,造成耕地浪费严重。

2.3 环境问题的严峻性,面临严重的生态污染

首先,掠夺式开发的后果。如果只是不顾后果的开发,长时间下来必然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被破坏。只是单纯地进行城市化建设,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不仅会浪费大量资金,也会对环境、工业都带来负面影响。以稀有矿产资源为例,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因为产业机械化发展不完善,不能完全析出重要金属元素,必然会造成资源利用率低的情况。因此,为了提升产量就会进一步加大开采量,进而加速了资源的浪费。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会导致大量的农田被占,会对农业产生严重的影响。但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农田。

其次,城市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城市人口的增长,人口增加生活垃圾也会随之增加,如何处理大量的生活垃圾是每个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我国不少地区的生活垃圾都被运送到周边的农村地区。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会严重污染当地环境,同时也会影响农田的正常运转。再有,垃圾长时间存放会随着雨水而渗入地下,其中一些有害物质会影响土地与地下水资源。因此,在进行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垃圾分类处理,避免环境对土地的破坏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不断推动产业转移建设,不少城市还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以此来扩大城市规模,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的29.7%发展到了21世纪的43.9%,城镇化的平均增长率约为每年上升1百分点。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以道路、供水、供电为重点进行建设,而忽略了对垃圾、废水的处理[5]。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整体的城镇体系建设有漏洞,互相联系渠道不畅,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建筑形态过于单调,整体风貌不佳,并没有吸引到附近的农民,没有达成聚集效应。同时因为城镇规模小,当地企业分散在各处,没有规模效益,缺少竞争力,种种问题最终都影响了城镇化的建设。

3 生态文明理论下构建我国新生态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3.1 逐步完善城镇环境保护机制

其一,要有环保意识。尤其是当地的政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基础,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城镇化的建设。

其二,要做好监督工作。政府要对工矿企业做好监督管理,避免企业对环境的破坏。首先可以对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定期培训,提升企业的环保意识,在教学中让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为众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概念,让企业承担好社会责任,加强对环境的维护。

其三,要加强环保力度。很多人都缺少环保意识,因此需要让居民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为此要加强环保教育,帮助当地居民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日常中加强宣传,让居民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的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具备长远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环境与社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充分利用媒体、互联网,不断宣传环境保护的作用。

总而言之,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提升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并在此过程中将普通居民也调动起来,共同保护当地环境。政府在进行城镇化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规划,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建立公众献计平台,让普通居民也有发声渠道,提出自己的意见,对于有用的意见可以采纳到规划中[6]。与当地居民共同努力,发散思维,群策群力,共同建设现代化的新生态城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