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资本对江汉平原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影响研究
作者: 施雨 吴雪莲 George N.Chidimbah Munthali
摘要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法探究生计资本对江汉平原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影响的机理和程度,以期为提升江汉平原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制定提供政策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生计资本与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存在较强关联,其中人力资本(文化程度)、自然资本(地形以及耕地面积)、物质资本(机械化)、金融资本(农业收入)、人力资本(家中是否有村干部)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显著正向影响,自然资本(地形)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显著负向影响。由此得出结论:提升农户秸秆资源化认知水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机投入、增加农户农业收入、发挥村干部带头作用均有利于促进江汉平原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 生计资本;农户;秸秆资源化;江汉平原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9-020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9.05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Impact of Livelihood Capital on Straw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Farmers in Jianghan Plain
SHI Yu,WU Xue-lian, George N. Chidimbah Munthal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Hubei 434023)
Abstract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and extent of the impact of livelihood capital on the utilization of straw resources by farmers in Jianghan Plain, so as to provide policy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policy making of the utilization of straw resources in Jianghan Pla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livelihood capital and straw utilization in which human capital (education), natural capital (terrain and arable land), physical capital(mechanization), financial capital (agricultural income), human capital (if there is a village cadres at home)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farmers straw resource utilization natural capital (terrain) has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farmers straw resource utilization. The results le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Strengthening farmers’ qua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mproving farmers’ agricultural incom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of village cadres, and promoting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are all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 of straw resources by farmers in Jianghan Plain.
Key words Livelihood capital;Farmers;Straw resource;Jianghan Plain
秸秆资源化利用不仅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有效手段[1],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2]。为此,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全面实施秸秆资源化利用[3]。作为一种可循环利用资源,秸秆综合利用潜力巨大,而江汉平原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有较为丰富的秸秆资源,但目前仍存在因秸秆得不到合理利用而对大气环境、土壤生态造成恶劣影响的现象[4-7]。同时农业农村部报告,“十二五”以来,江汉平原年均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约2 650万t,资源化利用率约80%,离全面秸秆资源化利用还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江汉平原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仍然有待提升。如何实现江汉平原秸秆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绿色生产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展开了探讨研究。一是秸秆资源化潜力测算。Jiang等[9]的研究表明,我国每年产生的作物的秸秆的能源潜力为25 370万t标准煤,是2009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27%。Monforti等[10]也对欧盟作物秸秆能源潜力进行测算,发现欧盟27国的作物秸秆可满足850个工厂用电需求,每年发电量约1 500×1015 J。Cherubini等[11]运用生命周期法对玉米、小麦秸秆用于生物乙醇生产的利用方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方式有效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农户秸秆利用行为及存在的问题。丰军辉等[12]将农户环保视为一种投资,并从生计资本的角度分析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和环保投资的驱动因素。廖薇[13]研究发现农民普遍存在兼业行为,这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影响了农民采用碳汇秸秆利用方式。朱启荣[14]认为随着农民兼业化程度的提高,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的机会成本增大,秸秆焚烧问题也日益严重,在一些城郊和发达地区尤为突出。由于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通常受到生计资本的约束,其生计资本不足的农户对应较低的秸秆资源化率。
明确农户秸秆资源化是否受到生计资本的约束对于寻求推进秸秆资源化的突破口至关重要。现有文献为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仍有拓展空间:一是研究区域上,现有文献集中研究全国整体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对江汉平原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研究较少;二是研究视角上,鲜有文献从生计资本角度探讨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三是研究内容上,农户间生计资本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整体水平上,不同组群生计资本要素的作用亦值得关注。鉴于此,该研究借助江汉平原微观调研数据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实证研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程度,并为促进江汉平原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秸秆资源化是将农业秸秆转化为有机肥、饲料等资源。秸秆资源化的方式一般可分为以下4种:一是秸秆还田;二是秸秆能源化;三是秸秆饲料化;四是秸秆基质化。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理论[15-16],该研究将秸秆还田、秸秆堆肥、秸秆制沼以及秸秆出售的行为视为秸秆资源化利用。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资本是投入(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投入包括劳务、土地、资本。资本是指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属于耐用品。根据现今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资本可以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等,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7]认为资本指代被生产出来或自然存在的生产要素储备,大致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2000年,DFID首次提出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DIFD将农户的生计资本分为五大类: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18]。生计资本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农户的生产生活水平,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研究生计资本对江汉平原秸秆资源化的影响提供了分析基础[19]。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该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20年5月,课题组就秸秆资源化利用对江汉平原农户进行的问卷调查。首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5市(荆州、潜江、仙桃、荆门、襄阳),每个市随机选择5个村,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62份,有效率达92.4%。调研的主要内容涉及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户生计资本(农业收入、兼业收入、近年收入是否提高、电子产品、家庭是否拥有农机、是否买过城镇商品房、家庭常住劳动力人口、劳动者文化程度、是否加入生产合作社、是否是村干部)等内容。
参照相关文献,该研究选取的具体农户生计资本指标体系见表1。样本农户基本情况见表2。
1.2 研究方法
该研究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法对农户秸秆资源化水平(Y)进行分析。
Y=y1+y2+y3+y4(1)
式(1)中,y1、y2、y3、y4分别代表农户秸秆还田率、秸秆堆肥率、秸秆制沼率以及秸秆出售率。
由于其为连续变量,因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构建公式如下:
Y=α+βHi+γNi+φMi+λFi+υSi+ε(2)
式中,H代表人力资本(家庭常住劳动人口、劳动者文化程度);N代表自然资本(地形、粮食种植面积);M代表物质资本(家庭是否拥有农机、电子产品);F代表金融资本(兼业收入、农业收入、是否买过城镇商品房、近年来收入是否提高);S代表社会资本(是否加入生产合作社、家中是否有村干部);α为截距项,β、γ、φ、λ、υ为自变量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重共线检验
为避免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导致模型失真,该研究运用SPSS 23.0软件对所选择的12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检验结果(表3)显示,0<TOL<1、VIF<10,这表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问题。
2.2 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调研数据,运用Stata15.0软件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概率值小于0.001,说明模型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所有估计系数都为0的原假设,R2值为0.484,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1)人力资本变量中,劳动者文化程度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即劳动者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更愿意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可能的原因:一是劳动者文化程度越高,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知度以及政策的理解越高,所以,愿意将秸秆资源化利用,进行环境保护[20]。二是高文化程度的农户,懂得利用现代技术,更容易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三是文化素养较高的农户善于综合利益评估,理解秸秆资源化对环境的生态价值以及对自身的经济价值,所以秸秆资源化利用率高。
(2)自然资本变量中,地形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负向影响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即平原地区更有利于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而山地丘陵地区不利于秸秆资源化利用。原因在于,平原地区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21],有利于收集农作物秸秆。而丘陵地区不利于农机操作,收集秸秆有难度,所以农户秸秆资源利用率低。粮食耕种面积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即粮食耕种面积越大,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越高,粮食耕种面积越小,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农户拥有的耕地越多,秸秆总量越大,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越高。
(3)物质资本变量中,家庭是否拥有农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即拥有农机的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程度越高。农机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能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粉碎和翻压都需要农业机械,家庭拥有农机,为处理秸秆提供了便利,更有利于农户秸秆资源化[22]。
(4)金融资本变量中,农业收入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收入高的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越高,首先较高的农业收入能够吸引农户继续从事农业活动,其次拥有农业收入高的农户有更多的资金会投入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设备上,所以其秸秆资源化利用率高[23]。兼业收入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负向影响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原因是兼业收入高,农户对农业的投入就越小,对农业政策了解越少,导致其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