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转移探讨

作者: 杨玲梅

摘要 [目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发挥的作用在于为农民提供文化知识与农业信息服务,通过知识转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信息素质,以此达到文化振兴助力产业振兴的目的,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贡献。[方法]笔者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转移特点和关注要点,提出了实现对策。[结论]加强政府职能,增强图书馆与农民的知识接受动力与能力,是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高校图书馆;知识转移;农民

中图分类号 G 52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9-0252-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9.06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cussion o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Rural Vitalization in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YANG Ling-mei

(Library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Th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lies in providing farmers with cultural knowledge and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 improving farmers’ cultural quality and information quality through knowledge transfer,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helping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To contribut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poin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of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nd enhance the motivation and ability of library and farmers to receive knowledge is the main countermeasure to realize the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vitalization;University library;Knowledge transfer;Farmers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广大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群体,其文化素质高低是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现阶段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总产值不高,即使农产品产量增加,但信息不灵通,产品销售不出去,也没有增收。尽管全国建立了不少农村图书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效果不显著[1-3]。全国也建立了许多农业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农博网、中国蔬菜网等,但因信息量大,农民的知识结构没有判断与接收所需信息的能力,农民对农业信息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

2019年1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计划通过5年时间,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和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知识源,发挥其文献资源中心与农业特色的优势,服务本地乡村振兴,实现对当地农民的知识转移,值得探讨。

目前,国内外对知识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知识管理、产学研协同创新等领域。以高校图书馆、农业、农村、知识转移联系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还不多[4-8]。高校图书馆(下称:图书馆)作为图书信息的知识源之一,服务本地乡村振兴,其核心就是实现“三农”类图书信息的知识转移,通过知识传播以达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信息素质的目的,为培养新一代的知识型农民出力。

笔者从知识管理角度,分析了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转移特点和关注要点,提出了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知识转移的实现对策。目的是把图书馆的知识与信息最大化、有效地转移给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信息素质,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

1 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知识转移的特点

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定义,笔者认为石艳霞等[9]对图书馆的知识转移定义较为恰当。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转移具有一般知识转移的特征,即包括了知识的特性、知识发送方、知识接受方、知识转移途径、知识转移情境5个要素。但由于农村特有的社会背景与农民独有的个体特征又决定了其知识转移与图书馆平时的知识转移有区别,有以下特点。

1.1 知识转移内容、载体、类型的变化

图书馆知识转移内容类型包括了各种形式载体所承载的显性知识与馆员利用信息的技巧、途径的隐性知识,前者一般通过馆藏图书与期刊的借阅、网络途径来实现知识转移,后者通过咨询、交流、信息素养的培训等形式来实现知识的转移。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其知识接受方主要是农民,他们与图书馆之间的物理距离、知识距离较远,这决定了转移的知识内容重点必须是与农村、农业相关的知识与提高农民基本素质的文化知识,转移的载体更侧重于网上虚拟文献,转移的知识类型更多偏向于有关农民信息素养的培训、农业知识信息咨询等隐性知识[10]。

1.2 知识转移受体、方向的变化

图书馆平时的知识转移受体主要是大学生与教师,他们文化素质高、起点高,知识转移意愿强烈,与图书馆的知识距离近,所以容易发生知识转移,而且更容易发生双向知识转移。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知识转移受体主要是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其知识接受能力差,加上农民生活环境与生活水平低下,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导致知识接受的内在动力与意愿缺乏,因此,知识转移不容易发生,知识转移主要为单向转移。

1.3 知识转移途径的变化

图书馆服务大学生、教师的知识转移途径形式多元化、灵活化,除了利用纸质文献借阅、网络途径以外,还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知识讲座、培训等。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由于与农民物理距离远,农民居住又分散,因此知识转移途径主要是通过网络实现,转移途径相对较单一,对信息网络技术环境要求更高,这与农民获取信息的条件与接受能力又不匹配,因此,其知识转移不容易发生。

1.4 知识转移情境的变化

图书馆服务大学生、教师,其知识转移环境主要发生在发达、开放的城市、校园。图书馆与学生、教师之间,无论是物理距离、文化距离、制度距离都很近。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其知识转移环境在农村,环境条件相对恶劣、封闭、落后,农民思想保守,知识转移情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知识转移过程更复杂、困难。

2 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知识转移的关注要点

知识转移是知识扩散+知识吸收,知识发送方的扩散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知识的转移[11]。笔者认为,实现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知识转移,必须关注以下要点。

2.1 如何提升图书馆“三农”知识的扩散能力

提升图书馆“三农”知识的扩散能力重点在“三农”知识的创造能力,包括制定战略策略、创新人才队伍管理及组织制度、优化岗位结构等方面[12]。

2.1.1 制定战略策略。

图书馆要按照国家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定位制定自己的战略策略,包括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知识转移的目标、方法与路径。要调动馆员从图书馆原始的信息、数据、知识中,提取、概括、整理出服务“三农”的知识体系,并建设该知识体系的载体,方便农民的快速获取,省略农民查阅获取有用信息的过程,直接获取对其有用的信息。图书馆制定战略策略能力越强,体现出知识转移目标越明确,越有利于知识转移。

2.1.2 创新人才队伍管理与组织制度。

在服务乡村振兴背景下,图书馆要创新人才队伍管理与组织制度,出台鼓励馆员积极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这对提升图书馆“三农”知识的创新能力能起积极作用,有利于“三农”知识对农民的转移服务。

2.1.3 优化岗位结构。

图书馆的岗位结构是图书馆知识创造能力的执行载体,其合理性影响图书馆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效率。在服务乡村振兴背景下,图书馆相应岗位馆员应具有情报知识与农科知识相结合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提高“三农”知识的再创造能力,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知识转移。

2.2 影响农民对“三农”知识的吸收能力的因素

农民是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接受方,农民的知识吸收能力直接影响知识转移效果。影响农民在知识转移中接受吸收能力的障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2.2.1 认知障碍。

农民由于生活环境封闭、落后,文化素质低,没有意识到知识能创造价值,因此农民的知识接受动力不足。

2.2.2 心理障碍。

农民思想保守,不易相信新知识、新技术,他们接受新的生产知识一般都是通过熟人、朋友介绍,就近求助。

2.2.3 共享成本。

知识共享需要一定的成本,农民经济条件有限,不想花太多的成本来接受新知识、信息,而且获得的知识与信息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他们对知识共享有一定的障碍。

2.3 “三农”知识转移的互动性

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三农”知识转移,由于不同类型的农业知识其专属度、复杂度、难易度都不同,有高度的“黏性”或“语境依赖性”,它常与特定的场景、任务联系在一起。因此“三农”知识共享,需要双方积极参与、交互和沟通,通过观察、体验等方式,潜移默化共享显性与隐性知识,才能提高“三农”知识共享的效率,促进图书馆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知识转移。

2.4 “三农”知识转移情境的差距

“知识转移情境”包括了知识供受之间的物理距离、文化距离、制度距离等各方面的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知识转移中,图书馆与农民之间的知识转移情境相差很大,知识转移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通过搭建中间平台,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才有助于促进“三农”知识转移。

3 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知识转移的实现对策

为了保证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知识转移顺利通畅,笔者认为要从营造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知识转移的外部环境、调动知识转移各主体积极性,以及尽量减小知识转移环节中各种因素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虑。

3.1 构建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知识转移的环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