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苏州农业产业化发展转型升级研究
作者: 何其全 张青 朱琳 季方芳 田婷
摘要 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等方式,获取相关调查数据,分析此次疫情对苏州农业种植生产、加工流通以及农业服务等各个环节带来的影响,思考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农业发展的方向,在引领产业融合、攻关底层技术、升级服务品质、完善应急管理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对促进农业生产顺利恢复、确保农业稳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农业;发展转型;新冠肺炎;苏州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9-025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9.06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uzhou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VID-19 Epidemic
HE Qi-quan,ZHANG Qing,ZHU Lin et al
(Su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uzhou,Jiangsu 215000)
Abstract This thesis takes the 2020 COVID-19 epidemic as an example,obtains relevant survey data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site visits,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epidemic on various links such as Suzhou’s agricultural planting production,processing and distribution,and agricultural services,ponders the conceptual dire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ormalized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and proposes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lead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tackling key underlying technologies,upgrading service quality,and improving emergency management,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smooth recove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ensuring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and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level.
Key words Agriculture;Development and upgrade;COVID-19;Suzhou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1]席卷全球,带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巨大冲击,对农业生产造成深远且全面的不利影响[2]。作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在年初发展迅速,蔓延广阔[3]。为控制和抗击疫情,全国上下采取封村封路、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人民居家隔离、企业推迟开工等疫情防控措施[4]。面对疫情,苏州的一系列快速高效举措成为了全国抗疫的典范[5]。2020年1月26日,苏州率先发布《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第3号)》,通告中要求企业延迟开工,学校推迟开学,假期减少聚会,苏州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座推迟复工的城市,2020年2月3日,苏州深夜发布《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第5号)》[6],使用来苏人员信息登记系统登记信息,成为首个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工具提高入苏效率的城市。与此同时,2020年2月2日,苏州率先发布《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7],制定了10条政策,加大金融支持、稳定职工队伍、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随后简称苏“惠农”十条的《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制定出台[8],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渡难关,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助农惠农的政策典范。如今苏州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各地仍需对新冠肺炎疫情从严从细从实落实防控任务,严防商品进出口渠道所带来的风险。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等方式,获取相关调查数据,分析总结此次疫情对苏州农业种植生产、加工流通以及农业服务等各个环节带来的影响,思考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农业发展的理念方向,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农业转型升级对策建议,对促进农业生产能顺利恢复,确保农业稳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调查数据来源研究概况
为科学有效地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苏州农业产业带来的影响,2020年3月8日—2020年5月9日,项目团队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现场问卷调查、现场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相关课题的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144份(表1)。其中网络问卷71份,纸质问卷50份,走访调查23份(农业主体23家),样本分布于苏州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张家港市、昆山市、常熟市6个县(区),其中不从事农业产业相关活动的样本占6.9%,从事农业产业相关活动的样本占93.1%,从事粮食种植的样本占29.85%,从事果蔬园艺种植的样本占22.39%,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样本占13.43%,从事农业服务业的样本占38.81%(存在同一样本从事多种农业活动的样本)。
2 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苏州农业产业影响程度调查结果统计见表2。新冠肺炎疫情对苏州农业产业的影响分为以下3个方面。
2.1 种植生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影响时间主要在冬末春初,此时正值备耕和春耕的重要时期。首先,部分农业主体由于对疫情缺乏科学认识影响春耕进度,44.44%的受访者表示出现过恐慌情绪,备耕积极性低迷,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进度。其次,硬核防控疫情管理措施致使各个环节不畅,77.78%的受访者表示当地出现了封村封路,严禁外村人进入,甚至禁止村民出户的现象,造成农业生产工具、大型农用机械、种子、肥料等租赁和购买渠道不通畅,使得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运行。再次,38.89%的受访者表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开展农业春播耕作时,需要大量劳动力,但因新冠防控政策原因,雇佣农工困难,且农工佣金上涨[9],技术下乡等农业生产服务也被迫停止,正常的种植生产活动推进困难。此外,苏州对外农产品贸易也因疫情出口渠道封闭而受到阻碍。
2.2 加工流通
新冠肺炎疫情在农业加工流通环节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受疫情影响停工停业,受访的17家农产品加工流动企业中,7家受疫情影响停工,恢复生产的农产品加工工厂由于地方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控制人员流动,普遍面临生产运营材料断供、员工返岗率低,以及防疫物资不足等窘境。第二,疫情管控导致道路封闭,物流交通大幅受限,农产品流通和跨区销售受阻,61.81%的受访者表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品滞销积压问题。大多数农产品往往不耐储存,产品新鲜度降低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农产品的腐烂与变质,时鲜水果销量断崖式下跌且储藏成本翻倍,农户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如太仓市浮桥镇丁泾村3月份时蔬菜滞销超1.25万kg,极大地打击了农民农作的积极性。
2.3 农业服务
乡村旅游业主要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乡土人文禀赋,将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康养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了乡村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包容性发展[10]。苏州凭借江南水乡、滨湖特色、吴地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场所,开展了一系列打造乡村旅游业的“富民工程”。推动生态果园、家庭农场、设施蔬菜、设施花卉等产业向休闲观光农业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但是此次疫情对休闲农业产业打击巨大,受访的53家休闲农业主体都出现了客流量、营业额断崖式下滑的问题,苏州政府采取的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几乎禁止了人群流动和聚集用餐,旅游业陷入重大低谷。春节原本是旅游旺季,但在疫情防控措施下交通受到管制,外加人们对新冠病毒的恐慌情绪,旅游产业中止运营,农家乐、民宿等农业相关服务业无人问津,因而遭受重创。
3 苏州农业产业化发展转型升级建议
3.1 以绿色循环农业为方向,促进农业产业协同发展
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继续坚持循环经济作为如今的经济发展方向,结合具有苏州特色的自然资源条件,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及现代化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取长补短,构建生态、经济、社会多种效益的统一新型现代化农业。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坚持高效、节约、环保、经济的科学发展方向,实现高产量、高质量、高经济、高环保的绿色生态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广畜禽绿色养殖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桑蚕、稻鸭、稻虾、稻蟹等农渔林结合模式,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制定完善的种养指导方案,拓宽销路,明确发展动力,促进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应用。形成以养带种、以种促养,构建结合紧密、经济高效、生态持续的绿色新型种养关系。倡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基于苏州现有苗木、家禽、水产、果蔬、桑蚕、花卉等农业资源,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冷链物流、农村电子商务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构建“产+加+销+游”产业链,“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链,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农业经济大循环。
3.2 以新型网络平台为基础,加快农业销售转型升级
积极促进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加强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扶持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自建电商平台或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农产物销售。鼓励农户扩宽销售农产品路径,乘“互联网+”与“5G”技术之便,利用自媒体、电商等平台进行网络直播销售,相较于“图片+文字”的传统模式,网络直播能更好地给农产品电商赋能[11]。这种销售模式能够将农产品的销售更加生动直观,消费者能够看到真实的农作物生长条件与环境,更加了解农村,使得消费体验更加真切;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从直播中了解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农户随时随地打开手机直播,就能达到推销产品的效果,网络直播能更好地给农产品赋能,将农民的辛苦付出、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直播出来,让消费者更直观地认可农民辛勤劳作的价值。通过互联网,镜头另一端的消费者直接看到商品原产地的环境和生产过程,直播过程中可以随时下单购买,大大拓宽农户的销售群体,增加抗风险能力。
3.3 以实现稳产保供为目标,提升产地冷藏保鲜技术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道路封闭物流运输不畅,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存在一定程度的积压滞销,对于不耐储存的时鲜水果、蔬菜,积压滞销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需要利用先进科技技术开展了产地冷藏保鲜仓储设施建设工作,并降低冷藏保鲜仓储设施成本。而目前苏州在生鲜农产品收贮运过程的采摘、商品化处理、包装、保鲜、贮藏、物流等各环节与发达国家(地区)存在一定差距,缺乏高效完善的冷链物流技术体系支撑[12],导致疫情期间农户大量农产品滞销后农作物商品腐败变质,无法后续销售,故需加大技术攻关投入力度,提升冷藏保鲜仓储投资建设水平,从而延长水果、蔬菜供应时间,畅通供销渠道,减少农产品损耗量,从而降低农业经营主体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