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高光效小麦品种筛选
作者: 齐羚羽 李豪杰 欧行奇 王文定 朱启迪 郑梦瑶 李新华 郑会芳
摘要 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光合性能,筛选高光效小麦品种,对促进小麦高光效育种研究进程奠定重要基础。选用河南省新中国成立以来28个主推品种,通过测定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8个小麦品种的13个光效率相关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13个光效率指标变异系数为2.33%~26.53%。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22%,表明能全面反映光效率信息。基于光效率综合得分和小麦产量,筛选出高产高光效品种(百农307、周麦16、洛麦6号、内乡188、豫麦49、郑麦7698和百农207)、低产高光效品种(豫麦10、豫麦21、豫麦25和周麦27)、高产低光效品种(矮抗58、宝丰7228、高优503、温6、西农979、豫麦34、郑麦366、郑麦9023和周麦18)和低产低光效品种(阿勃、阿夫、辉县红、陕农7859、西安8号、豫麦54、豫麦18和豫麦13)。
关键词 高光效小麦品种;主成分分析;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1-001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1.00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election of High Photosynthetic-efficiency Wheat Varieties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QI Ling-yu, LI Hao-jie, OU Xing-qi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 and screen high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wheat varieties, and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high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of wheat breeding research process, we measured the changes of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of 28 representative wheat cultivars in Henan Province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13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indexes of 28 wheat cultivar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13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indexes was 2.33%-26.53%. The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first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s extract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88.22%, which fully reflected the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inform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comprehensive scores of high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of each wheat variety and grain yield, the high yield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wheat varieties were Bainong 307, Zhoumai 16, Luomai 6, Neixiang 188, Yumai 49, Zhengmai 7698 and Bainong 207;the low yield and high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varieties were Yumai 10, Yumai 21, Yumai 25 and Zhoumai 27;the high yield and low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varieties were Aikang 58, Baofeng 7228, Gaoyou 503, Wen 6, Xinong 979, Yumai 34, Zhengmai 366, Zhengmai 9023 and Zhou 18;and low yield,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varieties were A Bo, A Fu, Huixianhong, Shaannong 7859, Xi’an 8, Yumai 54, Yumai 18 and Yumai 13.
Key words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wheat varietie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Chlorophyll content;Yield
光合作用强弱是决定小麦产量积累的重要因素,在形成作物产量的干物质中90%~95%的有机物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1-2],因此高光效育种一直是作物光合研究和育种领域关注的热点。小麦是我国两大口粮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而黄淮海麦区是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围绕黄淮海麦区小麦种质资源的光合性能研究有利于筛选高光效小麦种质资源,建立黄淮海高光效小麦种质资源库,为最终选出适宜黄淮海地区的高光效小麦品种奠定基础。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间光合效率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为开展作物高光效品种的选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主动式遥感技术如利用叶绿素荧光信号在植物自身的生理状态或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响应监测方面已被广泛应用[4]。前人研究表明,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反映叶片光合能力的“内在性”特征[5],以及较好的评价作物抗逆性[6]、品种光合性能[7]等,尤其是在自然条件下无伤害监测植物叶片光合性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有利于将作物不同品种按照多个叶绿素荧光参数综合分类,这将有利于反映品种光合的综合性状,从而提高选择的效率和预见性[8]。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在小麦作物上已培育出一批高光效品种,并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光合效率与产量、抗性同步提高的效果[9]。部分研究针对几个品种从生理、分子等角度解析了光合性能,然而系统性针对黄淮海麦区不同年代小麦高光效品种筛选仍鲜见报道。此外,传统育种在筛选高光效品种工作时比较烦琐且效率低,亟待寻求快速高效的筛选技术来鉴定作物的高光效种质资源,评估品种对高光效响应,降低高光效潜质品种的淘汰率[9]。鉴于此,笔者以28份来自黄淮海地区的小麦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Handy PEA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一批高光效小麦种质资源,逐步建立黄淮海高光效小麦种质资源库,为选育黄淮海地区的高光效小麦品种提供理论和材料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年10月—2020年6月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北云门镇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基地(35.43°N,113.75°E)进行。该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1 ℃左右,年均降水量582 mm,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65%~75%,年均蒸发量2 000 mm。该试验地0~20 cm土壤质地为轻砂壤土,土壤容重为1.38 mg/kg,有机质含量为11.6 g/kg,土壤全氮0.89 mg/kg,速效磷18.5 mg/kg,速效钾106 mg/kg。
1.2 试验材料
该试验共选用28个曾在华北平原广泛种植的冬小麦品种,具体见表1。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重复,共84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6.6 m2。播种量为150 kg/hm2,播种时间为2019年10月2日,采用自走式数控小区条播播种机进行播种,收获时间为2020年6月4日。试验田小麦播种前一次性施肥,施肥量为金正大复合肥1 200 kg/hm2(N-P2O5-K2O为18-12-10),其他栽培管理同当地一般大田管理方式。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在灌浆期用日本美能达SPAD-502叶绿素快速分析仪测定旗叶SPAD值,测定部位为旗叶中部。
叶绿素荧光参数采用Handy-PEA(Plant Efficiency Analyser;Hansatech Instrument Ltd.,UK)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叶片暗适应30 min后测量),测定部位与SPAD测定部位相同,每个重复测定5株。叶绿素荧光参数主要包括PI abs、
F o/ F m、 F v/ F m、ABS/RC、DIo/RC、TRo/RC、DIo/CSo、DIo/CSm、
Ψo、 S m、 Vj 、ΦEo,每个指标的含义见表2。
小麦成熟期在各小区选取2个生长均匀、不缺苗断垄、具有小区代表性的1 m行长进行收获,记录穗数,计算单位面积穗数。脱粒后折合计算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含水量为14%),并从样品中测定千粒重。小麦成熟期田间各小区中间选取相邻的20个穗,数其粒数,计算穗粒数。
1.5 数据处理
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7 统计数据;采用R语言软件(www.r-project.org)进行统计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2022年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间光合性能指标的差异分析
由表3可知,28个小麦品种在PI abs、 F o/ F m、 F v/ F m、ABS/RC、DIo/RC、TRo/RC、DIo/CSo、DIo/CSm、ETo/TRo、 S m、 Vj 、ΦEo和Chl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果显示,各指标的变异系数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其变异系数为2.33%~26.53%,其中PI abs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6.53%,其次为DIo/RC(1824%), F v/ F m的变异系数最小(2.33%)。可见,这些性状在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2.2 不同小麦品种光效率的综合评价
2.2.1 光效率指标主成分提取。
光效率各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与数量级,为了避免其对结果的影响,确保试验数据科学性,便于各指标综合比较,主成分分析前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主成分确定标准是累积贡献率>85.0%[10]。基于碎石图分析并结合数据结果,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8.3%(表4,图1)。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为2723,贡献率为57.2%,主要包括PI abs(载荷值为0.357)、 Fv/Fm (0.320)、ΦEo(0.305)、ETo/TRo(0.207)、Chl(0.175)和 S m(0.112)。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PI abs、 F v/ F m和ΦEo。DIo/RC和ABS/RC的载荷值(-0.355和-0.325)绝对值均较大,说明在小麦改良过程中,降低DIo/RC和ABS/RC可以提高光利用率。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541,贡献率为183%,主要反映了ETo/TRo(载荷值为0.496)、DIo/CSm(0414)和ΦEo(载荷值为0.353), Vj 的载荷值(-0.496)绝对值最大,说明光合利用效率可以通过降低 Vj 实现目标。第三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288,贡献率为12.8%,主要反映了 S m(载荷值为0.557)和 F o/ F m(载荷值为0.348),TRo/RC的载荷值(-0.362)的绝对值最大,说明小麦改良遗传中,适度降低TRo/RC可以提高光合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