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侗族传统生态智慧内涵及创新转化路径研究
作者: 曹力文 褚兴彪摘要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侗族传统村落的生态智慧特征和价值呈现方式,认识当前生态智慧的转化创新面临的困境,探讨传统村落生态智慧传承创新的实现路径。以传统村落蕴含的生态智慧为乡村振兴精神支撑,搭建合理平台,优化外部环境,完善生态智慧传承制度,营造有利于侗族传统村落生态智慧转化运用的社会环境,构建生态智慧转化新路径,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智慧;侗族;传统村落;转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2)13-0262-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3.069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and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Path of Dong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Ecological Wisd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AO Li-wen,CHU Xing-biao(School of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presentation methods of ecological wisdom in traditional Dong villages, understand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ecological wisdom, and discuss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raditional village ecological wisdom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With the ecological wisdom contained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s the support for the spiri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uild a reasonable platform, optimiz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ecological wisdom inheritance system, create a social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wisdom in traditional Dong villages, build a new path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logical wisdom, and promote harmony,inheri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natio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Ecological wisdom;Dong nationality;Traditional village;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逻辑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以研究如何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为逻辑继承。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这一论断。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挖掘及运用的价值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青山绿水”美丽乡村的生态观,二是通达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在生态命运共同体视野下这二者合为一个目的,即践行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侗族地区虽然多为经济落后地区,但侗族村寨生态环境普遍保持较好,侗寨依山傍水,寨边常有葱郁的保寨林,寨前清澈的溪河鱼虾成群,层层叠叠的梯田有青山绿水相伴,山林田野鸟雀成群,这是侗族在长期生存发展实践中保持向自然索取有度,与自然生灵和谐共处形成的结果。侗族保持自然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就是为自己生存发展提供更长久的支撑,是侗寨村落空间蕴含的生态智慧。侗族这种传统生态智慧与习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毫无二致。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让村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村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侗族敬畏自然、取用有节的生态智慧本质上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智慧。研究侗族传统村落生态智慧,取其精华,探讨如何将传统生态智慧运用到当代乡村振兴建设和实践中,可以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标准和行为指导,丰富生态文明内涵,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格局,让乡村振兴结出繁荣盛果。
1侗族传统村落空间生态智慧特征
当代生态智慧(ecological wisdom,EW)的定义是妥善处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维模式和实践准则[1]。生态智慧是人的智慧,社会乡村生态智慧以中华文明的生态哲学思想、生态实践为基础构筑,基本载体是传统村落。具有生态智慧的民族尊重自然,保持谦卑,侗族生态智慧为侗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智慧源泉,提高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为乡村振兴中侗族村寨特色建设创新提供有效途径。
1.1物质性特征呈现为转化提供可视化语言侗族传统村落空间生态智慧的物质性呈现为转化创新提供可视化语言。可视化主要指直观化、形象化、视觉化[2]。侗族生态智慧的载体侗族传统村落,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物质存在的事物,村落是特定地理环境下与社会人文实践促进的必然,生态智慧物质特征表现为看得见的具象化实物,或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产品。
其一,侗族传统村落的生态智慧是本土文化产物,具有原发性、传统性。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景观的空间载体和文化“母体”形式,不仅具有“以家园为主体的聚落空间‘共栖地’和文明汇集的文化共同体”的家国意义,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母境,是孕育生成乡土文学、艺术、宗教、伦理等“子文本”的“文化母本”,也是传承和转化民族文化精神发祥的母体[3]。侗族传统村落生态智慧形成过程深受古代朴素自然观影响,“天人合一”主张人们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过程中尊重环境规律、索取有度。在侗族传统村落中如鼓楼、风雨桥、寨门、萨坛、凉亭、池塘、水车、吊脚楼、粮仓、稻田等是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性的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结果,是侗族人民思想信仰和审美形成的过程体现,极具地方民族特色。
其二,侗族传统村落生态智慧的物质文化本身是一个不断创新传承的过程。生态文化涵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精髓,它是在创造物质财富活动的基础上生成的精神财富,最终又反作用于人类物质生产的现实之中[4]。“传统”一词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强调文化和文脉从古至今的延续性,诠释了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的过程[5]。侗族生态智慧承载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伴随时代发展创新变化与时代同进步。稻鸭鱼耕作模式、结款自治社会组织方式、固土保水耕种制度等生态文化,伴随中国传统农耕文明诞生,同时也契合当今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导向。
1.2非物质文化存在方式为转化创新提供叙事结构侗族传统村落空间生态智慧的非物质文化存在方式为转化创新提供叙事结构。叙事学通过对其事态构成规律的探讨,确定功能、手段、方法与其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结构性分析,同时对叙事原理进行探究[6]。非物质文化具有活态性特征,充斥于整个侗族传统村落,运用叙事学手法里的“象征、隐喻”将生态智慧转化创新上升到整个村落空间,以要素叙事、历史叙事、情境叙事方式从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非物质文化的符号性、脉络性及存在方式为落脚点,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系统深入认识生态智慧,转化创新。
非物质文化具有符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一种文化形态,对文化的理解自然也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可以将文化看作一个符号学的概念,也即文化是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7]。事物本身没有意义,只有转化成为符号才有意义,符号是人与事物建立认识与情感关系的中介,是意义的中介[8]。符号性是对侗族生态智慧文化的高度浓缩的抽象性表达,由语言符号、建筑符号、图像符号构筑而成。符号是文化传承最基本的载体和传播手段,符号易被外界感知、理解和接受。侗族大歌、木构建筑技艺、侗锦、款约等作为侗族传统村落空间里的符号,从非物质文化的物质本体层面民族服饰、侗族建筑等,作为要素直接叙事,能增加转化创新的记忆点。
非物质文化具有脉络性。非物质文化的脉络是隐喻的,涵盖村民日常活动和民俗信仰,对侗族各个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等要素的写实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则强调的是人对“精神文化”的传递, 载体与对象是分离的, 传承过程是通过人与人的精神交流, 即口述、身体示范、观念或心理积淀等形式进行的, 因而是抽象的、无形的[9]。探究非遗文化的脉络,重塑传统村落场所精神,为生态智慧创新转化过程中提供历史叙事方式。
非物质文化在侗族村寨空间充斥形式多样化。渗透融入生活观念、农耕生产、服饰穿着、文化艺术等多维度空间。多样化存在方式为侗族村落空间整体转化提供更系统化、连续性叙事手段——“情境叙事”。情境叙事是指通过建筑、景观与场所的空间尺度、光影造型及环境表现,营造情境氛围,使体验者产生类似“穿越时空”的审美经验[10]。例如侗族民间美术是充斥于侗族传统村落场域的空间艺术,雕塑装饰在村寨体现包括建筑雕塑装饰、家具装饰雕塑、宗教雕塑、食材雕塑、工艺美术作品雕塑等,在乡村美学、宗教信仰、生活实用中充分发挥作用。
1.3整体性营造为转化创新提供清晰视角村落的生态自然空间、物质活动空间、社会文化空间构成村寨整体,生态自然是基础,物质活动要素并联,社会文化是场域。侗族传统村落空间生态智慧的整体性营造为转化创新提供了清晰视角。
生态区域的适度性考量。侗族传统村落自古以来的“万物有灵”思想,在村落的建设开发中注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构成背山面水、藏风聚气、依山就势的系统格局,反映了“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11]。侗寨多为木构建筑形式吊脚楼,与传统三角形民居建筑形式不同,占天不占地建筑方式多呈“倒金字塔”式,建筑宽度逐层增加60 cm左右,便于侗族人民晾晒染布,同时外延的建筑宽度为建筑边的道路起到夏日遮阳、雨天避雨作用。
侗寨村落生活生产无痕迹生态链接。梯田农耕方式村寨形成“山林-防护林-灌木-民居-稻田-溪流”生态布局,有效保护水土,保护生态多样性。地域特色的稻鸭鱼耕种模式,形成人为的湿地生态系统,河流、鱼塘、稻田三者联会贯通,河流为鱼塘稻田提供水源,鱼塘稻田根据不同时节饲养不同品种鱼类,提供了交叉饲养空间;在小黄、占里一类传统侗寨还能看到过去侗族人民将厕所建于水田之上,排泄物直接进入水田作为鱼类饲料。高效的复合型农耕方式,极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村落空间生态智慧的多样化统一。村落本身是生态智慧历史实践的结果,乡村建设最具生命的活力。侗族村落中,围绕家族—村寨四周的住屋、坟山、水井、水田、鱼塘、凉亭、溪流、神林、山地等构成要素,则是按照侗族的文化逻辑而有序化的配置,将自然资源、地方性制度和信仰体系一体化[12]。侗族村落从整体选址到村落内部以鼓楼为核心的中心式空间布局,看似无序的建筑布局实为侗族居民空间认同感、安全感的外在物化体现。以湖南皇都侗族文化村、广西三江高友村为例,村寨外部向高海拔方位依次为“山-水-田-村”;村寨内部住宅建筑围绕“鼓楼-广场-戏台”的中心空间分布,住宅旁有水井、凉亭一类公共建筑。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建筑形式在村落空间里得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