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专业线上线下融合混合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李江遐 张军 徐启荣 房文娟摘要 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高等继续教育课程农业资源环境概论的教学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基于线上线下融合+案例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从课程的教学内容、师资建设、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满足高职学生对学习时间的灵活性需求,发挥继续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线上线下融合;继续教育;农业资源环境概论;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6-0265-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6.06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of Hybird Teaching of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Specialty—Taking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LI Jiang-xia1, ZHANG Jun2, XU Qi-rong1 et al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6;2.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hui Agriculture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6)
Abstract
Continuing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society and improving national qualit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quality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higher continuing education cours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urse system based on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case teaching, and carries out reform and practice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teacher co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so a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consciousness and meet the flexibility of learning time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give full play to the key rol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teaching;Continuing education;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ourse construction
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是安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植物生产类的必修课程。课程主要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与特征;分析人类、农业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1-2]。目前该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短期集中授课模式,侧重课程的理论教学,关注学生对该学科基础理论的掌握,课堂集中授课时间相对较短,课程内容较枯燥。而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年龄差别大,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基础相对较弱,原有的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不高。继续沿袭原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能适应继续教育人才的培养。
1 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有:①教学内容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②教学形式单一,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活跃度不够,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③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注重理论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相对较弱,学生运用课堂学习到的理论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④考核体系不够全面,考核方式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考试结果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之前的考评方式主要以期末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考核,试题侧重学科理论知识的考查,内容多数需要学生记忆,不能体现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很多学生只是考前突击,考完基本全忘,无法做到活学活用。
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发展为做好高职农业生产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名师微课、小视频、教学课件、典型案例等)以及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使得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3-5]。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合理利用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势在必行。
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将教师录制的微课保存在学校网络平台上,教师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图文并茂地将教学课件展现在网络课堂中,线上学习资源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继续教育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学习进度,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用线上课程平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课程进行提前预习、课后及时回顾以及进行自我检验,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又有助于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授课内容[5]。
围绕高职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建设目标,本着“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学习平台,改进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方式,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更新、实践基地建立、改革考查模式等方面进行农业资源环境概论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
2 农业资源环境概论网络课程内容优化
2.1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实践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农业环境资源利用保护方面出现的新问题,研发出的新技术,突出该学科的新发现、新发展和新技术,并且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教学内容更新拓展的重要基石。
2.1.1 组建课程团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基本理论+典型案例”组织教学,提高教学团队授课教师的基本理论和典型案例分析能力是开展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核心[6]。为此,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把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向课程基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方向转变。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农业资源环境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一是通过专题研讨会的形式,邀请行业专家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二是鼓励团队中的教师积极参加农业资源环境方面的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赴相关行业进行调研;三是定期组织团队教师召开课程研讨会,相互交流经验,获取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中的热点关注实例,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7]。
2.1.2 构建“模块化单元”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岗位职业要求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目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能力导向,课程将课堂讲授与实例分析相结合,学科理论与农业资源环境发展现状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9]。按照“农业资源环境基本理论模块+应用案例”的方式,组织教学模块,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每个模块按照微课形式录制视频,主要设置:模块1——土壤、水、大气资源;模块2——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模块3——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模块4——生态农业。每一个模块单元按照背景知识、理论方法、应用案例的形式组织相关内容,形成农业资源环境概论课程体系。配合基本理论的教学,逐步建成课程案例库并实时更新,把农业资源环境概论最新研究和相关案例引入课程体系。
2.2 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2.2.1 采用适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如果只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会觉得学习的内容较为枯燥,与工作实际、生产实际脱节,不容易提高学习积极性[10]。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和工作背景,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尽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4],如讲座、案例教学法及现场教学法、讨论法等,重视课程基本理论与工作、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职业能力培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2 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方式。
教学组织上,借助学校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开展线上课程(微课录制)与线下讲授相结合,使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学习[3]。微课教学目前已成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教学中教师制作的课件可以包含多种形式,除课程大纲、课程重点难点、课程主要内容外,可以加入相关的视频短片,通过视频短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加深印象。如水资源与水环境章节,水资源部分插入介绍国内水资源利用保护现状的视频短片,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对目前国内水资源分布、污染状况及评价方法一目了然。结合线下教师的讲解与答疑,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学习线上课程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反复观看课程的重点难点,从而加深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线下讲授环节除着重讲授课程重点难点外,增加小组讨论、辩论形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通过集体备课对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讨论,确定最优方案。积极搜集与课程相关的典型案例,重视在传授农业资源环境相关理论的同时,从生产实践出发,联系实际进行教学,适时结合实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获取问题答案的学习习惯。如学习土地资源这章时结合目前关注的“三农”问题讲解如何从乡村实际出发切实保护耕地,使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对有污染的土地采取切断污染源,根据污染程度采用不同的修复技术。
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相融合,建立课程的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将线上课程资源的学习功能与对学生的管理监督有效结合,不定期精选和更新优质微课内容和与农业资源环境相关的生产实际案例,将该课程的线下课堂教学与学校网络平台的线上课程资源有效融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最终的课程考查挂钩,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2.2.3 线下教学增加实践内容,建立实习基地。
线下教学环节增加实习教学,农业资源环境概论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懂得了客观事物发生的本质及其规律。实习基地的建立使得学生在实习环节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出现的问题,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生产实习中升华学习[11]。通过实践环节,学生真正学会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参观美好乡村建设示范基地,加深学生对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及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知识的深入认知和具体操作,理解具体农村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方法、工程设计及运行结果。实地参与农村垃圾的收集、预处理和处理等相关环节,增强学生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深入了解。学校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实践课程教学实习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