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 张鹏飞 张健摘要 对天津市农村产业融合进行实地调研,从模式现状、主体现状等方面对天津市农村产业融合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天津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天津市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从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产业链、增强技术提升的内在动力、加强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天津市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 产业融合;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8-023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8.05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Tianjin
ZHANG Peng-fei,ZHANG Ji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00)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Tianjin from the aspects of mode status, subject status and policy status. Combined with the typical cases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ianji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ianjin,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cultivating and expanding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perfecting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and enhancing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technological upgrading,strengthening the interest connection mechanism between agricultural operators and farmers,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Tianjin.
Key words Industrial integration;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在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被首次提出,强调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地方政府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高[1]。2015—2022年农村产业融合连续几年在中央一号文件都被提及,说明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背景下,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农村农业转型升级、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天津市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笔者以直辖市天津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天津市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找出天津市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丰富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和促进天津市农村产业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1 天津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天津市现辖16个区中有10个主要涉农区,每个涉农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天津市主要围绕小站稻、蔬菜、生猪、水果、林果、奶业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了蓟州区出头岭食用菌、西青区辛口镇精品蔬菜、北辰区双街镇花卉、武清区精品葡萄和桃、津南区小站稻、宁河区岳龙镇辣椒、静海区台头镇西瓜等产业。天津市在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2021年8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天津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加快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2021年11月,《天津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开始施行。天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发展的同时,仍存在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休闲农业品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1.1 天津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
1.1.1 农业内部交叉融合模式。
农业内部交叉融合指的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在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之间进行融合重组,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既能够减少成本、增加效益,也能够促进农业废物利用,保护生态环境[2]。天津市津南区的小站稻,通过发展稻蟹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产值和收益的双丰收,单位面积产值增加近15 000元/hm2。同时,稻蟹种养模式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防止了土壤的污染。天津市的其他涉农区也积极推广稻蟹种养模式来提高农户收入。
1.1.2 农业产业延伸型融合模式。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中心向前后纵向延伸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一是前向延伸融合。前向延伸融合是向农业种植与养殖环节延伸,保证农产品原料产量和质量供应的稳定。二是向后延伸融合。后向延伸融合是向加工、流通等环节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整个产业链、价值链升级,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和深度加工。目前,天津市建成农产品加工园20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20家,产品总价值达到1 20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7∶1。
1.1.3 农业多功能扩展融合模式。农业多功能扩展融合模式是指立足农业多功能的挖掘与拓展,依托农村各种资源,比如自然风光、田园景观、老家味道等生态绿色资源,将农业与传统文化、休闲旅游、素质扩展等产业深度有机结合,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天津市在农业多功能扩展融合方面的重点工作是开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天津市认定22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和258个市级休闲农业特色村点。“十三五”期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数量1 861万人次,综合收入61.8亿元。
1.1.4 技术渗透型融合模式。技术渗透型融合模式是指在农业的生产、经营、运输、管理、服务过程中,运用生物、互联网、信息等新一代技术来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形成诸如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实现先进科技与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3]。天津市建成了全国领先的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带动农业经营主体44.5万家,促进农村电商、物联网、中央厨房、冷链物流等农村新业态快速发展,网络销售模式基本实现全覆盖。
1.2 天津市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农业产业融合主体现状主要是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种养大户的发展现状[4]。
1.2.1 家庭农场蓬勃发展。
家庭农场依靠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或养殖,相对于传统的小农经济,家庭农场所生产的农产品产量高、品质好、品种多,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5]。天津市从人才、资金等方面出台相关文件来培育壮大家庭农场的发展。《天津市引导各类人才创办家庭农场的工作方案》和《天津市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工作方案通知》分别从人才和资金两方面为家庭农场的培育提供政策支持。目前,天津市纳入名录系统家庭农场超过1万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133家。
1.2.2 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实现成员间互助为目的,为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专业服务,提升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济的方式实现生产的组织化和集约化,降低了小农户农业生产的风险成本,通过带动散户与组织大户对接企业,联结市场,减少了交易成本。除此之外,在利益分配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相对会实现公平分配。“十三五”期间,天津市工商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2 397家,2021年认定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56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
1.2.3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融合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高端农产品生产、农业品牌打造、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推动了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等要素的融合,是实现乡村战略的重要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天津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7家,其中国家级22家,主要集中在宝坻区、宁河区和滨海新区。
2 天津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 天津市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数量少、档次低、规模小等诸多问题[6]。天津市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仅为2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仍然偏少,大部分农业企业销售规模不大,优势不明显,没有形成集群带动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缺乏合理的组织结构,监督不到位,甚至存在为套取政策资金的“空壳社”。
2.2 农业产业链建设水平不高
在产业融合方面,一二产业融合仍以初级农产品加工为主,缺少深加工产品,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一三产业融合中,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弱,缺乏效益增长点,品牌培育意识薄弱,市内的休闲农业点缺乏知名度[7]。整个产业链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生产端,农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未形成标准化生产;在加工端,初级加工的农产品居多;在流通端,表现为仓储中心在农村地区较少,物流信息化管理弱、冷链运输成本高,农产品销售链条不完善,农村经纪人队伍较弱,新型销售平台尚未实现全覆盖。
2.3 技术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
技术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两方面[8]。从新技术研究角度来看,天津涉农科研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涉农人才和科研机构数量少。天津市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涉农专业在校人数不多,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吸引不了外来涉农人才,人才储备机制不完善。除此之外,天津市内涉农科研院所中企业自办的数量少,大部分科研院所的性质是高校合办和国家科研院所的下属机构。
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来看,天津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成果转化率低。一是天津市目前仍然缺少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及推广平台建设,相反仍然以传统科研补助形式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支持,缺少市场化运作来创造内生动力[9]。二是在技术推广方面,多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培育的频次低,连接性不强,使很多培训流于形式。三是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收入分配问题,科研人员与企业、一线生产和市场需求联系不紧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匹配程度不高,制约了农村产业化融合发展。
2.4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天津市各类产业化组织主要通过订单式、合作式、股份式的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由于市场波动和经营主体规模、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当前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合作流于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博弈力量悬殊,农户在议价方面处于劣势,造成农业龙头企业会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产品[10];二是农户对合同中关键标准不明确,合同内容不够细化。企业收购农户的农产品会按照合同的标准来执行,而农户本身由于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意识,认为企业是在“鸡蛋里挑骨头”,部分农户为完成生产任务,人为缩短养殖周期和生产时间,不仅对粮食安全造成隐患,也破坏农户与企业之间脆弱的利益联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