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探究

作者: 刘欣 杨永杰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探究0

摘要 “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助力京郊乡村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通过村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有效提升了京郊乡村治理能力,创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采取“双主体培养、模块化教学、多岗位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方及“农学交替、理实循环”的教学模式。为京郊培养了一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关键词 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全日制学历教育

中图分类号 D 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8-0242-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8.0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Education Improve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the “Beijing Rural Grass-roots Cadre Talent Training Project” as an Example

LIU Xin,YANG Yong-jie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0093)

Abstract “Beijing Rural Grass-roots Cadre Talents Training Project” helps the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suburbs of Beijing.Through the training of village affairs management talents, the rural governance ability in the suburbs of Beijing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innovated, and new way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explore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dual-subject training, modular teaching and multi-post training” and the teaching mode of “agricultural learning alternation and practical cycle” are adopted.A number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have been trained for the suburbs of Beijing,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by all walks of life.

Key words Rural grass-roots cadres;Rural revitaliz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Full-time academic education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要求[1]。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干部肩负着带领广大村民进行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使命,是带领广大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他们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学历状况与实现乡村振兴对村干部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他们提高学历的途径不多[2-3]。在这一背景下,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联合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同开展“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学历教育工作。“工程”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基础上开设“村务管理方向”,对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大专学历培养。2018年开始招生,经过4年5次招生,累计招录1 800余人。“工程”成效显著,得到广泛关注。

1 开展“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的意义

1.1 助力京郊乡村人才振兴 “工程”为京郊培养了一批受过系统高等职业教育的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由于采取的校政双主体培养模式,组织部门一直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员,列入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进而建立起一支“一懂两爱三过硬”村级干部后备队伍。“工程”成为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培养的重要途径,有力地助推了京郊乡村人才振兴。

1.2 助推京郊乡村组织振兴

2017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党的领导是提高乡村振兴实施效能的重要保障。强化建设农村工作队伍,是乡村振兴实施的组织保障[4]。”“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尤其是对村书记及“村两委”培养,使他们的素质、能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及时、有效地得到提升。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能力,有力地助推了京郊乡村组织振兴。

1.3 提升京郊乡村治理能力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农村基层干部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招录对象是以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两委”)成员为主的直接参与乡村治理的村级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及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通过学习,提高了治理乡村的能力,对于提高当地乡村治理水平、京郊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4 创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普通高职来说,农村基层干部是全新的培养对象,更具职业教育色彩,培养模式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必须针对农村基层干部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采用了从招生到就业的全程校政双主体培育模式。一个主体是高等学校,另一个主体是政府组织部门,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将双方的优势资源充分整合[5-6],创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5 探索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

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社会进步是高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政策最终的贯彻者和执行者,肩负着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社会的重任。他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能够推动京郊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培养农村基层干部,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进而推动京郊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乡村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2 “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举措

2.1 培养目标 “工程”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实践工作能力强,适应首都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能够扎根乡土的农村基层公共管理服务人才,为“四个中心”及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对农村基层干部人才的学历教育,以实践工作能力提升为核心,培养具有从事农村基层工作所必备的农村党建、农村经济、农村社区管理理论知识;掌握农村基层工作方法,熟悉农村政策与法规,具有发展经济、稳定局面、能带领村民实现乡村振兴的高素质管理人才[7]。

2.2 招生对象及办法

招生对象主要为2类人员,一类是现京郊农村“村两委”成员,另一类是京籍35岁以下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已取得当年高考报名资格的农村社会青年。

采取学校与组织部门合作的方式进行招生,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负责发通知,各区组织部及农工委负责落实。考生须乡镇、村2级审核加盖公章推荐,取得报考资格。学校对照普通高职招录条件进行审核。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联合确定入学标准,实行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独录取,由笔试、面试环节构成,分别由学校组织专家及组织部门组织一线干部完成政治理论基础、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素质、专业能力等试题考核。学校与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完成招生,考生经各区委组织部门(区委农工委)政审通过方可录取。

2.3 培养方式 “工程”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方式为“双主体培养、模块化教学、多岗位锻炼”。

2.3.1 双主体培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与组织部门都作为培养主体,共同探讨课程体系,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与实践,共同完成教学组织与学生管理,共同完成全链条人才培养[8]。作为学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范例,实现了校地、校政深度合作的新突破,探索出了校政双主体培育新模式。建立了“双班主任、双授课教师、双实践导师”教学管理团队。

“双班主任”是指学生按生源所在区分班,各区组织部、农工委各配备各区组织部1名干部、农工委1名干部担任班主任,负责全区学生的实践考核。同时,由学校挑选政治上成熟、专业知识过硬、有丰富阅历的资深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

“双授课教师”由学校和组织部门分别指派,学校选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组织部门配备有实战经验的干部(包括机关干部和农村干部),共同组建“教授+干部”的双授课教师综合性教学团队。专家教授重点讲理论知识,干部重点讲经验做法。

“双实践导师”是指学生在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由校内外配备双实践指导教师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乡镇村干部担任双实践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培养过程中,既安排乡村干部“传帮带”,也安排学院教师具体指导,提升岗位实践能力[7]。

2.3.2 模块化教学。

采取模块化课程设置,根据村务管理岗位职业需求,按照与政治、经济、社会相对应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务管理委员会及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3个村主体管理职能,明确专业核心能力为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能力、农村社会管理能力。按照3个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基础职业能力的提升设置了4个课程模块:政治与组织建设模块、农村经济发展模块、农村社会管理模块、村务管理职业能力提升模块。每个模块中有一门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其他支撑课程,3个核心模块均有对应主题的市情区情报告课程及拓展与实践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基本上第一学期学习村务管理职业能力提升模块相对应的基础课程,第二学期学习政治与组织建设模块课程,第三学期学习农村经济发展模块课程,第四学期学习农村社会管理模块课程,第五学期学生除去4周集中到校学习专业选修理论课,余下时间全部在乡镇村岗位完成所有的专业拓展与实践课程。整个课程模块设置见图1。

2.3.3 多岗位锻炼。

通过3种方式实现实践教学,一种是在第五学期8周时间安排学生到乡镇党委政府各科室进行实岗业务轮训,学生在这一阶段结合工作需求、个人意愿选定岗位,岗位设置倾向于与农村工作关联密切的部门,如党建办、信访办、经管站、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等部门。学习了解基层党建、经济管理、土地规划、信访维稳、民政社保、环境整治等工作。镇党委对学员进行一体化管理,指派专人进行带教。 实行定期查访制度,定期与学员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员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对学员在岗位锻炼期间的工作、思想、业绩等方面出具工作鉴定,加盖乡镇公章后,存入个人档案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