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与实践

作者: 薛婷婷 张宁 李明 张亚红 徐伟荣 徐国前

葡萄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与实践0

摘要 阐明了葡萄栽培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深入挖掘葡萄栽培学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初步探索了葡萄栽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并从教师团队建设、思政元素挖掘及教学评价改革3个方面阐述思政建设思路,以期通过课堂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责任和担当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团队意识、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真正实现“教”和“育”的同向发力。

关键词 课程思政; 葡萄栽培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8-026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8.06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Path of Viticulture Course

XUE Ting-ting,ZHANG Ning,LI Ming et al

(College of Food and Wine,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 750021)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iticulture course,deeply excava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viticulture course,and preliminarily explored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viticulture course,and expounded the construction idea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mi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teaching evaluation reform,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elf-confidence,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wareness,team awareness,responsibility sense,rigorous and realistic scientific attitude,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Viticulture;Teaching reform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实施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个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1]。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思想上的传承、转化与发展,是对建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2]。大学生实现思想重塑价值、主体激励价值、实践导向价值,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铸魂育人”这个本位价值的关键[1]。课程思政建设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回答,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模式,是立德树人的本质体现,引领大学生实现思想重塑、主体激励和实践导向等价值[1,3]。

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召开各类相关会议,要打造各

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和各个教育环节的育人功能,推进课程思政,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生态系统[4-6]。为积极响应全国高校课改要求,笔者介绍了葡萄栽培学课程的相关信息与教学环节、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思路。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主要从教师团队建设、思政元素挖掘及教学评价改革3个方面进行阐述,在课程建设中需要不断强化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度,重视教师团队建设,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灵活融入实际教学过程,重新调整并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7]。

1 课程概况与教学环节

葡萄栽培学课程作为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着重于葡萄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原理、葡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葡萄栽培技术的实际应用,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和原理制订适宜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解决栽培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安全、优质、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葡萄。为培养学生的爱农、助农及惠农意识,满足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对具有栽培专业知识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葡萄园田技能训练 Ⅰ、Ⅱ 实践教学环节,笔者近年来对课程授课模式、内容等进行了不断探索,利用课程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田间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将在田间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解析。这种线上线下、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方式使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理解与应用,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主体意识[8]。

1.1 理论教学环节

该课程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按照《植物生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融合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新模式。该课程采用以成果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和BOPPPS教学方法(课程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制订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和学生学习任务单,并按模块进行教学单元课程专业和思政内容设计。在教学手段方面,依托学校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设置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BOPPPS方法)和课后巩固学习3个环节,并结合田园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该课程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交流平台(如雨课堂等),共享学习资源的同时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桥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 同时,利用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栽培学”、宁夏大学尔雅课程平台的“葡萄栽培学”课程进行线上学习。

1.2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转化为一定的社会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等,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得感[7]。该课程另设葡萄园田技能训练 Ⅰ、Ⅱ 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分别设置于大学二年级上、下2个学期,使得整个实践环节涉及葡萄出土到休眠的全过程管理。自学院建设“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学生实训葡萄园”以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了解葡萄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熟悉园田管理技能。另外,与2个校外实习基地(宁夏农垦西夏王和宁夏西鸽酒庄葡萄生产基地)长期合作,让学生的实践学习能接触到生产一线。实践环节连贯而统一,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中。采用现象、问题、理论、方法和创新意识五环相扣的创新教学法,加强对工程技术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在实践学习的同时,向“问题发掘”与“自主创新”两个方向延伸。笔者所在团队已编纂《埋土防寒区酿酒葡萄标准化栽培》实践教材、《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标准化栽培手册》,用于辅助实践教学。

2 葡萄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方式中,专业教师仅负责专业知识的教授,并未关注到学生德育素养和人文思政的提高,而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教书育人”的初衷不符[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是党和国家一直坚持的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专业课德育属性逐步提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切实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重视课程各部分蕴含的优秀精神文化挖掘,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教学整个过程[9-11]。

葡萄栽培学课程通过研究葡萄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以期在人工栽培管理条件下获得优质、高产量的葡萄产品。葡萄栽培学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品种,制定与生态和品种相适应,合理、科学的栽培管理体系,在保证生态资源持续利用和葡萄植株寿命的前提下提高葡萄的质量和产量。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通过学习该指导纲要,将其融入葡萄栽培学课堂和实践教学全过程。

在课程大纲中明确在传授葡萄栽培知识的同时,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转变对葡萄栽培的认识,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以及不断探索、持之以恒、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思政目标。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增强课程思政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课程质量,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和整体建设的改革创新[7]。

3 葡萄栽培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

3.1 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团队 高校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湛的业务能力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对好教师的标准要求[3]。近年来,高等教育环节明确要求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元素,需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每门课程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

课程思政教育要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目标。专业课“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要求任课教师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有过硬的思政素质,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不同的思政案例,并进行凝炼和升华,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之中。专业课教师成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建设者和实施者,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统一起来[10,12]。

该课程教学团队共4名,博士研究生人数占专任教师人数的75%,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梯队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覆盖葡萄与葡萄酒学、果树学相关专业领域,学术水平高,大多数教师具有丰富的授课经验,在课程教学团队培养中有良好的传帮带传统,并有长期从事葡萄栽培生产实践的经验。教师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下:①定期学习并积极参与各类课程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等相关培训,全面推进思政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并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②团队内实行“多学习、多讨论、多尝试、多反思”的工作方法,定期组织开展团队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2次以上的教学观摩课。③该课程教师均在各自领域科学研究方面深耕,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将科研进展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另外强调学术研究中需具备的严谨治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工匠精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