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乡村发展路径

作者: 朱梦姗 胡元蛟

摘要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的乡村案例进行分析,指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有效衔接的根本途径是产业的发展和兴旺,政府在“有为”和“无为”之间要做好定位和角色调整。提出融合发展是整合第一产业价值链的有效途径,同时要珍惜乡村历史文化和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观点。

关键词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0-024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20.063

Rural Development Path in the Process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the Cultural Creation of Sangua Commune in Anhui as an Example

ZHU Meng-shan,HU Yuan-jiao (Hefei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CPC,Hefei,Anhui 230031)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se of “Sangua Commune” in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The fundamental approach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industries.The government should adjust its position and role between “doing something” and “doing nothing”.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tegrate the value chain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we should cherish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ountryside and take the road of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Industrial convergence;Ecological protection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部脱贫。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但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处于生产初级单元,产品价值不高,产业链不长,农民收入难增加,劳动投资困难。许多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了大量研究,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方向和价值相统一,无缝衔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1-4]。修通这个路径,需要保存现有扶贫成果,实现产业化扶贫和造血式发展[5]。然而,产业发展也要立足自然资源,走“特色鲜明、适合本地,发展有潜力、能持续增收”的道路[6]。其创新思路需要关注发展趋势,融合“互联网+”特色农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方向[7]。由此看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就是乡村振兴,而且乡村的发展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开拓创新。目前,进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研究的不多,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以安徽省“三瓜公社”的发展情况为例,展开对乡村发展道路的思考,提供一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路径方法上的建议。

1 基本情况

1.1 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1986年,我国开始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201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脱贫攻坚责任制度方面, 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8],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全面启动,定点扶贫实现国家重点县全覆盖。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十八洞村视察指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5—10月全国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建立了扶贫开发系统,同时,2014年也将10月17日定为我国首个“扶贫日”。2015年10月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强调“未来5年,我国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 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6年,明确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内容,2016—2020年,每年考核一次,责任落实到位。2017年再次强调加强驻村选派。2018年8月,明确脱贫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9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3次聚焦“三农”,提出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两个“确保”: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1—2020年国家多次颁布文件指导脱贫攻坚工作,这10年里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在逐年递减,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 899万降低到2018年的1 660万,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1.7%。2021年初,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 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成果举世瞩目。

1.2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关系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9]。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关系:一是从时间顺序来看,脱贫攻坚在前,乡村振兴在后。脱贫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实现农业群体收入有所增加、基础设施主体完善,基本生活保障到位。但是,乡村和城市差距很大,城市虹吸效益过强,乡村发展缓慢滞后,乡村的“空心村”“老龄村”现象一直存在。而振兴解决的是发展和富裕问题,是在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的工作。二是从结构关系来看,扶贫攻坚解决的是贫困人口问题,乡村振兴解决的是城乡差距的“二元结构”问题。从户籍制度、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多个方面城乡间都是断崖式差距。乡村振兴更加注重乡村发展,而不是城镇化,思路在于发挥乡村自身优势,挖掘产业特色,融合发展,激活乡村各类业态的经济活力,保持乡村原生态、淳朴、特色的发展方向。三是从任务目标来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阶段性目标,脱贫攻坚是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巩固和深化。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到2035年,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40]。

2 乡村振兴发展的难题

2.1 难以调动村民的主动性

政府推动脱贫攻坚,主要解决物质短缺和基础设施落后问题,现在大部分乡村都是人口输出地,空心现象严重。驻村主体主要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劳动力短缺和人才难寻,以及主体发展意愿不强是难题。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来说,一是缺少稳定的人才供给和培养,发展缺乏动力。二是没有保障和激励机制吸引外出村民回流,缺乏振兴的动机。三是乡村公共服务水平较城市差距大,难以稳定民心,村民缺少安心。四是产业发展单一,发展乏力,需要规划整体发展思路。

2.2 缺少创新和永续发展的动力

扶贫要“扶智”,在扶贫工作中,要做好绣花功夫,从我国“二元结构”发展以来,乡村非物质方面有很多欠账:精神、能力、生态、文化等领域贫困治理问题太多[11]。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短缺,学生外流上学和就业;乡村农业的技术落后、产量和附加值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单一农业就业机会少,难以提高收入;缺少集约化经营模式,抗风险能力和扩大发展能力弱。

2.3 城镇化过度,忽略乡村文化

过去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在脱贫攻坚初期,很多乡村按照城区发展方式,盲目引进企业、增加就业和收入,拆迁建设楼房,转变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把乡村脱贫变成简单的“穿衣戴帽”工程和房地产开发,改变乡村原有产业基础和生活风貌,忽视一产主体定位,带来很多深远问题。现在乡村发展要补齐乡村历史文化内涵,选择自然和人文共生,才能坚定乡村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2.4 以资源谋发展的不可持续道路

有的乡村发展依赖于资源开发,以资源换发展的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有的乡村本身就是处于环境生态恶劣的山区、高崖,自然灾害频发。脱贫攻坚不能以最低标准和完成指标任务的心态消灭绝对贫困,否则会出现伴随时代进步之后,返贫现象复出。所以乡村振兴要走高品质、持续发展、整体规划的道路。首先是不能刻板追求文件,要有系统开发和发展的规划思路;然后是不能依靠政策性扶贫和资金输入,而是要有产业结构合理的长效发展模式;再则关注市场发展,不能忽略生态和一产发展,而盲目追求二产的建设,造成“先污染后治理”的难题;最后是不能无序和破坏性开发乡村资源,导致因短期发展思路,而失去乡村振兴的时代契机。

3 乡村振兴的路径

第一产业农业以散户生产为主,规划意识差、信息沟通少、抗风险能力弱。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要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通过安徽省“三瓜公社”的探索,思考如何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彻底消除贫穷并实现乡村复兴,寻找乡村建设的可行路径。“三瓜公社”2015年7月启动,历时6年多,起源于扶贫计划:东洼村是一个山地村,人口外流打工、空心现象严重,在当地方言读音中类似于“冬瓜”;起初淮商集团作为企业扶贫进入,基于附近汤山温泉资源的启发,有了初步发展乡村的想法;但受限于村庄规模较小,于是联同倪黄村、大奎村形成品字机构(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南瓜电商村)。“三瓜公社”自然条件优越,处于江淮丘陵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拥有温泉资源。其区位优势显著,距离合肥、南京、芜湖车程均在1小时左右。经过几年发展,其以“线下体验、线上销售,企业引领、农户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为模式,打造出全国知名的特色小镇[13]。

3.1 政府搭台、村民和企业合作,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

要引领乡村振兴,就要改变乡村单向要素流出的空心化格局,寻求产业链发展理念。由当地政府、村民和企业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发展。“三瓜公社”以劳动分工和责任明确为优势,运营者为淮商集团下属的“三瓜公社”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关系协调为安巢经开区,用地和房屋的权力人仍是村民。其中三者共建汤山旅游公司,股权分配为60%归属企业、20%归属村民和20%归属安巢经开区[13]。开发过程中,村民具有选择权,可以自主选择搬迁安置或留村居住,可以个体经营旅游商户或成为“三瓜公社”企业员工。“三瓜公社”公司负责概念介绍、品牌建设、产业整合、产品运营、广告推荐、详细规划设计等。安巢经开区政府首先要促进当地土地的流转、村民的拆迁安置、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参与总体规划的指导,提供政治支持、资金帮扶等工作。在整个合作建设期间,实现了股份制开发。盘活了农民个体经济、村集体经济、企业经济、旅游经济、文化经济、餐饮经济等多个业态,让大家未来可期、都有盼头。其中最值得引鉴的是安巢经开区政府“赋权”于乡镇(街道)如半汤街道,释放出基层组织的话语权。街道“放权”于汤山村两委,实现村民自治的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推动了“三瓜公社”的互助互信的和谐之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