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旅融合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的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 蒋丽霞

摘要 通过分析“非遗+”文旅融合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的作用机理和当前困境,提出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建设融合,探索非遗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的文化引领、跨界融合、多元联动的资源融合共享新模式,树立孕育反哺、双向互促的物质精神共富新样本。

关键词 非遗+;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共富

中图分类号 F 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0-025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20.065

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to Promote Rural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rosperity”

JIANG Li-xia

(Jia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axing,Zhejiang 314036)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action mechanism and current dilemma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in promoting rural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rosper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new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xplores the new mode of cultural guidanc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 multi linkag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so as to establish a new model of breeding and nurturing a new sample of mutual promotion of material and spirit.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Common prosperity;Material and spiritual prosperity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先贤志士的志向追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并指出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22年1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和发展,对乡村休闲旅游、保护传统村落以及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要求区域共富、城乡共富。通过一二三产融合,结合乡村实际条件进行特色化新城镇建设,通过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助力乡村振兴和发展。当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必须将低收入农民群体的发展作为主要突破口[1],把农村人口加速城镇化和加速农村本身的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2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增强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自觉自信、强化责任担当,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全面加强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统筹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旅游开发……深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积极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等国家重大战略,切实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1 共同富裕的当前突破口重点在农村

共同富裕的概念最早由毛泽东在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3]。随后在不同时期发展历史上多次被提及,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共同富裕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并不是要求同时、同步或者同等富裕。要允许部分地区、部分群体先富起来,带领其他地区和人群逐步实现共同富裕[4]。

共同富裕包括“共”和“富”两方面的内容。“共”确定了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即全国各族人民最终实现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共同的充盈和富裕。“富”意味着要将分配的面包做大做强,做到共富而非共贫。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一部分人后富的基础上,消除贫富差距。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万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中央在会议上多次强调要突破当前“葫芦形”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向“橄榄形”过渡。所谓“橄榄形”即在整个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呈中间大两端小的形态,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而高收入和低收入者都只是少数。实现从“葫芦形”到“橄榄形”的过渡和转变,最重要的是扩大中间阶层的人口占比,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提升收入将低收入群体转化为中等收入群体,从而扩大“橄榄形”。

我国目前低收入群体的主体是农民。据统计,当前我国农村总人口超过5亿,约占总人口比重的36%,且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农村发展和农民的脱贫增收。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旅游资源需要挖掘当地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原生态的活化石,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民族个性和民族审美的文化记忆,许多非遗项目是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来,其中很多至今仍然与民众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地区又各具特色,有着得天独厚的民众基础和人才基础。通过“非遗+”文旅融合,将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理念融入非遗保护利用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的优选之路。

2 “非遗+”文旅融合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的作用机理

2.1 文旅融合与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的政策一致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当前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其核心是立足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构,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农村抓住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来完成。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农村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又一突破口。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村振兴和全面发展,并将促进农村休闲旅游、保护传统村落以及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作为工作重点。2022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深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相融合。

农村“非遗+”文旅融合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从宗旨角度看,文旅融合与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都旨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从目标角度看,文旅融合是对农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农村文旅融合可以推进农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兴旺发展,增加农村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农村文旅融合可以促进农村文化振兴,通过物质力量释放精神力量,通过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最终实现农村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

2.2 文旅融合对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具有助力作用

浙江作为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良好的城乡统筹发展基础。同时浙江地区也聚集着丰富的农村旅游和非遗资源以及各具特色的村镇产业聚集地,这些都为实施文旅融合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首先农村文旅融合通过将文化旅游活动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可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和岗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另一方面也在促进和提升农村文化振兴,有助于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和发展。文化发展和繁荣是农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灵魂,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将农村文化转化为文旅特色产业。让农村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和市场吸引力,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不仅是稀缺的旅游资源,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推进农村文旅融合,以旅游带动农村发展和产业生机,必然要求农村环境提升,促进美丽乡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通过文旅融合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5],又会反哺农村生态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其次,文旅融合有助于强化农村旅游的文化价值功能[6],提升农村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当前旅游市场不断发生着变化,旅游者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向个性化和体验式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品尝美食和游览美景等物质层面的需求,更渴望在旅行中体验地域特色文化或传统文化。通过文旅融合,充分发掘地方传统和特色文化以及特色产业,整合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产品和线路开发,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提升农村旅游的“高级范儿”和“文化范儿”[7],让农村旅游有体验、有回味,能吸引人、能留住人,提升农村旅游的文化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文旅融合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共富”的当前困境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国尤其浙江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多彩,红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星罗棋布,这些都是在农村地区推动“非遗+”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保障。乘着国家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2021年,乡村休闲旅游吸纳就业人数1 100万,带动受益农户800多万户,产业带动增收作用明显。但从资源占比看,农村旅游资源占全国旅游资源70%,但农村旅游人数还只占总人数的30%,农村旅游消费占比还不到20%,因此,我国农村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但在数据的背后,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旅游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过度依赖资源和文旅融合表面化

农村旅游应基于本地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促进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虽然农村旅游的形式和花样越来越多,但绝大多数仍处于以休闲观光为主的初级阶段。吃农家饭、干农活、住农家房等仍然为乡村游的主流,且高度依赖物质性资源。一旦受季节影响或物质性资源受到破坏,就会发生旅游产业链断裂、客源流失,甚至一蹶不振、无法恢复的情况。另一方面,文旅融合表面化和符号化的情况较为严重。表面化、符号化的旅游体验只能引起游客短暂的感官兴奋和刺激,无法获得深层次的精神愉悦和体验。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分享价值。如果不突出农村文旅融合中的文化引领和文化附加值,旅游就会变成走马观花,就很难吸引游客停下来、住下来、留下来。无法收获附加值更丰厚的旅游边际效益,自然也无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