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
作者: 李志平 郑凯健摘要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农业现代化建设放在全党工作的优先位置。回溯革命、建设、改革、发展4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汇聚集体行动、使用举国机制、匹配计划与市场关系以及保持长短期目标衔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取得了伟大且光荣的历史成就,形成可供整个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4条普适性经验。展望未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将以“平视世界”的高度,从“两个确保”和“四个升级”方面加快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两个确保”和“四个升级”分别指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确保农村相对贫困持续缓解,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产业体系和功能融合等4个方面的升级转型。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百年历程;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 F 32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2-0249-06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2.22.06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hinses Styl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ennial Course, Basic Experience and Future Prospect
LI Zhi-ping, ZHENG Kai-jian
(College of Ec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0)
Abstract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CPC has always given top priority to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work of the whole Party. Looking back on the four development stages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CPC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and made great and glorious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in gathering collective action, us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whole nation, mat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s and the market, and maintai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ong and short term goals. Looking into the future, after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China will look at the world at a level and accelera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aspects of “two guarantees” and “four upgrades” to help realiz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t an early date. The “two guarantees” and “four upgrades” respectively refer to the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ur aspects of ensuring the security of agricultural supply, ensuring the continuous alleviation of rural relative povert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operation mode, industrial system and functions.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hinese typl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Hundred years of history;Basic experience
自1921年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农业现代化建设放在全党工作的优先位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饥荒到温饱、从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踏入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上,从“平视世界”的高度,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历程、总结“为什么中国能够成功”的基本经验、展望未来战略重点,对深入领会习近平同志七一讲话精神和二十大精神的重大意义、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
1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现代化的百年历程
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农业现代化可谓独树一帜,精彩纷呈。巨大的人口规模是中国的第一国情。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发展时期,无论是经济高涨时期还是疲软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举全党全国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以解决好“吃饱和吃好”问题,尽全力提高人民群体的健康营养水平。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不仅勾画出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温饱、建成小康的历史画卷,还完整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行”的历史逻辑,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提供发展思路。
1.1 革命时期(1921—1949年)
当时,中国国内动荡不安,缺食少衣,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等体制机制创新,没收土地分给农民,用土地收益的重新分配形成的制度红利,冲击传统农村文化价值体系和改变农村社会经济地位,激发农民参与生产积极性。进而通过群众路线协调农村各利益主体,激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农业合作生产,短时间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合作化和规模化程度,提高了农产品供给的效率,比如,在中共四大上提出要建设农民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将组建生产、消费、金融合作社看作革命运动中最重要的工作。这样,在中国共产党实际控制区域就用合作化推动规模化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提倡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方法刚柔相济地解决富农问题,重塑了农村基本制度;中央苏区将农业生产视为经济工作的第一位,设定长短期目标,坚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等农业发展思想,想方设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对农业现代化的全方位探索,产生了明显效果。1933年的赣南闽西区域,农业产量比1932年增加了15%[1]。广昌县土地革命前粮食平均单产1 200 kg/hm2左右,革命后达到2 250 kg/hm2。土特产也有很大增加,如莲子增产50%,烟叶增产30%,于都县土地革命前粮食单产不到1 500 kg/hm 土地革命后,平均达到1 800 kg/hm2[2]。
1.2 建设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经济百废待兴,农业生产尤其需要优先发展,提高农产品供给;与此同时,党中央还希望通过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更多的农业剩余,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党中央从3个方面使用举国动员机制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资本积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是借助前苏联援助项目,弥补农资等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短板,消除关键“卡脖子”技术,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对农业技术进行研究和推广;二是推进合作化运动,筑牢党在农村资源配置中的所有权基础[3],提高农业部门的规模化、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增加自力更生的能力[4];三是推动城乡之间的要素交换,促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可以说,在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是用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意愿彻底改变了持续千年之久的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状态,奠定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物质和组织基础。
从实际效果来看:①在要素投入方面。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全国排灌机械动力拥有量比1960年增长88%,到1976年机电排灌动力拥有量超过5 400万kW,又比1965年增加了5倍[5];机耕面积由1952年的13.6 hm2提高到1978年的4 067.0 hm 增长了298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由1952年的0.1万台增加到1978年的55.7万台,联合收割机由1957年的0.2万台增加到1978年的1.9万台[6];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从1952年的1 995.9万hm2上升至1978年的496.5万hm 增长了225%[6]。②在生产经营方面。1950—1960年,全国组建了2.6万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劳动投入规模和耕地规模分别是前苏联的30倍和4倍[7]。③国际比较。中国在农业生产中的物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按照1987年不变价,1931—1937年,中国的年均化肥、拖拉机等非农业投入品价值为37.81亿元,到1978年上升到336.24亿元,再到1994年上升到1 094.88亿元,1994年的非农业投入价值是1933年的27.95倍[7]。而在1920—1990年,美国的拖拉机数量仅增加了18倍,农用卡车增加了24倍[8]。
1.3 改革时期(1978—2012年)
在建设时期,中国使用举国动员机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要素积累和促进经营方式的转变,但是,由于物质资本等投入具有明显的边际报酬性质,而且长时间实现的城乡价格“剪刀差”,挫伤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9]。中国共产党适时推进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已经积累起来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专业化使用水平,优化政府和市场的匹配,协调利益群体关系,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1978年开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各领域的改革都取得了巨大成就[10]。1978—198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4%,粮食产量从3亿t增加到4亿t,增加了33.6%,年均增长4.95%。到了1985年,我国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卖粮难”等局部供过于求的现象,为整体解决温饱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在全国范围内扩张,农产品结构也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由于大部分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低,高产量导致低收益,致使农民增收日渐困难,农村出现了“空心化”“原子化”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党中央决定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减少农产品征购基数,完善工农业之间的产品比价制度,提高市场活力。二是调整国民收入二次分配政策,增加财政、金融对农业的投入。三是继续推动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农业内部,粮食种植面积下降到68.1%,经济作物的比例上升(蔬菜最为突出,已经提高到了12.5%)。为了继续用好市场和计划两个手段,激发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2004年党中央提出,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要降低1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11]。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