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成功经验对新时期乡村振兴工作的启示

作者: 邹开敏 曾云敏

摘要  红旗渠作为我国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开发价值。面对新时期乡村振兴工作出现的问题和难题,要充分利用并借鉴红旗渠的成功经验,强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严格干部管理与财务制度、打造新时期密切的干群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吸引并留住农村人才以及动员协调各方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关键词  红旗渠;乡村振兴;启示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2-0255-0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2.22.06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Red Flag Canal to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in the New Period

ZOU Kai-min, ZENG Yun-mi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5)

Abstract  As an excellent red cultural resource in China, the Red Flag Canal has an important intrinsic value and development value. Aiming at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promot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y making use of and drawing experience from the Red Flag Canal,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ightening the cadre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system, build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res and the masses in the new era,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rural talents, and mobilizing and coordinating various forces.

Key words  Red Flag Canal;Rural revitalization;Enlightenment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农民增收难、农业农村投入资金不足、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与空心化日益严重等难点问题,急待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6月的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这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解决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指明了方向。作为见证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红旗渠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红色资源之一。红旗渠修筑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思想、工作方法和制度以及红旗渠修筑成功的保障因素等都与解决当前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的现实需要高度契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中,不仅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更要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动力,以推动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红旗渠修筑成功的经验总结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安阳林州)人民经过10年苦干在太行山上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一条1 500 km 长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党领导下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修筑红旗渠的过程中,红旗渠总指挥部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把对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修渠的整个过程。如组织干部群众反复学习《矛盾论》《实践论》《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毛泽东著作,教导干部群众克服困难,无私奉献。同时,还让群众了解国家的农业水利的相关政策以及修建红旗渠的重大意义,让修渠这一宏大的设想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调动起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2 严格的干部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

历时10年修建、投资近1亿元的红旗渠工程,基本没有发生一件贪腐事件,这得益于修筑红旗渠时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随着工程建设不断推进,指挥部适时细化制定了《八项纪律》《关于加强联系报告制度的通知》《关于遵守群众纪律的几项决定》《关于干部遵守的十项制度》等一系列干部管理制度和《总指挥部财粮金融股工作意见》《关于民工补助及物资管理的几项规定》《关于财物管理工作的几项制度》《关于认真搞好竣工清财的通知》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靠制度管权、物、钱,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了腐败和不正之风[1]。同时,干部责任制落实到位,每个干部都要亲自包工,负责到底,谁出问题谁负责,奖惩严明,严格保证了工程质量。

1.3 干部深入群众,团结群众

从红旗渠工程动工开始,总指挥部就颁布了《八项纪律》,其中有“五同工作法”,即干部必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干部深入工地、深入群众。红旗渠开工后,指挥部还对“五同”工作方法进行了细化和改进,把“五同”方法规范为“五结合”工作制度,其中就要求干部深入一线与指导全盘工作相结合,要求减少会议、报纸和报表,使党员干部有更多的时间深入一线[2]。此外,切实关心群众生活,搞好修渠群众的吃、穿、住、劳动以及看病方面的工作。杨贵书记在他的著作《和农村干部谈工作方法》中提到:“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高度关心群众的生活,关心群众的痛痒,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妥善地安排好群众的生活。[3]”只有维护好群众利益,才能将群众团结在干部周围,群众才能对干部产生信任。

1.4 遵循和保护自然生态的生态价值思想

红旗渠在修筑过程中充分遵行了自然生态运行规律和水流运行规律,依照水流和山体的自然走向来引流。在渠线布置中注重降低对山体的破坏,遵行“少占地、少毁林”的原则,尽量避开果林、村庄和耕地。在工程建造过程中,农民群众还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效地节省了工程方量,降低了对环境的负载[4]。为了减少对周围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施工队规定要在固定的区域内施工,修渠群众到很远的地方取水来完成工程以防止破坏周围的水源,这些举措都凸显了以环境破坏最小化为目标的朴素生态意识。

1.5 大量的劳动力及青壮年人口保障

修建红旗渠时,林县的人民公社已经成立,为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人力和组织保证,加上当时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异地流动十分困难,因此保证了常年可抽调出3万~4万个劳力,突击时可达到10万人之多。红旗渠修建队伍的中青年人数众多,在修建红旗渠中,“青年突击队”和“铁姑娘队”就是修渠大军中的典型代表。此外,工程后勤保障到位,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红旗渠总指挥部十分重视群众的吃、穿、住、看病等基本生活问题,还要求工地上有医生、钉鞋、理发、缝纫、马车店等,满足修渠群众的各种需求。对于参加修渠群众的家属,总指挥部也给予了很好的照顾,为修渠民工免去了后顾之忧[5]。

1.6 获得多方支持与援助

红旗渠修建的成功还得益于来自多方的支持和帮助。首先是上级领导的支持,河南省委对红旗渠非常关心,从精神上、经济上、物资上、技术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其次是山西省的大力帮助,为了帮助林县修建红旗渠,山西平顺县腾出房子让林县的民工居住,让出土地,尽最大能力支援林县修渠。第三,林县各行业和各部门的支持,县供销社、工业管理局、公安局、商业局、医药公司各司其职,甚至学校等都为修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 对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现实启示

在那个物资匮乏、极其艰难的年代,能成功完成这样一个堪称人间奇迹的工程,靠的就是党的坚强和正确领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和团结一心以及各方的大力支持。今天的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与红旗渠修建的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红旗渠的精神和成功经验历久弥新,同样可以激励并启发今天的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改天换地建设新农村,实现乡村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 强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

红旗渠修渠先修思想,那么乡村振兴也要先把思想“振兴”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源于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各种思潮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现在群众和以前群众的想法与需求也天差地别,因此乡村振兴中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要让农民对乡村振兴有清晰的认识,如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形势、乡村振兴与自身的切身利益关系以及自己在参与乡村振兴中的角色等等,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防止“党员干部带头干,农民群众一边看”的现象发生。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常态化农民教育培训结合起来,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平台不足的弥补,加强农民群众道德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培养,不断提升农民的素质与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的农民。要将乡村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利用原汁原味的乡土传统文化、民风民情,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增强农民的归属感、认同感[6],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

2.2 加强农村干部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用制度管好人、权、钱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管理制度建设,要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选拔任用制度,在选拔干部上必须坚持严格把控,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让真正愿意干、肯干、能干的干部为人民服务,着重培养一支能力突出、业绩优秀、有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优秀基层干部队伍。完善农村基层干部考核机制,科学制定考核标准,明确岗位职责,采取“自上而下+群众评议”的全方位监督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行严格的奖惩和优胜劣汰。强化民主监督机制,注意收集群众意见,开拓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载体的信息收集路径,同时建立村级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村务公开透明,保障村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同时畅通村务参与渠道。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制度,要举行实用技术、任职岗位、各种专题等项目培训,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知识、科技文化知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管理等方面,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所涉及的各种财政经费也不断增多,农村财务经济管理问题也逐渐增多,有时甚至成为干部与群众发生矛盾和冲突的重要诱因。因此,管好农村经济财务是做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要进一步构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着重抓好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明确财务管理的岗位与责任,完善经费收支审核机制,促进经费使用规范化[7],尤其要创新财务监督手段,改革农村财务公开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的监督作用,探索公开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同时,还要创新工作形式,加快村级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着力开发农村财务管理软件系统,推进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