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作者: 张晶晶 王晓倩摘要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有效治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基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概括性地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系统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提出了实施农村人才工程、推进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振兴涉农产业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当前,疫情新常态渐成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呈现本地化特征,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
中图分类号 F 32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2-0258-0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2.22.06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Rural Labor Transfer P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Jing-jing,WANG Xiao-qia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lso the main factor driv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Based o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alyze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generalize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influencing factors,systematicly expounds the internal logic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t puts forward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path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uch as implementing rural talent project, promoting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revitalizing agriculture-related industries and promoting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the new normal of the epidemic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trend, and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s more localized,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new pattern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labor;Path transfer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由来已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发生了由农村到城镇的单向流动转而呈现出“钟摆式”流动的新特点[1],尤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涉农产业迅猛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渐成趋势并在不同地域和时间层面呈现出不同特点[2]。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蔓延,国内疫情防控总体保持稳定但呈现“点状”特征,这种疫情新常态趋势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1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已经成为现实[3]。但是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如何实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是一条最为重要又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5]。
1.1 乡村振兴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步入了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快车道,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6],一大批涉农产业异军突起,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向农村延伸,一些现代元素不断涌入农村,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从城市返回农村,使得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双向流动的特点。与此同时,在一系列惠农便民政策出台的影响下,农村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带动了一大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回乡干事创业,极大地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7]。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顶层设计、政策激励等多方面提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积极发挥政府主体责任功能,搭建乡村振兴平台,为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争创良好的环境[8]。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 劳动力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没有干事创业的劳动力,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谈[9]。新时代背景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更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动农村改革,加快农民增收和建设美丽家园、实现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下,农村资源与城市资源才能形成互动,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例如,农村可以通过与农业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农村实践实习基地,积极推动高校或科研机构涉农成果转化,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为各类兴农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10]。
1.3 疫情新常态助推农村劳动力本地化就业
自我国较早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涉疫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劳动力转移的速度。2020年以来,全国多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部分地区给人员流动按下了暂停键,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产生较大影响。受疫情影响,部分农村劳动力对本地化就业需求更加迫切,进城务工出现更大不确定性,这就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劳动力潜力。如果本地能够提供同等条件或者相对较低条件的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将不会甘冒风险外出务工。这种疫情常态化趋势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速度,但对农村产业快速发展也带来新挑战,农村产业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形成有效规模,农村劳动力外流仍将不可避免。
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图1)。
2.1 乡村振兴助推农村劳动力返乡转移
“三农”工作历来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创造性举措。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农村精准脱贫、产业扶贫摆在工作首位,一批利农惠农政策相继落地,一批涉农产业项目相继在农村落户,一批年富力强、指导农村发展致富的“第一书记”或致富能手相继扎根农村。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了宏伟蓝图,列出了时间表和目标图。新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劳动力返乡干事创业提供了全新舞台,助力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
2.2 新型城镇建设持续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形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的格局。受优势资源长期向城镇流动的影响,我国农村建设普遍落后于城镇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将持续相当长时间,这是由城镇建设的自身需求决定的,也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转型的必经阶段。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更加注重新型城镇建设的内涵,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由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同时,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对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团体及个人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条件,为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2.3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生动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建设美丽家园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的新选择。在这种内生动力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创业、农村大学生在家乡安家落户,一些涉农产业开始在农村生根发芽,为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选择,劳务输入输出工作更加规范化,有序推动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2.4 劳动力素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因素
劳动力素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劳动力去向的问题。现代经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即使在当前的农村建设中,乡村振兴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化成为快速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的重要途径[11]。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个人计算机和手机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农村劳动力了解世界、走进世界的窗口。通过电脑和手机,农村主要劳动力可以获取更多就业创业信息,捕捉更多发家致富的机会,也为他们汲取知识养分提供便利。个人计算机和手机终端有很多创业培训、农业技能培训、农业养殖种植新知识等资源,也为农村劳动力网上答疑解惑提供双向交流平台。个人计算机和手机终端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知识素养,为他们想要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指明了方向,使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对自己工作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也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更多选择。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分析
3.1 大力实施农村人才工程,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根本是要把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关键是要提高他们的就业素质。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就业专业技能等因素影响,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空心村现象严重,形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提高农民的就业素质,把他们留在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支持。
实施农村人才工程,目的是为乡村振兴储备人力资源。一是要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推进农村治理规范化、专业化,为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建立农村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双向交流机制,通过建立农村实践基地、推动试验田建设、涉农科研成果转化培育等手段,让专家学者走进田间地头,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咨询师和辅导员。三是成立农村人才培育团队和就业组织,因时因地制定农村人才发展和培训规划,形成有地方特色、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农业职业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