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加沙停火协议

作者: 杨荟瑾

新闻事实:

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2025年1月15日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宣布,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已就加沙地带停火达成协议。协议第一阶段将于1月19日开始实施,哈马斯将释放33名被扣押人员,以交换以色列释放巴勒斯坦被扣押人员。

点评:

持续一年多的新一轮巴以冲突,在中东地区搅起了多重波浪,引发了红海危机、黎以冲突、伊以互相报复等事件,持续吸引全球目光。加沙停火协议的达成,给地区带来了恢复平静的曙光,但停火协议能否得到真正落实、中东局势未来如何演变,都有待观察。

根据各方公布的细节,这项协议将分三阶段实施。在为期42天的第一阶段中,以色列与哈马斯将实行“完全和彻底的停火”,以色列军队撤出加沙地带所有人口稠密地区,哈马斯释放包括美国公民在内的部分被扣押人员,以色列释放数百名巴勒斯坦囚犯,大量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获准进入加沙地带。停火期间,以色列与哈马斯将就实现永久停火进行谈判,这是协议的第二阶段。在第三阶段,哈马斯将归还死亡的被扣押人员遗骸,加沙地带将开启大规模重建进程。

从内因看,停火协议之所以能够达成,根本原因在于双方都有尽快停火的需求。以色列方面,新一轮巴以冲突延宕一年有余,拖缓了以色列经济增长,拉低其主权信用评级,旅游业、建筑业和农业遭受打击,而在无法完全消灭哈马斯也无法救回人质的情况下,以国内反战情绪不断升温,令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的政治压力不断加大。哈马斯方面在以色列方面的持续打击下,也几乎失去了发起大规模抵抗的能力,亟需进行休整重建。总体而言,约80%的加沙地带人口依赖人道援助,成千上万人面临饥饿和疾病威胁。在加沙地带亟待重建的背景下,哈马斯方面也希望适当妥协让步换取国际社会和美方的更多重建支持。

从外因看,以色列在加沙地带过度使用武力、阻挠人道主义援助的行径,在国际社会遭到严重抗议,多个国家与其断交,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甚至向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发出逮捕令,这些都令其国家形象严重受损。哈马斯方面虽然赢得了广泛同情,但以色列对真主党领导层的“斩首行动”以及通过通信工具爆炸事件对其骨干人员的精确打击,重创了哈马斯的近援。叙利亚巴沙尔政府的倒台,更使哈马斯失去了从伊朗和伊位克获取外部援助的陆地通道。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也曾多次警告,如果哈马斯在他就职前仍未释放以方被扣押人员,哈马斯将付出“巨大代价”。这样的情况下,接受外届斡旋推动谈判取得进展,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达成停火协议只是迈向和平的重要一步,实现真正的和平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受极右翼势力牵制的以色列政府,短期内对巴勒斯坦的整体政策很难有根本逆转。以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等极右翼强硬派,一直明确表示反对任何有关停火的提议。为了延续自身政治生命,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不排除后续会重拾对巴勒斯坦的强硬态度。哈马斯在执行协议方面也存在不确定因素。一方面,加沙地带武装组织数量众多、独立性较强,协议能否有效执行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并未建立起足够信任,一旦协议第一阶段执行情况与双方预期差距较大,将直接影响后续协议的履行。从历史上看,由于“两国方案”迟迟无法落实,巴勒斯坦人民迟迟无法实现独立建国的合法民族权利,巴以冲突陷入了暴力循环的怪圈。各方只有抓住机遇,推动建立可信的政治路径,才能为巴勒斯坦、以色列及更广泛地区带来和平与希望的未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