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雷锋成长轨迹中得到的启示
作者: 宋怀金
2023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如何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本文从雷锋成长轨迹的视角作出思考。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60年来,雷锋的名字已远远超出他个人的称谓,雷锋精神成为一种意蕴深远、常学常新的文化载体。“向雷锋同志学习”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早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亿万中华儿女的自觉行动。
雷锋,为什么能成为“雷锋”?雷锋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身边的党员干部对他的引导和帮助,正是有了这些“伯乐”“人梯”,雷锋同志才能一步步成长起来。
雷锋为何把毛主席著作比作“粮食”“武器”“方向盘”,如饥似渴地学习,时时处处践行。
表扬出好将,鼓励出干将。小学毕业后,雷锋脱颖而出到望城县委机关当公务员,县委书记张兴玉指导他读毛主席著作,他成为全县第一个拖拉机手。在鞍钢当工人,雷锋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标兵。老红军余新元送雷锋当兵,连长、指导员手把手教他练军事、学做思想工作,军区工程兵主任王良太将军把他当做家里的常客。雷锋在同批入伍的战友中,第一个当班长、入党,一年内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长、政委发现并培养他成为全团先进典型。
雷锋第一次接触到《毛泽东选集》,是张兴玉送给他的;他到王良太将军家讨论的是《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在他身边,读毛主席书、听毛主席话的共产党人比比皆是。从苦大仇深到翻身得解放,雷锋对党的朴素感恩之情是怎样逐步升华为共产主义坚定信念的?这其中有他自身学习实践的感悟体会,更有党员干部的正确引领。
雷锋为何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以感恩之心热爱人民、回报社会。
“党”和“人民”,这是雷锋日记中出现的高频词。1961年11月,21岁的雷锋读完了《毛泽东选集》,他在日记里说,自己“解决了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人生大问题”。之前,他还写道:“凡是脑子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威信;反之,如果脑子里只有个人、没有人民的人,他们迟早会被人民唾弃。”
雷锋在日记中记录了许多帮助过他的人:工厂的厂长、书记,送他参军的武装部政委,帮他排忧解难的部队首长……这些党员干部,让他真切感受到了“被爱”,深刻体会到“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渗透了党的关怀”。在工作和生活中,雷锋又把这种正能量时时传递出去,助人为乐,利他为他,发自内心为人民服务。
雷锋为何“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一次,张兴玉弯腰捡起雷锋一脚踢飞的螺丝钉,对雷锋说:“一颗螺丝钉,别看它小,缺了也不行。就像你这个公务员,别看职务不高,工作缺了你也不行。”就是这颗螺丝钉,就是这样几句话,在雷锋心中刻下永恒的印记,促使他决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在雷锋留下的文稿中,10多次提到“螺丝钉”,以至被他凝练成为一种“螺丝钉精神”。“螺丝钉精神”实质就是爱岗敬业精神。雷锋说过,“我一定要更好地听从党的教导,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决不讲价钱”。这不仅是雷锋的心声,也是雷锋身边众多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
雷锋为何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于来自同志的批评总是欣然接受、退而反思。
滋养雷锋成长的不仅是微笑和掌声,还有许多党员干部给予的批评与鞭策。雷锋在日记里记下做好事的内容,远不如他接受批评、自我反思的多。雷锋受工友鼓动花钱买了皮鞋皮夹克,县领导写信告诫他“不要忘本了”;战士反映他办事主观,排长点拨他“注意工作方法”……党员干部的这些批评帮助如鼓励一样,伴随着雷锋的一生。
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当青年思想认识陷入困惑彷徨时,要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勇往直前;当青年在工作上取得进步时,要给予他们热情鼓励;当青年在事业上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当青年犯错误做错事时,要及时指出并帮助他们纠正。
期待更多的党员干部,做当代青年的人生引路人,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作者系安徽省池州军分区政委,责任编辑: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