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班长嘱托 一生信守承诺
作者: 王梦含 陈运军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发布了2022年“诚信之星”,上海市“信义老兵”施德华入选。在此之前,施德华曾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他用一生时间践行一句诺言,为牺牲战友家属送去温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怀着崇敬之情,日前,记者走进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讴象社区的施德华家拜访,谈起他践诺班长嘱托、不辞辛苦寻找看望牺牲战友亲属的诚信之举,年近八旬但精神矍铄的施德华,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战场,情感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
“战火硝烟中结下的战友情谊,我时时刻刻都难忘啊!”
施德华出生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陆象村一个普通农家。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弟妹又小,懂事的他,初中一毕业就参加生产队劳动。别看年纪小,他不怕苦累,样样农活抢着干,与母亲一起硬是撑起了贫弱的家,也给家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学雷锋学解放军蔚然成风,年轻人崇敬军人,踊跃参军。施德华就是其中之一。1964年12月,20岁的施德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高射炮兵,成为海军高炮独立六营一连一班战士,先后任炊事员、副班长。
1967年1月,施德华所在的六营奉命赴前线执行边境军事任务,担负越南沦河铁路桥、布下火车站、克夫转运站和克夫机场的对空防御任务。战地是亚热带气候,一会儿烈日当空似火烧,一会儿电闪雷鸣雨滂沱,蚊虫毒蛇肆虐,潮湿闷热难耐,更艰苦的是天天挥汗如雨却无处洗澡,许多官兵患上了皮疹,奇痒无比。但是,部队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士气高昂,人人写血书、立遗言,在7个多月的战斗岁月里,施德华所在营44次与“空中强盗”激烈交战,击落敌机60架,击伤46架,多次受到中央军委、海军党委的通令表彰,有230人荣立战功,其中二等功臣16名,施德华等214名官兵荣立三等功。1967年7月、11月,施德华与战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胜利成果来得不易呀!”施德华说,残酷的战斗中,他们营就有26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80多人负重伤。牺牲的战友只有5人成家,其余21位战友有的连恋爱也没有谈过,生命就戛然而止。
施德华所在的一连一班班长倪振华,是26位烈士之一。施德华回忆起班长牺牲时的壮烈情景,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1967年8月4日16时许,在早被敌人视为“眼中钉”的克夫防空区,是施德华所在的一连两次防守的“钉子阵地”,曾击落击伤敌机多架。丧心病狂的敌机为报复,这次在克夫上空投下5颗威力巨大的新型炸弹——气浪弹,其中2颗在一连阵地爆炸。刚从掩体弹药库托着一夹高射炮弹朝炮位里冲的施德华,在掩体入口处被敌人的炸弹掀翻在地。当他睁开眼睛时,整个阵地一片火海,硝烟滚滚,先是看见同班战友、炮手王占升和赵明喜身负重伤在互救,接着又看到班长倪振华倒在炮位里。施德华立即扑过去抱起班长,大喊:“班长,班长!”可班长已经说不了话了,只是用两只有力的手推施德华,像是命令他“不要管我,快去救其他战友”。施德华含泪放下班长,奋力营救着火海硝烟中一个个被炸伤、被沙土掩埋的战友,不一会儿,他自己也突然昏倒。等他苏醒过来已是四天后。
连指导员张耀宗看望他时,告诉他班长倪振华第二天就因伤势过重牺牲了。听到班长牺牲的消息,施德华悲痛万分。特别是当他知道了他们一班当场就牺牲5人,全连牺牲15人、负伤37人时,嚎啕大哭,坚决要求出院。“这一个个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战友,一瞬间就被残酷的战争夺去了鲜活的生命,我怎么能在医院躺得下!”而当时,他手上的伤口还没愈合,两只耳朵里还在流脓,120多斤的小伙入院40天体重只剩下了70多斤……施德华讲到这儿,眼里泛着泪光,声音哽咽地说:“战火硝烟中结下的战友情谊,我时时刻刻都难忘啊!”
“为了班长的嘱托,就是千难万险我也要去找寻!”
完成作战任务部队归建后,1968年2月,施德华在部队直接提干,先后任高炮独立六营一连司务长、营后勤助理员、高炮十团指挥连副指导员。1978年9月,转业到上海市嘉定区粮食局,先后在基层粮管所、粮食储备库、局办公室工作,2004年退休。但不论在什么岗位,施德华每时每刻都怀念共同战斗和牺牲的战友,特别是时常想起班长生前说的那句话:“……大家要牢记:每个人都有一个家,牺牲的战友也一样。活着的同志,要在有生之年替牺牲的战友去看望一下他们的家和他们的家人!”这是在奔赴战斗前线不久的一次班务会上班长说的话,这番话却在时年23岁的施德华心里留下了深深烙印。
为完成班长生前的嘱托,施德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便开始走上寻找、慰问牺牲战友家属的漫长旅途。牺牲的26位战友中,有4位是上海本地人。1968年,他就同4位上海籍的烈士家属取得了联系,经常前往看望。当年的老班长倪振华,是嘉定娄塘镇人,不仅是一位好班长,还写得一手好字,会拉二胡、吹口琴、打篮球。自他牺牲后,施德华一直与其哥哥倪建华及家人保持着联系。倪振华母亲病故时,施德华专门前往吊唁,替战友行孝。
退休后,施德华历时10多年,开始了在全国寻找另外22位烈士家属的征程。烈士的家分布在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等地,地域跨度大,信息线索少,寻找难度很大。“为了班长的嘱托,就是千难万险我也要去寻找!”施德华说,他通过书信联系和电话查询,确定烈士家属的所在地,再通过各种途径打听烈士家属情况。当地政府部门、战友以及烈士家属的亲朋、邻居,也都给予热心帮助。
2012年,施德华听说牺牲的副班长郑新志生前有个儿子,叫郑耀林,他立刻奔赴驻马店遂平县寻找。当年,郑新志奔赴前线时,郑耀林还在襁褓中。“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看到爸爸的模样。”为此,施德华四处寻找。2014年,他终于在战友中找到了郑新志的照片,“父亲和自己当兵时一模一样。”40多岁的郑耀林激动地说。
2017年,他辗转联系上了广西籍战友覃日常、李子目,在他们的陪同下前往广东信宜市经口镇,终于找到了黄绍英烈士的大哥黄琼英。黄琼英家共10口人,生活拮据,施德华千里迢迢看望他们,还送上慰问品、慰问金,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节省费用,他每次寻亲,临行前都会自备大包干粮,一路上就着白开水啃馒头,乘最便宜的车子,住最便宜的旅馆。有一次,为了寻找一连原指导员王德清烈士在辽宁盘锦市的亲人,他仅单程就花了30多个小时。当他历尽艰辛,抵达烈士家时已经深夜,感人的一幕出现了:王德清烈士一家亲人聚在一起,望眼欲穿,就为等着他一起吃饭。
“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会继续去看望他们!”
在寻找一个个烈士亲属的过程中,施德华萌生了为战友们编写生平简介和回忆文章的想法。
“26位牺牲的战友,至今还安葬在越南陶美烈士陵园,而我们活着的战友有责任把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战斗精神记录好留给后人,激励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坚定地奋斗前行。”施德华说,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铭记那段难忘的历史、纪念缅怀牺牲的战友。
为此,他一边寻找慰问烈士家属,一边积极联系各地战友,邀请他们撰写回忆录。为收集整理26位烈士生平资料,施德华经常通过信件和电话,与昔日战友、当地民政部门、烈士陵园等多方联系,有的亲自上门拜访。经过近10年努力,2016年年底,由施德华主编的16万字的《烽火劲旅》终于成册,全书撰写了26位烈士的简历,分30个篇章详细记录了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再现了施德华所在六营777位指战员在激烈战斗中的真实历史场景。
“书里的每一段回忆、每一张照片都来之不易。”施德华说,烈士姜士林生前没留下照片,他便邀请画师,通过姜士林亲友的描述,为其完成了画像,“26位烈士的照片一个也不能少!”2022年,他找到了最后一名烈士亲属,加上《烽火劲旅》成册,终于圆了他的梦,也兑现了倪振华班长生前嘱托,完成了全营战友的共同心愿。“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继续去看望他们!”施德华说。
尽管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深藏于施德华内心的承诺却一刻也没有因为岁月流逝而褪色。采访快结束时,施德华拿出一本当地政府部门为他专门制作的《军旅人生精美画册》,郑重地说:“我也要为26位牺牲战友编辑一本类似这样的画册,名字就叫《战友情谊永恒》,送给每位牺牲战友的亲属,同时也是作为一名老兵向建军百年献礼。”
(责任编辑: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