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麦穗千重浪

作者: 魏洁

“麦穗是这位老农一生的心血。在他的努力下,每亩小麦的产量从150公斤到400公斤再到600公斤,如今超过了800公斤,历经50年的钻研和探索,他让梦想照进现实。”这位老农就是入选2022年全国“诚信之星”、安徽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种粮大户徐淙祥。

50年来,徐淙祥扎根田间地头,探索科技兴农,为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智慧,堪称“泥土上的黄牛,夕烟下的英雄”。

端午节前夕,记者在太和县人民医院采访了正在病床上输液的徐淙祥,倾听这位对农业科技有着近乎偏执情怀的老农讲述自己的逐梦之路。

心怀天下仓廪造福人民

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放弃教师这个铁饭碗,毅然选择回乡力耕务农。这个异乎寻常的选择来自他对饥饿刻骨铭心的记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粮食年年歉收,常闹饥荒,徐淙祥的大伯、二伯都因营养不良而浮肿。那个年代,生产工具落后,技术管理跟不上,小麦亩产不足200公斤,如再遇到天灾,温饱都是问题。

“我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一些发达国家的小麦平均亩产超千斤。同在一个地球,同顶一个太阳,为什么我们种的粮食产量这么低?要想改变农村生产落后面貌,必须走科学种田的道路。”回乡后的徐淙祥下定决心,一定要用科技手段让乡亲们种好粮、多打粮,增收致富。从1972年到2022年,他用50年时间坚守自己的承诺,风里来雨里去,潜心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农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不懈奋斗。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他常常从早到晚蹲在田里,观察小麦长势和虫情,记录天气的变化。1973年,徐淙祥成功研制出高效土化肥和土农药,在自留地里试用后,小麦产量提高了40%左右,这一下子提振了他的信心。“每年我都在自留地里进行许多品种的试验,看哪个品种好、产量高,寻找适合我们当地优质高产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来推广。”徐淙祥对记者说。

就这样,经过年复一年的试验和摸索,徐淙祥逐渐成为乡镇农技带头人,接连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粮食高产攻关项目。“通过试验示范,摸索到作物的生产规律,不断地改良,这对提高粮食产量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徐淙祥开始研究砂姜黑土改造、低产洼地创高产技术,总结出小麦绿色高效生产20项关键技术,还制成表格、编成60首谚语,在当地积极推广。“细心种精心管,丰产丰收才保险;品种肥力有变化,气候年年差异大;怎样种植能高产,培育壮苗是关键……”这些通俗易懂的种粮宝典,很快在村民中传播开来,广受大家欢迎,以至于在太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优质高产多打粮,快找劳模徐淙祥。多收多打又多卖,每亩增收几百块。”得到乡亲们的认可,徐淙祥更加坚定了从事农业科技的信心。

2009年,徐淙祥在自留地里试种的季麦22号亩产超过600公斤,这个数据刷新了安徽省小麦亩产纪录,徐淙祥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麦王”。“优质高产,节本增收,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和全国人民的用粮问题,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打了一个翻身仗,徐淙祥和乡亲们感到特别高兴。

2010年,徐淙祥和村民们一道成立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耕地4230亩,其中入股、托管、代管耕地3000亩,自己租赁1230亩,实现了生产规模化、销售订单化、产品品牌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科学化五化一体。生产基地产品全部经过绿色认证,注册了“淙祥牌”商标,建立了产品可追溯制度。该基地2014年7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100家、全省第一家国家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到目前为止,徐淙祥已出色完成近百项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在淙祥合作社的试验田里,玉米最高亩产实现700公斤,比10年前翻了一番,大豆最高亩产是10年前的3倍;由他领衔培育的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太丰6号”亩产达到317.5公斤,这在全国高产品种里都算得上是佼佼者。

50年来,徐淙祥始终把“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的美好愿望记在心里、践在行动,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在他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墙上挂着4个条幅,分别写着:为人民尽职,解人民之患,替人民进言,听人民呼声。这4个条幅充分诠释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为民服务、造福人民的初心和本色。

三代接力传承种粮梦想

徐淙祥不仅自己种粮,还带动儿子、孙子一起种粮。

在徐淙祥的感召下,他的儿子徐健从农资经营转向粮食种植,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专家,负责管理1200亩高产田,但因长期积劳成疾,不幸因病去世。孙子徐旭东大学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返回家乡,给爷爷当起助手,从事种子和农业科技研究,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带头人。

几十年来,祖孙3代接续种粮,传承的不仅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精神。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正如徐淙祥所说,农业的强大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靠一个个小家、靠一批批人、靠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好,“搞农业没有一种奉献精神,难以取得成功。我们一定要发展智慧农业,发展高效农业,发展省力省劲的农业,这才是我们由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如今,在徐淙祥的高产示范田里,徐旭东接过种粮的接力棒,正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型发展。淙祥合作社成立了农机专业服务队,拥有自走式喷灌机、大型收割机、土地旋耕机等现代农业设备,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高产试验田采用无人机播种、打药、施肥,实现精细化管理和作业,智慧农业显露雏形。

2022年午季,徐淙祥的小麦试验田里,阜航麦1号平均亩产811.29公斤,皖垦麦22平均亩产818.52公斤,获得历史性的丰产丰收,也创下了徐淙祥务农以来的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牢记总书记的三次嘱托

2011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对徐淙祥的工作提出殷殷嘱托,这些嘱托激励着徐淙祥更加坚定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农民多种粮、种好粮。

2011年4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千亩农业园调研,了解小麦生产情况,仔细察看麦苗长势,与村民们亲切交谈。当得知徐淙祥种植的小麦最高亩产超700公斤时,他十分高兴,鼓励徐淙祥“继续攻关小麦高产技术,为国家粮食生产多作贡献”。

2014年3月9日,习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他对代表们说:安徽是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推进农村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要一如既往把“三农”工作抓紧抓好。第二次亲耳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徐淙祥倍感责任在身、使命在肩。

2022年午季,徐淙祥种植的1230亩小麦,总产、单产、品质再创新高。喜不自禁的徐淙祥提笔给习总书记写信,报告丰收的喜讯和10多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让徐淙祥没想到的是,6月27日,他收到了习总书记的回信:“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从第一次见面到收到回信,11年时间过去了,总书记还记得我这样一个种粮人。”徐淙祥说,“我能感受到,总书记的回信,饱含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和殷切希望”。

总书记的三次嘱托,让徐淙祥有了继续努力的方向:研制更多更好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快速高效发展,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近些年,徐淙祥与省、市农科院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不断探索适应黄淮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每年普及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0多项,产生社会效益数千万元。他的合作社和创新工作室已培训人员近5000人次,示范带动当地农户2000余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多元。去年,徐淙祥又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各乡镇成立分会,已发展会员500多人,带动全县30万亩小麦、20万亩大豆、10万亩夏玉米优质高产、节本增效。

谈到对诚信的理解时,徐淙祥毫不犹豫地说:“诚信,就是对党诚信、对人民诚信、对国家诚信。眼下,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辜负习总书记对全国农民的嘱托,多种粮、种好粮,让天下粮满仓,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为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升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作新贡献。”

踏上新征程,逐梦再出发。徐淙祥的下一个梦想,就是向着万吨粮计划再次启航,并一如既往地坚守、奉献、奋斗……

(责任编辑:陈运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