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最好的名片

作者: 刘超

邓志军从未想过,自己在61岁时会因讲诚信而获奖。面对全国“诚信之星”这份来自中宣部和发改委的至高荣誉,邓志军甚至直言,他不过是一直在做自己而已。但在知情人看来,今天一切的荣誉不仅是水到渠成,更是对于一位决心向诚信致敬的勇士的最好奖赏。

2022年3月16日,占地3000平方米,全国唯一一家诚信博物馆在中原大地落成并向公众开放,成为一时盛事。而邓志军在博物馆筹建三年间,三建两毁,虽遇挫折却矢志不渝的诚信壮举,更使这座博物馆成为引领百姓崇德向善的精神灯塔。

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曾说:“人心就像一把刀,不磨就不锋利。”在邓志军看来,诚信便是那块最好的磨刀石,唯有用其不断锤炼自己的内心,才能将自己雕刻得更为强大和坚韧。

“四不欠两没有”,企业以诚信为本

邓志军常说:“我既是诚信的受益者,也是传播诚信的践行者”。无论作为诚城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红旗区诚城社区党委书记,还是中原诚信博物馆馆长,恪守诚信,一直是邓志军不变的底色。

邓志军的童年,一直跟姥姥生活在一起,幼年时姥爷南征北战的战斗故事,成了他人生中的“早教课程”。邓志军曾疑惑地问过姥姥“为什么姥爷总不在家”。姥姥说:“共产党答应了老百姓,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姥爷也是共产党员,他就是要把坏人都打跑了才能回家”。随着邓志军不断长大,懵懂的认知中,逐渐明白了共产党的威信是讲诚信讲出来的。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作为一种品行修养,是立身之本、做人之要,凝心聚力之需。邓志军笃信人无信不立,不讲信誉,啥事都干不成!1989年,邓志军从河南长垣老家来到新乡市闯天下,企业规模从十来人发展到一千多人,经营范围已经涵盖建筑、教育、酒店、文旅等多个领域,这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诚信精神灯塔的指引。27岁的邓志军为企业命名为“诚城”,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血脉中的诚信基因根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立志要把企业打造成为诚信品牌和城市名片。他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公司招录新员工,个人征信是首要条件,每周一早晨全体员工的诚信宣誓、每年3月16日的公司“诚信教育日”和每年年底的诚信标兵评选,都在潜移默化中把诚信精神深深融入到企业文化和员工内心。

邓志军把诚信看得比金子都重。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公司亏损严重。正当大家心里七上八下时,邓志军明确承诺:“不裁员、不降薪、不欠工资,再难也不会拖欠大家一分钱!”他通过抵押个人房产、借贷等方式,给每位员工足额发放了工资和奖金。他常说,办企业跟做人一样,诚信最重要,即使砸锅卖铁、搭上全部身家,也要做到不欠账、遵约定、守规矩。

凭借这股执拗劲儿,他把一个小公司发展成为声名远扬的综合性企业集团,30多年做到“四个不欠两个没有”,即不欠国家1分钱税款、不欠员工1分钱薪酬、不欠合作伙伴1分钱账款、不欠银行1分钱利息、没有1条失信违法记录、没有1份违约合同记录。

目前,诚城集团1000多名员工遍布全国各地,都自觉做诚实诚信的传播者、实践者和“诚城文化代言人”。

18万人一个信念,社区以诚信立德

2013年8月,邓志军担任新乡市最大的社区——诚城社区党委书记。对于这个决定,同事和家人都不太赞成,觉得社区书记职务小、责任大,是个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但是邓志军却认为,社区是城市的基点,能把诚信的种子植根到社区18万居民心中,善莫大焉。

他从我做起、率先垂范,提出了“诚信服务、服务诚信”的理念,将集团3500平方米办公楼整体移交社区,无偿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他在社区搭建了红色教育基地,开设了社区核心价值观大讲堂、社区老年大学,经常邀请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高校学者到社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和家庭伦理教育。每年组织开展“诚信在我心中”主题活动,开展“文明诚信家庭”评选。

在邓志军身体力行和积极倡导下,诚城社区有两万多人注册成为志愿者,每个小区都自发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好人宣讲队、困难帮扶队,13个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和省市文明家庭,5人当选省市道德模范、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河南省文明社区等50多项荣誉。中组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先后到诚城社区调研,将其总结为“诚城模式”。

一个民族有诚信之典故,一个国家有诚信之楷模,一个社区也必有诚信之模范。

在诚城社区,有个“三千丝”理发店,因业务发展虽然已转让,但店老板庞丛笑却坚持等待一月有余,目的只为等来最后一位退还理发预存金的顾客。当别人称赞庞丛笑时,他总是坦然地说:“要是吞了大家的钱,关店走人,我肯定会睡不着觉。咱们社区的诚信氛围使我坚信,讲诚信的人,运气不会差。”庞丛笑的诚信举动,在社区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大家都说:“理发哥”转让的是店铺,传播的是诚信,他虽然经营的是小生意,但厚植的是大信义。

四年两毁三建,博物馆以诚信筑基

2017年,新乡成立道德研究会,邓志军被推选为会长。

“这个会长不能白当,总得干些事情。”有了道德研究会会长的身份,邓志军有了沉甸甸的责任感,更有了“一定要做些什么”的自我追问。

“一个人讲诚信不算啥,带动更多人讲诚信,社会才能有更大进步。”依靠诚信带来的事业发展,感受到社会诚信文化氛围日渐浓厚,邓志军有了筹建“诚信博物馆”的想法。

说干就干!邓志军先后五次邀请专家、学者召开论证会,同时走出新乡探访全国各地专业博物馆,最终确定了建馆方案并选址筹建。工程前期仅总体设计建设、内部装修就花销不菲。然而就在馆厅装修完毕准备布展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因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需要,诚信博物馆不得不被拆除。虽倍感不舍,但邓志军毅然选择了服从大局。于是一夜间,倾注无数心血、装修精美的3000余平方米的博物馆化为乌有……

“拆了还建吗?”当时很多人产生了疑问和猜测。

“说过的话就要算数,建馆不能半途而废!”邓志军的话掷地有声。

重新寻找馆址,重新找人设计,重新进行室内装饰,诚信博物馆再次动工兴建。到了2021年,就在博物馆第二次建成并即将开馆之际,一场特大暴雨,把博物馆变成了一片汪洋。

“别建了!千万不能再建了!”

“博物馆是公益的,不能挣钱,你尽心了,不建也罢。”反对的声音更多了。

邓志军却说:“把博物馆建成,才算没有丢掉诚信。”

又是投入巨额资金,又是同样劳心劳力地付出。2022年3月,中原诚信博物馆终于投入试运行。博物馆分为序厅、信御华夏厅、忠党为民厅、信仰坚定厅、思诚厅、诚信天下厅6个部分,讲述历代有关诚信的故事,展现党和国家推进诚信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和丰硕成果。

在此之前,为了收集藏品,博物馆建设者们更是费了一番功夫。2019年3月开始,他们到全国各地专业博物馆咨询,广泛征集藏品,只要能体现诚信的照片、实物,征集小组都不放过。在河北邯郸,找到一个纸斗,由票号、地契、老商标、路条等糊制而成,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诚信文化;在新乡市获嘉县,征集到一个雍正年间平阳府校正官斗;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复制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原稿……他们远赴河北、安徽、江西等地,遍访周边城市、农村,行程万余公里,历时半年多,收集到一批有价值的藏品。

走进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的中原诚信博物馆,一如开启诚信的时光之隧。乔家商训、“戒欺室”匾、古代地契……每一幅照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实物、每一个复原场景,都有一段诚信的故事。

“关于做人与诚信,大家可以跟孔子‘交流’。”工作人员微笑着介绍。站在“论道诚信”互动屏幕前,一名参观者手指轻点,开启了与孔子的“跨时空对话”。

“和我拉钩吧”情景房间里,参观者与铜质“诚信宝宝”手指拉钩,一句句诚信名言便在大屏幕上“跳动”起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开馆以来,多家单位将诚信博物馆作为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到此参观,在留言簿上写下诚信感悟。新乡市诚城卓人学校倡树诚信之风,考试时一名同学写错了题,老师忘记扣分,学生主动要求将100分改为99分;老师和学生把要做的“诚信事”写下来,当众大声朗读,然后放进“诚信瓶”接受监督。

“诚信不是虚的,而是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博物馆的建立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诚信思想示于人,让诚信力量感动人。未来,博物馆还将在馆藏展品的基础上,开办论坛、讲座、诚信学院等,将诚信文化发扬光大。”全国劳动模范、诚信博物馆馆长邓志军如是说。

(责任编辑:吴维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