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铸底色 携笔从戎成风尚
作者: 管水锁“辽阔的海洋,旋转的蓝天,半岛银滩,美丽的校园,面朝大海,拥抱未来……”
来到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美丽的校园,激情奔放的校歌《我的大学,我的摇篮》在耳边回荡。
近年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胶东红色文化资源,将国防教育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军事素养,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鼓励大学生入伍参军,打造出贴近实际、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国防教育品牌。
让国防义务成为校领导自觉行动
在胶东特委诞生地历史陈列馆,感悟革命先辈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勇于献身的英雄精神;在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了解八路军战士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5月28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新一届两委班子成员在校党委书记徐东升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胶东公学历史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奋进力量,全面提升国防意识和国防素养,让学习国防知识、履行国防义务成为自觉行动。
“领导干部担负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重要责任,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抓好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就牵住了全民国防教育的‘牛鼻子’。”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恒强告诉记者,校党委将这次红色之旅纳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必修内容,以上率下,在全校形成“大国防”的鲜明导向。
为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山东外事职业大学采取征兵工作站与学生工作处合署办公的形式,使全体学生工作者全程参与国防教育工作,加大对学生工作者国防教育和军事技能培训的力度。
让红色文化走进学生课堂
“胶东育儿所,那里有我童年时的乳娘……”每逢节假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情景剧《乳娘》表演团队以“线上+线下”方式走进乳山滨海新区部分社区演出,赢得观众的连连点赞。
据了解,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在课堂教育中植入红色基因,充分挖掘胶东红色资源,以视频资料形式将中共胶东特委武装起义的英勇事迹融入教学内容;以实地调研的教学形式体验胶东育儿所那段历史,创作以胶东育儿所乳娘感人事迹为原型的舞台剧《乳娘》等,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不断传承红色基因。
“战士们的子弹已所剩无几,身体也极度疲惫,但为了给群众争取更多的转移时间,几名战士仍端起刺刀向相反方向吸引敌人火力,边战边退,最终登上了马石山峰顶……”2022年9月13日,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与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签署了校地共建合作长效机制。在签约仪式现场,2000多名大学新生聆听了以马石山十勇士事迹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宣讲,从革命先烈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定信仰、砥砺奋进,增强忧患意识。
校外事研究院副院长潘晓介绍,学校结合驻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国防教育途径。比如,清明节组织师生走进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烈士;五四青年节组织观看革命戏曲《江姐》;七一期间打造“行读党史”大课堂;国防教育日期间开展“迈向强国新征程·军民共筑强军梦”主题宣讲……通过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军热情,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让“校门”无缝对接“营门”
“携笔从戎去,逐梦向战行”“保家卫国终不悔,驰骋疆场献青春”……7月的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园绿意葱茏、热情似火,征兵宣传标语挂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
“参军入伍报效祖国,已成为外大学子新风尚。”该校学生处处长王磊说。自2020年以来,学校先后为部队输送520余名高素质学生兵员,涌现出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陆军优秀士官标兵的第27任雷锋班班长牟振华,被武警新疆总队表彰为“最美边疆卫士”的何建军,接过父辈的枪、祖孙三代从军报国的先进典型王福震,参加国庆70周年大阅兵、受到习近平主席通令嘉奖的刘广巍、王家鑫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5月10日,山东省威海市首个高校预征预储班开班仪式在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举行。“当得知学校成立预征预储班的那一刻,儿时向往军营的梦想瞬间被唤醒了,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预储一班的范镇玮兴奋地说。
针对部分应征青年缺乏长远人生规划、没有充分做好出“校门”进“营门”的思想准备,学校联合乳山市人武部经过多次调研论证,探索出专业技能人才兵员预征预储模式,拉近“校门”与“营门”的距离,向军队输送更多技能型、工匠型人才。
据校保卫处处长李永茂介绍,他们依托退役军人之家和国旗护卫队两个军事社团,从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城市学院等7个学院中,遴选出学习成绩良好、思想信念坚定、参军热情强烈的优秀学生成立了4个预征班和4个预储班,班骨干从退役大学生士兵和国旗护卫队队员中选拔。预征预储班成立2个多月来,有330名青年学子报名参加,掀起大学生参军入伍热潮。
(责任编辑:魏洁)